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教育体系问题与书院传统发展

当代教育体系问题与书院传统发展

更新时间:2025-01-20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认为,当今教育的困境,问题表现在教育体制内,根本原因则在教育制度之外。在高等院校中,教学反而成为考核、提拔的软指标,教师们比拼的是“科研”。究其原因,依然在教育体系之外,就是我们的社会没有形成一套对于科研人才评价的客观体系。

一、当代教育体系内的问题

每年的“两会”上,教育往往成为社会的众矢之的,教育收费高,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重,大学教育质量没有保证,教师科研缺少创新……这些话题已经提了很多年,但是丝毫看不到解决问题的出路。笔者虽非职业教育学学者,但是毕竟多年从事教育工作,希望从切身感受谈一点对于当今教育制度弊端的看法。笔者认为,当今教育的困境,问题表现在教育体制内,根本原因则在教育制度之外。

当今教育费用高,除了政府投入少、社会贫富分化、城乡差别大等一般性的社会原因,更为严重的是城市中的择校费问题。对于现代城市学生而言,高中和大学的正规收费并不高,城市居民最头疼的,则是没有任何标准的、无边无沿的中学择校费。为什么政府提供了大批廉价的公立中学,却有很多家长还热衷于择校呢?原因其实并不在于普通教育资源的匮乏,而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对于大多数城市居民而言,现在考大学已经不是什么难题,北京市今年的高考录取率已经达到了80%,甚至有些高校已经有点担心生源枯竭问题了。那干吗还要在小升初和中考时花费巨额的择校费呢?关键在于家长想让孩子考上北大、清华等名牌院校,至少也要上一本。为什么一定要考名牌大学呢?仅仅是因为这些大学较高的教育质量吗?大多数家长未必了解学科的性质和教育质量判别的标准,而是想到将来的就业问题。从20世纪末开始,国家已经从大学生包分配改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高考时考生和家长表面上竞争的是名牌大学的录取名额,实际上是在为孩子争夺将来的就业饭碗。

中学择校热的必然结果,就是使各中学之间开展了一场旷日持久的高考升学大战。一所中学要想成为能够被家长青睐的重点中学,唯一的标准就是考生有多少能够考入名牌大学、重点大学。而达到这一目的的唯一手段,则只有千方百计地给学生施加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成绩。加课、题海、考试、排名……所有能提高高考成绩的方法都使上了,其结果就是造成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这个问题喊了多年,素质教育反而变成了另一种加重学生负担的考试。今年5月12日,《北京青年报》报道,北京一名初中三年级学生因课业负担过重轻生自杀。这样的事件频频出现在媒体上,意在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注意。改革考试制度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是单一知识考核型的考核制度依然坚不可摧。问题何在?根本原因依然在教育体制之外,就是我们社会至今仍然没有一种比知识考核更为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如果放弃了完全由国家控制的高考,那大学升学就会变成一场金钱与关系大战,社会将会变得更不公平。所以民意测验的结果显示,就是那些深受高考之害的考生和家长,也都反对废除高考制度。(www.xing528.com)

那么经过艰苦的高考大战进入高等教育校园的学子们怎么样呢?除了少数为了出国、绿卡奋斗的学生,大多立即来个大放松。翘课、打游戏、谈恋爱、挣外快……依然勤奋读书的反而成了凤毛麟角。有一件事情最能说明大学生们的学习状况,就是每到学年结束时,网络上各种代写论文的广告就会满天飞。800元至1万元,无论是本科论文还是博士论文,都可以搞定。为什么在高中阶段还在拼命奋斗的学生,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反而不认真学习了呢?原因依然在校园之外。四年寒窗之后,学子还要面对残酷的就业大战。这时候与升学不一样,比拼的不再是学习成绩,而是各种社会关系了。父母的关系、老师的关系、学校的关系……总之与学生的在校学习成绩关系不大。只要有关系,成绩是很方便造假的。哪个学校不想让自己的学生获得满意的工作岗位呢?

最后则是学校中教师的工作状态了。在高等院校中,教学反而成为考核、提拔的软指标,教师们比拼的是“科研”。近年由于实行工程化的指标管理,科研成果并不是比较学术含量多少,社会贡献大小,而是比较谁的科研项目多,谁的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核心期刊还要分成ABC等技术等级。于是为了拉项目而走关系,为了发论文而交论文发表费已经成了普遍现象。去年有学者统计,自然科学基金,70%以上的项目都被冠以校长、院长的学者拿走了。谁都知道,大学的校长、院长行政事务繁忙,他们哪有时间做科研呢?没有关系,反正他们手下年轻教师、学生有的是。于是一些所谓的著名学者占有大多数的科研基金,很少有几项是他们自己完成的。所谓的科研项目像工程一样,大包转二包,二包转三包,其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那么这些项目是如何验收结项的呢?没有关系,反正是专业知识,了解的人有限,圈子里不是同学,就是朋友,找几个关系不错的写个优秀结论,大家皆大欢喜。结果国家花费了大量科研经费,收获的却是一大堆“豆腐渣工程”。难怪钱学森同志在晚年仍然在为中国的学术创新担忧。没有了科研创新能力,中国何以赶超发达国家?究其原因,依然在教育体系之外,就是我们的社会没有形成一套对于科研人才评价的客观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