第二节 口才的内涵
一、口才的含义
口才是在口语交际中展现出来的,口语交际是具有特定目的的人,在特定的环境里,选择适当的话语内容和表达方式进行思想交流和信息传递的一种语言活动,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介绍、交谈、解说、演讲和辩论。
口才,是口语表达的才能,它是一个人素养、能力、智慧的一种综合反映。
二、口才条件
(一)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口语表达首先要求口音规范,说好普通话。生活中不少人存在着气息过浅、喉头过紧、声音难以持久等不良的发声习惯,这些都需要加以纠正。
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评价核心是其传递信息的准确性和可接受性。现实生活中,一个人音色不够漂亮,或者口齿有点不清楚,或者普通话不是很标准的人,也未必不能拥有好的口才。但作为一名学习者,应当“高标准、严要求”,克服不足,稳步提高自身水平。
(二)听话能力
说话是传播,听话是接收,一个为信息输出,一个为信息输入,听和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要想说好,首先必须听好,听是说的基础,练口才的同时不忘练“耳才”,这才是最聪明的做法。著名的幽默大师马克·吐温的说法是:“给予说话人恰当的颂扬,并尽量倾听说话人嘴中说得最多的话,而不加以反驳。”他认为这是人际交往中获得知己朋友的最有效的方法。美国传播学家理查德·L·威瓦尔把普通人的一天的传播活动列了一张比例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人们用于倾听的时间多于其他任何一项活动。因此,在交谈中,要学会听,听可以了解对手,可以搜集信息,可以准备发表意见,还可以赢得尊重。因此,无论是获得知识、获得信息,还是与人相处以及实际的生活状况,都离不开倾听。
(三)语境认识
我们在交际中应始终具有明确的对象意识和语境意识。如果不顾场合,不看对象,夸夸其谈,滔滔不绝,这种“能说会道”的行为只会引人反感甚至厌烦,也不利于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能称之为有口才。拥有良好口才的人,往往既知己,又知彼,还能充分考虑说话环境。(www.xing528.com)
20世纪60年代,我国外交部长陈毅同志访问亚洲某国。在当地的公众集会上,一位宗教界的长老,代表万名僧众向陈毅外长赠献佛像。这事立即引起万众瞩目。只见陈毅同志虔诚而十分高兴地捧过佛像,并大声地说:“靠老佛爷保佑,从此我再也不怕帝国主义了。”语音刚落,全场大笑,气氛十分活跃。共产党人是唯物主义者,不信佛,但这是一个外交场合,又身处一个佛教国家,这一场合的特殊性决定了陈毅同志运用了上述语言表达形式,把对于该国人民信仰的尊重和共产党人不忘自己信仰的宗旨这两层意思融为一体,并以诙谐、幽默的形式表达出来,收到了极佳的效果。
再比如,著名的歌唱家关牧村出国献艺,在英国某市的一次酒会上,主人风趣地说:“关牧村小姐的歌喉太迷人了,建议用我们的市长来交换她。这虽然只是一句玩笑话,但也会叫不善辞令的人很难应付。若肯定地说:“谢谢,这样的交换使我深感荣幸!”那是准备留下来不走了?而且人家的市长真的就要被“交换”到中国去?把一句玩笑话如此“落实”,是很笨拙和不合时宜的。而若否定地说:“不,我是一定要回国的!”如此认真而僵硬地回答一句玩笑话,也未免大煞风景。如果什么也不回答,那又显得窘态毕露,并且很不礼貌。而关牧村则轻巧地避开了这种容易落入窘境的答复,机敏地以玩笑对待玩笑,即兴说道:“实在对不起,我只能把歌声留给你们,因为临来时,我把心留在祖国了。”一句话语惊四座,赢来了一片掌声和欢笑声,全场友情融融,关牧村也给人们留下了“身处异地,心系祖国”,说话得体而切境的良好印象。
口才艺术的发挥,是讲话者良好的道德情操、深厚的文化素养、渊博的知识和卓越的才能在瞬间撞击出的灵感火花,它能产生令人拍案称奇的表达效果。
(四)领悟能力
在口语交际中,说话者不仅要表达、倾听,具有明确的对象意识和语境意识,还要领悟对方话语或表情动作等所蕴含的意思。
20世纪50年代初期,某大学校长马老访问西欧,有位资产阶级政客曾这样问道:“听说你们国家青年男女结婚之前没有见过面,是吗?”马老听了觉察出是别有用心,于是回答说:“是的,我们国家青年男女结婚之前大多未见过面(当时农村还有包办婚姻),可是结婚后是天天见面。你们国家呢?结婚前是天天见面,结婚后却是天天不见面,是不是呀?”马老的回答既巧妙,又准确,简直是无懈可击。因为那个政客的问话,表面上是信息性语言——核实这条消息是否准确,而实际上包含着评价性语言——多么愚昧的婚恋状况啊。而这评价性语言则是其问话的真实意图,因此马老不卑不亢,反唇相讥。这说明领悟应注意辨析话语的真实意图。言外之意的领悟是一种高智力的表现,具有这种高智力,才能在个人生活、工作乃至商贸、外交、政治活动中取得成功。
(五)反馈能力
言语交际过程中的反馈,是接受者领悟理解表达者所传输的信息之后,根据特定语境和交际目的所作出的一种言语表达行为,是对表达者话语的一种回应。
在口语交际时,说话者不仅要表达,而且还要接受,即领悟对方话语或表情动作等体态语所蕴含的意思,同时还要作出有针对性的反馈。例如:
1969年9月,基辛格就越战问题与前苏联驻美国大使多勃雷宁举行了会谈。正当发言时,尼克松总统打来电话,谈了几分钟之后,基辛格对多勃雷宁说:“总统刚才在电话里对我说,关于越南问题,‘列车刚刚开出车站’,现在正在轨道上行驶”。老练的多勃雷宁试图缓和一下气氛,接过话头说:“我希望是架飞机而不是火车,因为飞机中途还能改变航向。”基辛格立即回答说:“总统是非常注意措辞的,我相信他说一不二,他说的是火车”。
在这段话中基辛格从坚持自己的立场的原则出发,不仅明确地理解多勃雷宁变“火车”为“飞机”的用意,而且采取“借言”的方式维护了自己的观点,显示出机智的外交家风采。
由此可见,准确地听解交际对象的话语,明确其交际意图,是进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应答、论辩、还击的根本前提,也是培养口才、发挥口才艺术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