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史:从圣母神皇到大周女皇

唐史:从圣母神皇到大周女皇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天子在明堂举行国家大典,接受诸侯的朝拜,祀天,祀神,祀祖。特别是称“圣母神皇”,在李氏皇族里掀起了轩然大波。当年武则天以太后身分临朝称制,激起扬州兵变,4年后加“圣母神皇”尊号,最终激起了李唐宗室的起兵。

唐史:从圣母神皇到大周女皇

四、从圣母神皇到大周女皇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初四,唐高宗驾崩,临终遗诏太子李显柩前即位,是为中宗。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高宗的遗诏,无疑是留给武则天的“尚方宝剑”,成为她日后临朝的法宝。

中宗即位后,尊武则天为皇太后,以裴炎为中书令。但在翌年二月,即位不足两个月的中宗便因在任用岳父韦玄贞为宰相的事情上遭到宰相裴炎的反对。武则天抓住机会,废中宗为庐陵王,改由四子豫王李旦继位,是为唐睿宗。但睿宗居于别殿,不允许参与政事,一切军国大事由她以太后身分裁决。唐高宗去世和唐中宗被废后重立睿宗李旦,是武则天政治历史上前后两段过渡的界碑。从此直到武则天下台的神龙元年(705),包括武则天称帝建立大周王朝的14年,史称“则天朝”,这是她真正“圣衷独断”,掌握全部皇帝权力的21年。

亲自独断后,武则天首先改变政体的外表象征。按照她的敕命,将旗帜由红色改为紫饰金色,百官的服饰和佩戴标志都进行了改换。她还把文武百官的名称进行了变动:尚书省改成文昌台,左右仆射改为左、右丞相,门下省改为鸾台,侍中改为纳言,中书省改为凤阁。尚书省下属的六部也改了名称:吏部改成天官,户部成了地官,礼部是春官,兵部是夏官,刑部是秋官,工部是冬官。御史台分成了左肃政和右肃政两台,由左台负责监察朝廷,右台负责纠察地方郡县。将东都洛阳改为神都,准备将来做都城用,从实际上开始为改朝换代做准备。

在这种情况下,扬州首先发难。英国公徐世勣的孙子徐敬业,在贬官之后联合其弟徐敬猷及唐之奇、骆宾王、杜求仁等一伙因罪遭贬的失意官僚,以匡复庐陵王李显为托词,公开起兵反对武则天。徐敬业为这次谋反广造舆论,由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起草了一篇极为著名的《讨武曌檄》,并向各州散发。这篇檄文是骆宾王的传世之作,文章长短句并用,语气抑扬顿挫,对仗工整,文采飞扬,将骆宾王一生怀才不遇的积怨全部倾泻到武则天的头上,对她进行了恶毒的谩骂和肆意的诋毁。

很快,骆宾王的檄文就传到了朝中,武则天让侍女上官婉儿在早朝时当众念出,文章一开头就写到:“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又说“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武则天读到这篇极尽谩骂攻击之能事的檄文后,竟丝毫没有生气动怒的样子,只是平静地问作者是谁,并连连叹赏不已,对如此杰出之士不能为自己所用表示遗憾。尤其是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时,武则天怫然作色,说:“此人才不用,这是宰相的过失。”

爱才归爱才,对叛军的还击决不手软。她以代子临朝的正统身分与多年执政的经验,于十月初六派李孝逸率兵30万讨伐徐敬业,又于十一月初四派黑齿常之为江南道大总管出兵征讨,仅仅用了40多天的时间便把叛乱彻底平息,没有引起更大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危机。用陈子昂当时的话说:“扬州构逆,殆有五旬,而海内晏然,纤尘不动。”

平定徐敬业的叛乱,使武则天的威望越来越高,武则天的政治野心也越来越明显地显示出来。垂拱二年(686)正月,武则天下诏让位于睿宗。一向小心谨慎的睿宗非常了解自己的母亲,知道太后不会真心交出大权,他上奏武则天,恳请武则天继续临朝。武则天也就顺水推舟,临朝称制,一步步走上政坛的巅峰。

为了给自己做女皇铺路,武则天利用迷信手段来为自己树立威信。垂拱四年(688)正月五日,武则天下令在神都建立高祖、太宗、高宗的三座祖庙,同时建立祭祀武氏祖先的崇先庙。紧接着又开始建立明堂。明堂是从周朝开始设立的,以后历代延续。天子在明堂举行国家大典,接受诸侯的朝拜,祀天,祀神,祀祖。太宗和高宗在位时期都有建立明堂的愿望,可是对明堂的总体设计和一些细节问题总是议而不决,最终被束之高阁无法实施。对武则天来说,重要的不是明堂的外观造型,不是朝南朝北,而是她要树立自己的政治权威,借明堂的建立使自己顺理成章的登基,建立大周王朝。

