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辩士与政客:范雎的长与短
昭王长期以来一直信任和重用范雎。白起之死,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昭王偏向范雎:或者换一个角度说,是范雎争宠又获得了一次胜利。昭王曾将范雎尊为“叔父”,把他得到范雎比作周文王得到吕尚、齐桓公得到管仲。范雎相秦也确有显著功绩,并为日后秦国最终完成统一大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这除了表现于倡议驱逐“四贵”,结束外戚专权,加强中央集权和明确地树立“远交近攻”的战略原则,还体现在其他一些正确的治国政策上。比如在他当权期间,秦廷加强了对巴蜀地区的联系和控制。
自秦惠王降服巴蜀以后,蜀守张若及其继任者李冰,迁移民、筑城市、修水利、治农业,使得当地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社会面貌发生很大的改观。但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于是,范雎决定在由秦入蜀的群山峻岭中开凿栈道。千里栈道的开通,便利了秦、蜀间的往来交通,也使秦国的用兵更加灵活,可以由蜀地出击东方国家。此后,秦国不断地恫吓楚国,扬言由蜀地而下,秦军不消几日就可踏平楚国。
在范雎为相期间,当时的大学者、著名思想家荀况曾入秦考察。范雎以礼相待,并询问荀况到秦国后有何观感。荀况说了这样一段话:“秦国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好,既有关隘要塞的险峻,又有山林川谷的富饶。这里的老百姓都很朴实,不尚浮华。他们对官府都很害怕,服服帖帖地听从官吏的摆布,遵守法令。而衙门里的官吏,则奉公守法,认真为朝廷办事,不偷懒,不营私舞弊。贵国的士大夫也都守法奉公,出家门进官府,出官府就回家。不结党营私,识大体,顾大局。再看朝廷,处理政务简捷明快,不为烦琐细务纠纷扯皮,真像古代恬然无治的样子。”末了,荀子感慨地说:“怪不得秦国自孝公、惠文王、武王以至昭公,不断取得胜利。这不是侥幸,是必然的结果啊!”这些话,当然也包括了对范雎治国有方的一种肯定。(www.xing528.com)
但是,范雎相秦也有不当之处。这主要是他心胸狭窄,又过分看重个人的恩怨。范雎与白起的矛盾,就是一个例证。还有,“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的为人处世的原则与作风,使他全无政治家的风度,变成了一个市侩式的报复泄愤者,而且在用人方面也产生问题。像他为感恩而委以重任的郑安平、王稽,后来都给秦国造成损害。郑安平在邯郸之役中被赵国、魏国、楚国的军队内外夹击打得大败,后又被围,突围不出,就带着2万秦军投降了。王稽在任河东太守时,与东方诸国暗地沟通,结果被诛杀。按照秦国的法律,任人不善者,要受到同样的处罚。所以,范雎也险些因王稽通敌而被诛。
太史公司马迁不愧为一位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他以生动、细腻的笔触,记录了范雎与须贾、魏齐、郑安平、王稽之间的恩怨、曲折,并借此告诉人们:先秦的游士,如范雎之辈,奔走于各国,虽不同程度地存有利国利民的志向,但主要还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他们中的一些人,以辩才取得荣宠,也能提出一些有益的主张,推行一些有益的措施,但称不上是有远见、有气度的政治家,只能是一些政客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