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后宫稳定,贤良助佐——太宗皇后长孙氏
接下来,我们再来讲一讲太宗的皇后长孙氏。
长孙皇后,河南洛阳人,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少好读书,行为举止必循礼法,13岁与太宗结为伉俪,彼此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太宗即位后,被立为皇后。
贞观之时,太宗叱咤风云,风光无限。长孙皇后也是尽职尽责,把后宫管理得井井有条。不要小看了一帮女子聚集的后宫,高墙深院之内不止有嫔妃们的明争暗斗,甚至连朝中的权力斗争都能在后宫留下烙印。中国历史上因为后院起火而身败名裂的君主不在少数。太宗的后宫,在长孙氏精心调教下,嫔妃们彼此各安其位,稳若止水,没有给统治带来任何不利影响:仅此一点,就可给长孙皇后记大功一件。
长孙皇后对贞观之治的贡献不止于此。深明大义的她比任何人都了解太宗,她能够很好地利用与太宗的特殊关系,发挥自己对夫君统治的助理作用。长孙皇后自幼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曾斡旋于高祖、李建成等人之间,为太宗弥失补过。所以太宗非常敬重她。太宗登基之后,曾与皇后讨论朝中赏罚之事,皇后推辞说:牝鸡司晨,唯家之索。臣妾乃一介妇人,怎敢预闻政事!
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与太宗为布衣之交,加以功勋卓著,颇受太宗重用。贞观元年七月,太宗欲以时为吏部尚书的长孙无忌为宰相。皇后得知消息,向太宗请求不要任命他。她说:臣妾已经居掌后宫,异常尊贵,实在不愿让自己的哥哥再去掌握国政大权。汉代的吕后、霍光,实为前鉴,还请陛下三思。太宗用长孙无忌自有用他的道理,他没有听从皇后的劝说,径直任命长孙无忌为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右仆射。右仆射是宰相之职,这一点在前面已经提及。
长孙皇后之所以不希望长孙无忌执掌国柄,是吸取了汉代外戚掌权干政的教训。她深怕自己的哥哥“满盈”,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她的担心很快就得到了验证。
贞观二年正月,长孙无忌当上宰相刚半年,便有人上密表称长孙无忌有专政的倾向。太宗马上就把这份表奏交给了长孙无忌,并对他说:你我君臣彼此开诚布公,若各有所怀而不告诉对方,则有损于君臣大义。太宗又把文武百官召集起来,对他们说:我的儿子都还年幼,在我眼里,无忌就好比是我的儿子,没人能够离间我们。但是这时的长孙无忌也明白了妹妹的苦心,“自惧满盈,固求逊位”。太宗只好答应,罢其右仆射之职,给了他一个开府仪同三司的虚衔。(www.xing528.com)
长孙皇后坚持不干政,并不意味着她在太宗面前唯诺自矜。作为一个女子,能在贞观盛世中留下属于自己的一笔,仅仅做到定位准确、不妄言政治是不够的,还需要她能够给太宗的统治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
皇后有个女儿叫长乐公主,尤为太宗所钟爱。长乐公主出嫁之时,太宗下令要求有关部门准备嫁妆,结果嫁妆太过丰盛,大大超过了长公主(唐制:以皇姑为大长公主,姊妹为长公主,女为公主)出嫁时的规格。魏徵谏道:之所以称为长公主,那是因为她们尊于公主,“情虽有差,义无别等”。现在公主所用之礼超过了长公主,道理上讲不过去。还请陛下三思。
太宗回宫后把魏徵的意见告诉了长孙氏,皇后感叹道:臣妾听说陛下器重魏徵,以前不知道原因何在,现在终于明白了。臣妾与陛下为结发夫妻,日常言行还要看您的脸色行事,魏徵能忘身进谏,实属不易。事后,皇后还对魏徵加以赏赐,对他表示旌赏。
还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也是关于魏徵的。一次太宗退朝回宫,愤愤不平地说:一定找个机会杀了这个乡巴佬。皇后问:是谁让陛下如此恼火?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徵,他总是当着大臣的面,在朝廷上公开侮辱我!皇后听后,不置一言,而是退到内室,穿上朝服出来见太宗。太宗一看皇后穿得如此正式,“惊问其故”。皇后不慌不忙地说:臣妾听说主明臣直。现在魏徵正直,是因为陛下您贤明啊!臣妾哪敢不贺!太宗听后,怒气全消。
第一个故事里长孙皇后奖赏魏徵,是因为他正直;第二个故事里她赞美太宗贤明,还是因为魏徵正直。她奖赏魏徵,其实是在替太宗鼓励魏徵;她赞美太宗,其实是想让太宗重视魏徵。在太宗眼里“不可一日离左右”的魏徵,在贞观年间知无不言,言无不用,其间除了太宗的赏识外,长孙皇后的暗中助力恐不可不提。
可惜的是长孙皇后中年得疾,去世时年仅36岁。临终遗言,还念念不忘家国。她首先劝说太宗一定要重新起用刚被罢黜的房玄龄,因为他“小心慎密”,多年以来对国家忠心耿耿,实为社稷重臣,“苟无大故,愿勿弃之”。之后,她再提勿使外戚掌权之事,以保全子孙,并希望自己的陵寝务必简陋,“但因山为坟,器用瓦木”即可,“勿以丘垄劳费天下”。最后,她希望太宗能够“亲君子,远小人,纳忠谏,屏馋慝,省作役,止游畋”。
长孙皇后总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向太宗进谏药石之言,难怪皇后去世后,太宗悲叹道:今后回宫,我再也听不到皇后那些金玉之言了。失去了一个好的助手,实在让人痛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