在武则天的亲自参与下,明堂的地点选在了乾元殿,由太后宠信的薛怀义担任工程的总管。这是武则天明智的选择。这个江湖出身的和尚根本不受什么传统礼教的束缚,做起事情来大刀阔斧,颇得武则天的赏识。在薛怀义的指挥下,乾元殿很快被夷为平地。事实上武则天要摧毁的何止是一个乾元殿,而是大唐的江山社稷。她要建立的哪里是明堂,而是在她心里勾画了很久的大周帝国。

她的想法当然瞒不过她的侄子武承嗣。垂拱四年(688)四月,武承嗣派人送来一块刻着“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白石头,谎称是来自于洛水。武则天十分高兴,命名为“宝图”,还改年号为“永昌”。为了进一步将此事宣扬出去,武则天给自己加上了“圣母神皇”的称号,将“宝图”更名为“天授神图”,将洛水改名为“永昌洛水”,禁止任何人在洛水捕鱼,并将洛水出现“宝图”的地点命名为“圣图泉”。泉水附近的地方重新设置了永昌县,将靠近洛阳的嵩山改为神岳,封其山神为中天王。

在充满神话的气氛中,武则天迈着坚实的步伐朝着既定目标前进。特别是称“圣母神皇”,在李氏皇族里掀起了轩然大波。“圣母神皇”称号的本身就含义深刻,武则天此时已开始用皇帝的专称“陛下”,却不直接称皇帝,也不废睿宗,只称“神皇”,在临朝太后和皇帝之间增设了一层台阶作为过渡,这好似一种审慎的试探,多多少少留有一点退路。然而,这种试探还是招来一场真正的风暴。当年武则天以太后身分临朝称制,激起扬州兵变,4年后加“圣母神皇”尊号,最终激起了李唐宗室的起兵。

武则天临朝本身就是李家宗室最敏感的事,唐高宗死后,武则天盯住宗室王公,有反者,必欲杀之而后快。同样,宗室王公也密切注视着武则天的一举一动,他们互相联络,出谋划策,积极准备起兵搞垮武则天。终于在武则天拜洛受图之前,越王李贞、琅琊王李冲父子在博州、豫州起兵造反。武则天于垂拱四年(688)八月下旬派左金吾将军丘神勣率军讨伐李冲,九月初一又派岑长倩等统兵10万讨伐李贞。李冲起兵,七日而败。丘神勣军至博州时,反叛已经平息。李贞的叛兵也是一伙乌合之众,兵无斗志,将无雄心,平息李贞反叛,历时不到20天。

在平息反叛的过程中,武则天追根问底,凡参与谋反的李氏王公个个伏诛,无一幸免。经过一番争斗,李氏诸王被诛杀殆尽。武则天登上皇帝宝座的道路一扫而平,再无障碍,江山谁主的格局已经明朗化。(www.xing528.com)

封建社会,一个女人要登上皇权高位,面临的阻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为了给一切公开和潜在的对手以最沉重的打击,作为一个专制君主,武则天在动用军事机器对公开反叛者予以血腥镇压之外,平时更多地仰仗严刑酷法慑服群臣。她主要采取了两个特殊手段,即设置铜匦和启用酷吏。她在朝堂放置铜匦,接受告密文书,并且规定:凡是告密者,其他任何官吏不得过问,一律用驿马送至京城,按五品官标准供给食宿,失实者不加追究。结果造成“四方告密者蜂起,人皆重足屏息”的恐怖气氛。武则天又任用来俊臣、周兴、索元礼等一批酷吏,专办告密信件。这些人凶狠成性,专门编写了《告密罗织经》,教唆党徒按经上告,就会使被告无法自辩。他们还制造发明了“定百脉”、“求即死”、“死猪愁”、“喘不得”、“突地吼”、“失魂”、“宿囚”、“驴驹拔橛”、“玉女登梯”、“凤凰晒翅”、“猕猴钻火”等骇人听闻的刑具和酷刑,使被告者见之“战栗流汗,望风自诬”。凡被下狱者,几乎无一人生还,朝臣人人自危,不知何时会大难临头。

武则天通过酷吏,一批又一批地将皇族中的异己杀掉。到她改唐为周称帝时,三代皇子除了自己生的李显、李旦外,其余全部被杀。皇族近支,诛杀殆尽。对于唐室重臣元老,稍有不满,也大加诛杀。武则天靠着血腥的屠杀,摧毁了李唐宗室,打通了通往皇帝宝座的道路。

武则天称帝之后,继续任用酷吏,但更多是为了巩固帝权,其滥刑的主要对象转移到了朝廷中反对自己的文武大臣,特别是权倾朝廷的宰相们。朝臣连连被杀,宰相走马灯般地更换,以至形不成一个反武的核心势力。朝臣们每次上朝,总是战战兢兢地同家人诀别,不知能否还回得来。有个宰相叫苏味道,任相数年,办事一直稀里糊涂,模棱两可,人送绰号“苏模棱”。其实他心里明白,他说:“办事模棱两可,少惹麻烦,不会出差错,免得翻船。”还有一个“唾面自干”的典故更能说明大臣的小心谨慎。

