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窦燕山人生转折:托梦启示书院传统与发展

窦燕山人生转折:托梦启示书院传统与发展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窦燕山“浪子回头”《后周右谏议大夫窦禹钧阴德碑》中窦禹钧的人生转折是两次托梦,第一次是在窦禹钧三十岁后,梦中见到自己的祖父、父亲,劝其行善积德。每到一地安顿下来后,擅长于词学的窦禹钧便出资办起家族书院,并请穷苦人家的孩子陪读。

窦燕山人生转折:托梦启示书院传统与发展

一、窦燕山其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所撰《后周右谏议大夫窦禹钧阴德碑》(1)记录了他的生平:

窦禹钧,范阳人,为右谏议大夫,致仕。诸子进士

登第,义风家范,为一时标表。初,禹钧家甚丰,年三十无子。夜梦亡祖、亡父,谓之曰:“汝早修行,缘汝无子,又寿不永。”禹钧喏。禹钧为人素长者。先有家仆盗房廊钱二百千,虑事觉,有女年十二三,自为券,系于臂上,云求卖此女以偿所负,自是远逃。禹钧见女券,甚哀怜之,即焚券留女,嘱其妻善视之。及笄,以二百千择良配,得所归。尝因元夕往延寿寺,忽于殿后得金三十两、银二百两,持归。明日,诣寺,候失物主,还之。其同宗及外姻有丧不能葬者,公为葬之,凡二十七人;有女未能嫁者,公为嫁之,凡二十八人;或与公有一日之雅,遇其穷困,择其子弟可委者,随多寡贷以金帛,俾之兴贩自给,由公而活者数十家;以至四方贤士,赖公举火者,不可胜数。于宅南建书院四十间,聚书千卷。礼文行之,儒主师席。远方寒士,由公门登贵仕者,前后接踵。先是,公梦亡祖、父。后十年复语公曰:“吾尝告汝,三十年前,实无子分,且年寿短促。今数年以来,名挂天曹,特延三纪之寿,赐五子,各荣显。”公益修阴德,享年八十二岁。沐浴别亲戚,谈笑而终。五子八孙皆通显于朝。

(一)“富二代”之窦燕山

从《后周右谏议大夫窦禹钧阴德碑》原文看,窦禹钧享年八十二岁。据罗振玉辑《芒洛塚墓遗文三编》之《窦禹钧残墓志》碑文:窦禹钧死于后周显德二年(955)。(2)如果往前推82年,窦禹钧应生于唐咸通十四年(873)。唐朝灭亡那年(907)窦禹钧34岁。又据《宋史·窦仪传》:“窦仪,字可象,蓟州渔阳人。曾祖逊,玉田令;祖思恭,妫州司马;父禹钧,与兄禹锡皆以词学名。禹钧,唐天佑末(904—907)起家幽州掾,历沂、邓、安、同、郑、华、宋、澶州支使判官。周初,为户部郎中,赐金紫。显德中,迁太常少卿、右谏议大夫致仕。”(3)可知,窦禹钧所任官职为唐朝幽州节度使助理“幽州掾”,窦禹钧的父亲是妫州司马(相当于今天的怀来县武装部长),祖父是玉田令(相当于现在的玉田县长),他与哥哥窦禹锡因擅长词学而小有名气。又说:“初,禹钧家甚丰”,可见窦氏本人既是个“富二代”,也是个“官二代”。

不仅如此,他年轻时曾是一名“恶少”,在古人看来,人过四十还没有孩子,实属大不孝。并由因果报应的逻辑推测,之所以无后是因他年轻时多行不义:“初,禹钧家甚丰,年三十无子。夜梦亡祖、亡父,谓之曰:‘汝早修行,缘汝无子,又寿不永。’”即他梦见去世的祖父和父亲劝说他早日积德行善,否则就会无儿无女,寿命不长。

