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五国相王”到五国伐秦:一对政敌的较劲
最早发起合纵的公孙衍,与最早游说连横的张仪同为魏国人,实在是一对冤家。起初,公孙衍在秦国任大良造(秦爵十六级,相当于丞相加将军),可后来秦惠文王转而信任张仪,用张仪将公孙衍给替代了。张仪为相后,倡导连横策略,在惠文王十二年(公元前323年)约齐国和楚国的大臣相会,以图联络齐、楚向魏国进攻。公孙衍解职后返魏,被魏惠王任命为相,号为犀首。他针对张仪的举动,建议魏王广结与国,以相抗衡。
于是,就在秦和齐、楚相会的同一年,魏国约集韩、赵、燕、中山共同称王,史称“五国相王”。其实这5国中,魏、韩已先称王,此次集会只是新尊赵、燕、中山3国为王,并且5国相互承认为王。魏国用发起相王、承认一些国家称王的办法来组织联合阵线。
“五国相王”是魏结盟自强的一大胜利,这引起齐国的担心。它害怕魏国凭借这联盟的势力,对它不利,遂加以破坏。齐国借口中山国小,反对它称王。齐对赵、魏扬言:“与中山并称王,实乃莫大的耻辱。愿和大国一起讨伐,不许中山称王。”中山王十分恐惧,连忙派大臣张登带重金去见齐国的权臣田婴。田婴听了张登的一番说辞,也就许诺中山称王。张登随后又去对赵国和魏国说,齐国本来羞与中山一起称王,现在它想利用中山的军队来攻打魏国的河东地区,所以又准允中山称王了。听这么一说,赵国、魏国对齐国很是反感,更加保护和支持中山称王。
齐国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它关闭同中山国往来的通道,并想以割地给燕、赵2国,来换取他们一起出兵攻打中山。燕、赵意识到这是齐国故意在离间它们和中山的关系,以便将中山国置于自己的势力控制之下,就没有听齐国的话。
齐国破坏5国联盟的计谋终未得逞,可是魏惠王的合纵,却被楚国的进攻搅乱了。
就在北方发生“五国相王”的当年,南方的楚国向魏国发起军事攻击,楚将昭阳在襄陵打败魏军,夺取8个邑。眼见敌不过楚国,魏惠王转而听从张仪的主张,将公孙衍弃于一边。
张仪于公元前322年,即“五国相王”的次年,离秦入魏。这位舌辩之士向魏惠王提出联合秦、韩而攻击齐、楚的策略。魏惠王觉得有道理,就任命张仪为魏相。可谁料想,诡计多端、巧舌如簧的张仪,表面上是要魏联合秦、韩攻击齐、楚,真正的意图却是要魏事秦,并进而使诸侯都来仿效。张仪的真实目的是为秦谋利益,帮助秦进行连横,并试图先由魏与秦连横,再发展到吸收韩和别的更多的国家参加。(www.xing528.com)
这可惹火了他的政敌公孙衍,公孙衍忙不迭地出来予以阻拦,并要赶走张仪。公孙衍派人到韩国通报,说秦、魏联合和魏王重用张仪,目的在于图谋韩地。他还声称,如果韩国重用他公孙衍,秦、魏的连横可以被阻止。韩国大臣公叔颇为欣赏公孙衍,就把公孙衍请去,委以国事。
与此同时,齐国和楚国也感到秦、魏连横于己不利,就出面反对张仪,支持公孙衍任魏相。魏惠王呢,原本想利用秦国的力量来抗击楚国、抵挡齐国,可时间没过多久,就发觉张仪其实是要他投降秦国,自然心生不满。见魏惠王不肯就范,秦惠文王就出兵攻打魏国。
秦国咄咄逼人的东进势头,令东方列国生畏,于是纷纷支持公孙衍的合纵之策。齐国、燕国、赵国、楚国竞相重用公孙衍,请他去参与各自国家的决策大事。魏惠王见此,就将张仪逐回秦国,让公孙衍复出,主持政事。公孙衍志满意得,“佩五国相印”,更加积极地推行合纵运动。
魏国以公孙衍代替张仪为相的第二年,即公元前318年(魏惠王后元十六年),魏、赵、韩、燕、楚5国联合攻秦,并推楚怀王为纵长。
然而,实际出兵和秦交战的,只有魏、赵、韩3国。当伐秦的联军进至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遭到秦军的迎头痛击。联军组织松散,很快败下阵来。次年,秦军又在修鱼(今河南省原阳县西)重创联军,斩杀8万将士。这次合纵攻秦的战争就此宣告失败。
从公元前323年秦与齐、楚相会引发“五国相王”,到公元前317年“五国伐秦”失败,纵横家公孙衍和张仪竭尽煽动之能事,挑起一次次事端,令天下大不安宁。时人景春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怒,各国诸侯就会畏惧,他们安居,天下的事端就会平息。)
秦建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