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后期:安史之乱至黄巢起义

唐后期:安史之乱至黄巢起义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唐后期安史之乱的爆发,破坏了唐朝正常的统治秩序和安定统一的局面,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成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但安史之乱使唐朝的社会经济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严重的破坏,农田荒芜,人口锐减。改革取得很大成功,使混乱的财政状况得以改善,财政收入大量增加。

唐后期:安史之乱至黄巢起义

(三)唐后期(755年安史之乱至875年黄巢起义

安史之乱的爆发,破坏了唐朝正常的统治秩序和安定统一的局面,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成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此后,唐朝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把安史之乱视为唐朝历史前朝与后期的一个分界点。

唐后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中央集权削弱,在对外关系和民族关系上也由主动转为被动,但唐王朝的统治依然维持了一百多年。唐后期又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1.755~780年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政府倾全力进行平定,并借助回纥的兵力,经过8年的奋战,安史之乱终于平息。但安史之乱使唐朝的社会经济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严重的破坏,农田荒芜,人口锐减。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政府任命一批安史降将为节度使,内地军将、地方长官也被委任为节度使,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权。地方割据势力的无限制发展,成为唐后期的严重问题。

安史之乱平定后,代宗时期,在刘晏主持下,对财政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改进漕运法、盐法,平抑物价等。改革取得很大成功,使混乱的财政状况得以改善,财政收入大量增加。在农业税收方面,大历四年(769)下诏改革户税、地税,大幅度提高户、地两税税率,使资产税在农业税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这就为过渡到两税法奠定了基础。

2.780~874年

780年,即德宗建中元年,在宰相杨炎的建议下,两税法正式实行。两税法的实行是财政史上的一个重要变革,它是当时生产力发展及生产关系变化在财政上的反映,对后世财政制度的影响十分深远。(www.xing528.com)

从两税法实行到黄巢起义的近百年中,唐朝的统治在走下坡路,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集中反映在三个方面。

一是藩镇割据。唐朝中央虽然在与藩镇的斗争中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无力彻底解决藩镇割据问题。中央与藩镇及藩镇与藩镇之间的不断战争,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都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二是宦官专权。宦官专权主要形成于代宗、德宗两朝。代宗时,宦官程元振、鱼朝恩先后掌管禁军,代宗又设内枢密使,由宦官担任,实际代替皇帝处理政务。德宗时,宦官分任左右神策护军中尉,典掌禁军成为定制。从此宦官集团形成一股政治势力,掌握了国家军政大权,干预国家大事,甚至任意废立皇帝。顺宗时的“二王八司马事件”,文宗时的“甘露之变”,都以朝官的失败而告终。宦官专政,使社会矛盾尖锐,也使唐朝的统治更加黑暗。

三是牛李党争。牛党的首领是牛僧儒和李宗闵,李党的首领是李德裕,牛李党争从宪宗朝开始,至宣宗朝以牛党当权而结束,持续近半个世纪左右。政见的分歧,无谓的意气之争、门户之见,同时掺杂着人事的倾轧、权力的争夺,加重了朝政的混乱,严重地削弱了唐朝统治的力量。

尽管唐后期存在藩镇割据、宦官专政、牛李党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和腐朽势力的干扰破坏,但唐朝的统治仍然维持了一百多年,其原因主要是社会矛盾、阶级矛盾的尖锐和激化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在此期间,社会经济仍然在缓慢地、富有特色地发展着,生产关系方面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

首先是随着均田制的破坏、门阀士族地主的衰落,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变化,普通地主的大土地所有制有所发展,私人的租佃关系占据主要地位,两税法的实行,适应了土地所有制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农业虽然受战乱和政局动荡的影响有一定的衰落,但手工业商业在唐后期却有所发展,货币经济也有所发展,城市更加繁荣。国家从商业的发展中取得的税收有所增加,商业税收成为农业税之外国家财政收入的另一个重要支柱。

另外,唐后期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时,南方处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之中,农业有较大的发展,人口增加,耕地面积扩大,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有明显的进步。随着稻麦杂种制的推广,亩产量增加,这一切使江淮一带成为全国重要的产粮区。因而有“天下以江淮为国本”、“赋税出江淮者十之八九”之说。也因此,联结政治军事重心关中和经济重心江南的运河漕运,成为维持唐王朝存在的生命线,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