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千里长河一旦开
京杭大运河的贯通与当年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颇为相似。万里长城是在春秋战国北方各国修筑的各段长城的基础上完成的;京杭大运河也是在春秋战国以至秦汉、魏晋时期各段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展而完成的。它历时六年(604~610),分为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河四段。在这四段运河中,以通济渠为最早,连接的是黄河、淮河两大水系,是中原通向江淮的水运纽带。其最大的成就是线路的选定,从开封以东与古汴河分道东南行,循睢水、蕲水故道入淮,既缩短了运河的行程,又避开了徐州一带和吕梁一带洪水的危险,使之畅通无阻。
隋炀帝开通通济渠的目的是想把政治中心洛阳与长江下游三角洲的东南富庶地区联结起来。而通济渠仅止于淮,使隋炀帝必须重开邗沟(山阳渎)以达目的。邗沟的修建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吴国。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为了解决交通运输问题,开凿了一条南接长江,北入淮水的运河,这条运河在东汉由陈登负责整修过。开皇年间所开的邗沟,经营的仅是淮水进入邗沟的水口而已。大业元年,隋炀帝“又发淮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江”。这次开凿邗沟,重点在于治理南口。同时,也对原邗沟古道进行了全面疏浚整理,予以加宽加深。经重修以后的山阳渎,自洛阳入通济渠,达泗水入淮,浮淮至山阳,顺流而下。又由扬子入江,全长约三百余里,水面阔四十步,成为沟通江淮南北交通的枢纽。
大业四年,隋炀帝又在黄河以北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这段渠道的开凿与攻打辽东有直接的关系,但同时也有经济利益的考虑。因为早在北魏时,河北地区就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区,北魏的军国所需很大程度上仰赖河北。战国以来,蓟城一直是北方的军事重镇。蓟城能作为永济渠的终点,是同它的优越地理位置分不开的。隋炀帝用兵于辽东,蓟城成为根据地,而永济渠则成为隋军军械、物资、粮食的主要供应线。(www.xing528.com)
大业六年,隋炀帝重新开凿江南河。江南河与邗沟一样,它的开凿也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吴国故水道。秦统一后,为加强对吴的控制,在吴国古江南河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开浚。这样,北起京口,南至余杭的江南河在秦代已经基本形成。隋炀帝重修江南河是因为原运河水道浅窄,不能行大船。为了出巡江南,隋炀帝在原有水道的基础上使其更加径直而宽阔。江南河起自京口(今江苏镇江市),经毗陵(今江苏常州市),止于余杭(今浙江杭州市),是连接三吴的干道。三吴的范围主要是指吴郡、吴兴、会稽。大体相当于今天的长江三角洲南岸部分及浙东一带。隋朝时,三吴地区的经济已经可与中原地区并驾齐驱,这里的粮食以及丝织品等物资对隋朝政府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为了巩固统一,隋炀帝决心把三吴地区的财富也集中到统治中心来。
四条运河的开通,把中原、江淮及河北地区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西通关中长安,北抵河北重镇,南经太湖流域,直达杭州,全长2700多公里的庞大水系。一千二百多年后,在埃及境内开凿了驰名世界的沟通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然而它的长度仅164公里,经过后期的扩建,才到了195公里。一千三百多年后,第三条驰名世界的中美洲巴拿马共和国境内的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巴拿马运河也开成了,长度仅为81.6公里。显然,京杭大运河在世界范围内,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是无与伦比的。它是隋炀帝雄才大略的集中体现,但同时也是隋朝被役使百姓的灾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条运河曾经流淌的不是河水,而是被役使百姓的血汗与泪水。但历史就是这样,“一将功成万骨枯”,更何况像隋炀帝这样的帝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