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院与学术、学派
书院既是教育活动的中心,又是学术研究与创新的胜地。南宋时,书院与学术结下不解之缘。当时几乎所有有名望的学者都创办或主持书院,潜心著述,讲学论辩,传播思想,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式的学术繁荣局面。尤其是张拭、朱熹、吕祖谦、陆九渊的讲学,集合大批学者,分别使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变成了当年全国闻名的四大学术中心。从此以后,历代学者多以书院为基地,传道讲学,建立学派,培养传人,如关中书院的关中学派,东林书院的东林学派等,都很有名。
宋代学者开创书院与学术结合的传统以后,书院与学术互为表里,互为倚势,隐显同时,盛衰共命,形成一体化结构的态势。大书院作为学术中心,成为各学派的基地。从此,中国学术文化的建构、学术派别的产生、学术成果的形成、学术思想的传播等等,差不多就成为书院的内部事务。于是,在自由讲学的旗帜下,我们可以看到一幅幅书院与学术的流变图:程朱理学与书院在元代的北移,书院在明代成为新学思潮的大本营,宋学、汉学、新学、西学等更替成为清代书院讲坛的主音。
书院的学术事业主要靠学者的讲学来维系。讲学不同于一般文化知识授受的教学,它是一种学术性活动,按照其所涉学术程度的深浅,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属于学术原创性讲学,由历代各个学派的大师主持,或大师自讲,或大师与同谊会讲,或大师与论敌开讲会辩难质疑。其特点是阐发儒家经义,创建学派理论体系。(www.xing528.com)
第二个层次的讲学,属于学理传播性讲学。由大师的弟子、再传弟子们主持,其主要目的在于传播大师的学说,发挥本学派的精义,尽量使学派的发展空间扩大、时间延长,着眼点在培植学术种子,壮大学者队伍。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层次的讲学有信守师说与创发新义之别,前者有不变而死之险,后者有流变至末之虞,互有短长,而理想的景况则是各派后学兼取别家之长,另辟新绪,再开盛局。
第三个层次的讲学,属于学术普及性讲学,由懂得儒家理论的学者主持,听众则为初学之人或平民百姓,讲学词多平实,浅显易懂,所重不在理论阐发,而是课之以实践,将先贤的理念、大师的观点具体化作一般民众可以理解的日常行为准则,并使之成为一种生活习俗。这实际上是一种宣传教化活动,其目的是将学术普及于广大的民众之中。
书院讲学的形式多种多样,最值得记述的是讲会。讲会是书院开展学术活动的组织形式,它由学人的会讲演化而来。讲会始于唐代,及至明代,书院讲会蔚为大观,“其流风所被,倾动朝野”(《明史》卷二三一),并且一直影响到清代。
书院讲会各订会约、会规、会条、规约,标举自己的立会宗旨、学术追求,甚至政治主张,必须遵守这些规章才能加入其中,如有违犯则请其出会,因此凡与会之人得称“同志”、“同盟”,入会时要将各人姓氏、籍贯、年龄、入会时间等登记入“门籍”、“会簿”、“同门录”等名目的花名册,“以验其勤惰”。讲会组织严明,设有会长、会宗、会正、盟主、教主、会赞、会通、知宾等职,各司其事。讲会有期,如东林书院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会期事先约定,到期赴会。开讲之日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讲会还设讲录、学录等职事负责记录,留下很多“讲章”、“会语”、“语录”等名目的讲学篇章,成为我们今天研究书院学术事业的重要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