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窦氏书院办在哪里
窦燕山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个重要人物。既然是教子有方的典范,人们自然会关注窦禹钧登科及第的五个儿子读书开蒙的窦氏书院。他所办的窦氏书院在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窦氏书院是北京历史上最早的书院(9),由于史料称窦氏书院建于宅南,所以窦氏故里也成为窦氏书院考据的佐证。窦禹钧故里之争由来已久。有一说在天津蓟县,也有说在河北尊化县,还有的说在北京密云县。从现有的资料看,最早、最权威的结论认为在北京的昌平县。
明末顾炎武《昌平山水记》:“东山口内二里,景陵果园之傍,有古槐一株,其大数十围,中空可容十人坐,相传为燕山窦氏槐。”(10)康熙《昌平州志》记述:“窦家庄地处东山口至龙母庄之间,相传为窦禹钧读书处,基已湮没,大槐其故物也。”
按地名指引,发现昌平境内确有东山口和龙母庄的地名。龙母庄与东山口距离不远,现在已被十三陵水库所淹。另据《明十三陵大观》:东山口内原龙母庄东一里,有一株后周谏议大夫窦禹钧所植的古槐。崇祯辛巳年(1641)仲夏,窦槐倾斜,当时的十二陵太监集资请人将古槐扶正,四周修建围墙,并题诗一首,镌在石碑上:“山色何峥嵘,浓绿摩苍舞。霏微堕宿云,精神畅新雨。入碧俨披堂,寻阴谬移舞。灵椿孰与老,良木肯同腐。花不为人黄,风但清环堵。蔚蔚蟠龙碑,圣迹相千古。”该槐于清顺治四年(1674)伐去,石碑尚存。这块记载古槐的石碑在修十三陵水库合并村庄时,移至大红门村十三陵养蜂场院内,至今保存完好。(www.xing528.com)
从窦禹钧的生活轨迹可推知,40岁以前的窦禹钧,有可能住在北京、河北一带,因为其父亲为妫州司马,其祖父官为玉田县令,他本人当时的官职又是唐朝官吏幽州掾。又按《后周右谏议大夫窦禹钧阴德碑》中范仲淹的说明,窦禹钧之所以能在40岁后生其长子窦仪,完全是其积德行善所结善果。而开办窦氏书院亦是其中一桩大德大善之事,所以说窦氏书院在北京一带是有很大可能的。
然而,从后梁时期开始,幽州是晋国消灭幽州节度使刘守光,并最终灭后梁的幽州之战的战场。聘请老师讲学,并大量藏书,这样的活动,在兵荒马乱的时期,几乎是不可能了。又按罗振玉所辑《芒洛塚墓遗文三编》和《窦禹钧残墓志》中有残缺的文字的记载,入梁后,也就是40岁以后的某一年,窦禹钧曾扶老携幼逃离战乱,先逃到沂州(山东临沂),后又远走河南、山东、陕西等地做官,死后葬于河南洛阳。所以,他的五个孩子不可能在北京的窦氏书院接受教育,因为在他最大的孩子到了读书的年龄时,他已经在中原地区做官了。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最早期的窦氏书院很有可能在北京,但以后窦氏书院可能随窦禹钧在河南、山东、陕西等地当官而在上述各地继续开办,且发展越来越大,他的五个儿子就是在各地的窦氏书院里相继登科及第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