长寿二年(693),娄师德刚任宰相,他的弟弟要出任代州刺史,临行前,他对弟弟说:“我做宰相,你为州牧,可谓荣宠过盛,难免遭人忌恨,你将如何自勉?”他的弟弟恭敬地说:“自今以后,即使有人唾我脸,我就擦拭而已,绝不生气,请兄勿忧!”娄师德显出很担心的样子,“这正是我所担心的,人家唾你的脸,正是心里有怒气,你去擦,正是冲撞了他,更让人家发怒。你应该使唾面自干,就会安然无事了。”

值得指出的是,酷吏政治主要是针对宗室贵族和上层官僚,对社会下层骚扰不大。武则天的做法还取得了当时一些官僚的谅解,他们也认为“不峻刑名,不可摧奸息暴”,而“苍生晏然,紫辰易主”,是一“大哉伟哉”的成功。武则天也并非“随意滥杀”。如她在酷吏杀人最为猖獗的时候,保护了徐有功、狄仁杰、魏元忠等一批高才直臣。而当皇权逐渐巩固之时,她便陆续处置了包括周兴、来俊臣在内的大部分酷吏,放弃了酷吏政治,并在生前下诏平反了所有冤狱。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武则天动用酷吏,以刑怖天下,与破格用人的滥选不无关系。她以快速流动的方法,来更换、筛选有用之士,打破僵死的政治机构和门阀世袭的特权,使大量的普通地主和寒门出身的俊杰们,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施展自己的才能。正是因为武则天不断在统治机构中更换新鲜血液,才使得当时的社会没有被酷吏的血腥气息所淹没,历史还是坚定地向前迈出了步伐。

武则天活跃了近半个世纪,把国家的治理颇有成效。她统治的时期,是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之间的桥梁,被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贞观之治主要是政治清明,空前开放,而经济则刚刚从隋末农民大起义的战乱中复苏,虽然社会比较安定,但经济远非富庶。开元年间,全国经济却是一派繁荣景象。如果不是武则天近半个世纪打下的良好基础,在她去世后仅八年,她的孙子唐玄宗李隆基决不可能有那样一个天下大治,经济、政治在整个中国封建时代都呈峰巅状况的盛世出现。武则天去世前后的八年里发生了7次宫廷政变,一度严重动荡的政局也没有能阻滞开元盛世的到来,更可见她打下的基础是扎实的。

武则天一贯强调,“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北门学士编写的《兆人本业》被颁行到各地指导生产,并且要求刺史县令“敦劝农桑,均平赋役”,以“田畴垦辟,家有余粮”作为官员考核擢升的基本条件。同时,对待逃户,武则天采取了相对放任和宽容的政策。在封建社会,繁衍人口是每个执政者所重视的头等问题。武则天执政时期,国家编户因隋末战乱损失了近三分之二,人口严重不足,这一时期人口数量的变化,成为评价她政绩的一个有力的例证。当时全国的人口,在神龙元年(705),即她退位去世的那年达到615万户,比贞观时增长了近一倍。若从永徽三年(652)的380万户算起,五十三年中递增率达到千分之九点一,在封建社会里,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可以说,唐代经济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这时期人口的增长为发展基石的。

为了培植亲信,改造官僚队伍,她继续破格用人。武则天的用人原则是“附己为爱,苟一言之不顺,则赤族以难逃”。但她不总是那么狭隘地看人。为选拔人才,她首创“殿试”,亲自面试考生;又开“南选”,网罗江淮以南主要是岭南黔中士子参加科举考试;开武举,选拔军事人才;还用“糊名”等办法来防止考试作弊;并不时下诏求贤,允许自荐。武则天时每年科举取士的平均数量超过唐太宗时的一倍,是科举史上重要的奠基阶段,“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陆贽评价说:“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留人心,尤务拔擢,弘委任之意,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得自举其才,所荐必行,所举辄试,其于选士之道,岂不伤于容易哉?然而课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者旋黜,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说:“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世英贤亦竟为之用。”

其他方面,如军事上屯田的成功和长寿元年(692)复取安西四镇;万岁通天二年(697)一次给突厥“谷种四万斛,杂彩五万段,农器三千事,铁四万斤”,应视为民族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文化上更有陈子昂、刘知几为代表的一代文学家史学家的崛起,是为开元文坛兴盛的先声。沈既济将这和武则天的政策联系起来说:“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永隆中始以文章选士,及永昌之后,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浸以成风。”

永昌元年(689),武则天开始使用周历,并在同一年开始使用自创的新名字——曌,取日月当空之意,象征着至高无上。为了配合武则天的政治改作,先借佛僧法明之口,广造舆论:“武后为弥勒佛转生,当代唐为天子。”接着在酷吏傅游艺的策划下,以唐睿宗为首的六万臣民上表劝进,请改国号,至此,水到渠成。天授元年(690),则天武后在“上尊天示”、“顺从众议”的“万岁”声中,登临大宝,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夙愿,改唐为“周”,自号“圣神皇帝”。这年,她已是67岁的高龄。

可以说,武则天为这一天的到来,极有耐心地奋斗了30多年,她从媚娘、才人、昭仪、皇后、天后、圣母神皇到皇帝,一步一步走上了权力的顶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