窦禹钧步入中年时,正是唐朝没落时期,当时的幽州(北京、河北、天津一带)相对独立经济发达,但朝政颓迷,窦禹钧在仕途上发展无望,过着吟诗作词风流倜傥的生活,三十岁了还无子嗣。有史学家分析过明代戏剧《窦禹钧全德记》与《金瓶梅》的语言特征及故事、人物,证明这两部作品出自王稚登一人之手。只是《窦禹钧全德记》是其早年作品,而《金瓶梅》为其晚年作品。从情节、人物对应关系上看,年轻时的窦禹钧曾是作者创作西门庆时之人物原形之一。(4)(www.xing528.com)

(二)窦燕山“浪子回头”

《后周右谏议大夫窦禹钧阴德碑》中窦禹钧的人生转折是两次托梦,第一次是在窦禹钧三十岁后,梦中见到自己的祖父、父亲,劝其行善积德。第二次托梦是在窦禹钧四十岁后,即“后十年复语公曰:吾尝告汝,三十年前,实无子分,且年寿短促。今数年以来,名挂天曹,特延三纪之寿,赐五子,各荣显”。

而真实的转折应该是唐末到后梁这段时间,北方的战乱改变了窦禹钧的生活。经历了改朝换代的窦禹钧自然不可能再风流倜傥、放浪形骸,开始过起了深居简出的生活。也可能就是从这时起,他开始办书院、做善事、节俭持家,人生态度有了很大转变。直到幽州之战即后梁乾化元年至三年(911—913),晋王李存勖攻打幽州(今北京市西南)灭亡燕国时,窦禹钧开始战乱中的逃亡生活。这时他已经40岁,他的长子,即后来的宋朝礼部尚书窦仪就是这年出生。(5)

罗振玉辑《芒洛塚墓遗文三编》之《窦禹钧残墓志》中,有残缺的文字这样记:“……(上缺)公曰不能遇时则当远害或出或□(缺)……公星行草莽之内途(缺)如神异乎昼伏宵行扶老携幼既免夺攘(缺)入梁寻佐沂州军事其后积年不调累邑(缺)唐晋二朝历邓安同三府观察支使郑州……”(6)虽年份不详,但入梁后,他已经逃到沂州(山东临沂)。又据《宋史·窦仪传》云:“禹钧,唐天佑末(904—907)起家幽州掾,历沂(山东临沂)、邓(河南邓州)、安(湖北安陆)、同(陕西谓南)、郑(河南郑州)、华(陕西华县)、宋(河南商丘)、澶(河南濮阳)州支使判官。周初,为户部郎中,赐金紫。显德中,迁太常少卿、右谏议大夫致仕。”(7)这两处记述都说明,改朝换代后,窦禹钧便投靠新皇帝,且继续在多朝为官至后周,一直在河南、山东、陕西一带生活,死后葬于河南洛阳

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乱最多的时期之一。窦禹钧的盛年时期,都是在战乱和逃亡中度的。曾经扶老携幼逃难的他,在许多地方做官,并生养五个儿子成人。在这过程中他见过太多生离死别甚至尸横遍野的场面,他只能省吃俭用、量入为出;安葬死难的乡人,救济穷苦的妇孺。每到一地安顿下来后,擅长于词学的窦禹钧便出资办起家族书院,并请穷苦人家的孩子陪读。局势渐稳之后,他还请些学者、名仕甚至官员前来授课。窦氏书院发展壮大,如《后周右谏议大夫窦禹钧阴德碑》所描述的规模:“于宅南建书院四十间,聚书数千卷,礼文行之,儒主师席。凡四方孤寒之士,无供需者,公咸为出之。无问识与不识,有志于学者,听其自至。故其子见闻益博。由公之门登贵显者,前后接踵来拜公之门,必命左右扶公坐,受其礼。”(8)

宋代以后,他的五个儿子相继长大成人为官,长子窦仪为礼部尚书,次子窦俨为礼部侍郎,都是翰林学士。三子窦侃为左补阙,四子窦偁为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五子窦僖为起居郎。窦氏五子相继登科及第,在当时社会影响极大,就像现在一家五个儿子均考上北大、清华一样轰动,故被人称为“窦氏五龙”。于是五代时期的名臣冯道题诗称赞:“椿灵一支老,丹桂五支芳。”人们熟知的“五子登科”一词,说的就是窦燕山的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