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克己之欲,以民为本——唐太宗的治民之术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唐太宗生长于民间,“民之疾苦情伪,无不知之”。他深知隋亡之因在于民怨。他曾对群臣说:君主依附于国家,国家依附于百姓。刻剥百姓来侍奉君主,君主富裕了,国家就灭亡了。这就好比割自己的肉来填饱肚子一样,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所以君王的忧患,往往来自于自身。君王的欲望膨胀,费用则增加;费用增加,赋税则加重;赋税加重则引起民怨;民怨则导致国家危亡;国家危亡则导致君主败丧。我常常以此为戒,所以不敢纵欲。
唐太宗刚一登基,就下诏释放宫女,让她们“各归亲戚,任其适人”。贞观二年,他再次下令释放宫女,“任求伉俪”,前后共释放三千多人,这就是白居易诗中所讲的“怨女三千出后宫”一事。中国古代的皇帝,哪一个不是三宫六院,妻妾成群?而唐太宗独出宫女三千多人,让她们走出高墙深院,去寻求自己的幸福。“食色,性也”。太宗能够克己之欲,设身处地地来考虑宫女们的感受,心思实属缜密。
贞观八年,太宗欲纳隋通事舍人郑仁基之女为充华(充华,后宫嫔妃之一,唐时已无此职,史书中称其为充华,当是沿用旧称)。郑仁基的女儿正值芳龄,有着倾城倾国之貌。太宗自然也是满心欢喜地下诏布告天下。诏书未下,魏徵听说这个女子早已许嫁陆爽,便立即向太宗提意见:我听说郑氏之女,早已许配他人,陛下纳娶此女,恐会有损圣德!太宗闻之大惊,立即下诏深刻自责,并停止纳妃之礼,还下令将郑氏之女归还陆家。房玄龄、王珪等大臣议论道:此女许嫁陆氏一事,实无确凿证据,陛下大礼已行,不可随便中止。陆爽也上表说:家父在世之时,与郑家有所来往,虽曾互赠资财,但未谈及婚嫁之事。外人不知情,都是在胡说八道。太宗疑惑地对魏徵说:群臣可能是在顺情阿旨,陆爽自己为什么也这么说?魏徵回答道:太上皇初平京师之时,曾纳太子舍人辛处俭之妇,颇为宠爱。为此,太上皇把辛处俭贬到万年县去做官,导致他日怀恐惧,夙夜担忧。陆爽可能以此为鉴,把陛下当成太上皇了。太宗恍然大悟,于是下令道:郑氏之女,早已许嫁他人,我不知内情,实在是我的失误,也是有关部门的过失。现在一切皆明,此事宜停。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皇帝想要的女人哪有得不到的道理?更何况纳娶大礼已经开始筹备。太宗此举,怎能不让人叹服,怎能不让其他帝王惭愧?
好大喜功是古代帝王普遍存在的问题。李世民在晚年也曾御驾亲征,结果无功而返,这也成为后人诟病李世民的最主要口实之一。不过李世民在其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里还是能够克制这种帝王特有欲望的。
封禅泰山是帝王彰显自己功业的最高形式。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前往泰山举行封禅仪式。随着国家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贞观群臣也开始劝说太宗东封泰山,以彰功德。但是屡遭太宗的拒绝。(www.xing528.com)
他为什么没有封泰山?没有国力吗?有!没有臣下的支持吗?也有。那到底是为什么?我们来看贞观六年百官表请封禅时,太宗与魏徵之间的一段对话。太宗说:你们都觉得封禅是帝王盛事,我却不这么认为。天下安宁,百姓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又有什么损害?群臣犹不停地上请,太宗也有点动摇了。唯独魏徵力排众议,表示绝不应该东封。
太宗问道:你为什么不让我封禅?难道是因为我的功劳不高,德行未厚?抑或是你觉得中国未安,四夷未服?还是因为眼下年谷未丰,符瑞未至?
魏徵回答说:都不是。陛下功高德厚;现在中国安定,四夷宾服;而且天下五谷丰登,符瑞皆至。但是承隋末大乱之后,天下“户口未复,仓廪尚虚”。陛下御驾东封,沿途百姓供应劳费,恐不易承担。况且陛下若要封禅泰山,则需万国云集,诸夷君长,皆须扈从。但是目前自伊水、洛水以东至泰山地区,人烟稀少,满目荆棘,这是让那些少数民族酋领窥探到中国的虚弱啊!所以,像封禅这种徒具虚名而无实利的事情,陛下何苦去做?
据史书记载,这次封禅计划的流产是魏徵劝止和黄河南北数州发生水灾的双重结果。其实,我们看一下前后过程,就知道太宗之所以最后放弃封禅,主要是考虑到天下百姓的疾苦。在太宗眼里,天下乂安,百姓家给人足,比封禅带来的虚荣要实际得多,魏徵的劝说之所以能够起作用,也正是由于他的话说到了太宗心坎儿里。
太宗为了消弭天下百姓之疾苦,甚至宁愿以牺牲自己的身体。贞观二年,京师大旱,蝗虫大起为害。太宗在禁苑之内捉到几枚蝗虫,愤怒地诅咒道:谷苗是百姓的命根子,而你们却把谷苗全都吃光了。我宁愿你们吃掉我的心肺,也不愿让你们祸害天下百姓。说完,就要把几枚蝗虫吃掉。左右忙上前制止,进言道:恐怕会吃出病来,影响龙体。太宗说:我为百姓受灾,还躲避什么疾病!说完就把蝗虫吞了下去。说来也巧,可能真是太宗的至诚至意感动了上天,那一年,蝗虫没有成灾。
一个忘身体民的帝王,谁能不爱戴?一个克己欲、养生民的帝王,谁能不拥护?有了这样一个受人爱戴、受人拥护的君主,贞观盛世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