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安全城市设计-基于公共空间的理论与策略

安全城市设计-基于公共空间的理论与策略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与融合,综合性CPTED理论和策略逐渐形成,成为预防犯罪的重要理论和指导思想,广泛运用于美国、加拿大、日本、荷兰、法国等国的实践之中,并不断深化和完善。近年来,CPTED理论及实践的发展表现出两种趋势。总体上,从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层面预防公共空间犯罪正在成为国外相关研究的重点内容。徐磊青论述了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研究与实践的基本历程[14]。

安全城市设计-基于公共空间的理论与策略

国外学者对物质空间设计与犯罪行为模式之间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在其1961年发表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一书中认为当时城市规划的垂直化、郊区化等空间格局变化破坏了传统的城市空间模式,使对犯罪具有抑制作用的社会自然监控力量(Natural Surveillance)减弱,以致犯罪率上升。她强调通过增加“街道眼”(Eyes on the Street)等自然监控力量来预防犯罪[2]。此后,美国当代著名犯罪学家杰弗瑞以“社会疏离理论”(Social Alienation Theory)整合犯罪心理学及犯罪社会学相关成果,阐明犯罪行为、人际关系、社会规范、空间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出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PTED,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的概念,旨在通过环境规划及设计改善空间环境,增进人际社会关系的互动,预防犯罪和降低犯罪率[3]奥斯卡·纽曼的《可防卫空间:通过城市设计预防犯罪》(Defensible Space: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Urban Design)一书中提出可防卫空间理论,强调在环境设计中整合领域感(Territoriality)、自然监控(Natural Surveillance)、意象(Image)和周遭环境(Milieu)要素,提高居民的集体责任感和对犯罪的干预能力[4],由于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而被广泛应用。伊藤滋(1983)等人的研究将防卫空间理论与CPTED理论相结合,并对具体的设计原则进行了深入研究[5]。1992年,克拉克提出“情境犯罪预防”(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理论,其基本观点认为犯罪行为选择具有一定的理性,并受到具体情境的影响,通过对空间情境的控制和影响,能够增加犯罪难度、提高犯罪风险、降低犯罪回报和移除犯罪借口,从而实现预防犯罪之目的[6]。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与融合,综合性CPTED理论和策略逐渐形成,成为预防犯罪的重要理论和指导思想,广泛运用于美国、加拿大、日本、荷兰、法国等国的实践之中,并不断深化和完善。始于1996年的联合国人居署“更安全城市”计划针对日益严重的城市犯罪及其引发的社会恐惧,将环境预防、社会预防、制度预防确定为三种主要途径[7]。此后,比尔·希列尔和苏智锋利用空间句法(Space Syntax)对英国城市空间与犯罪关系分析后认为开放性的变形格网街道与封闭的尽端路相比更具安全性[8]。泽林卡和布瑞南整合CPTED原则,提出安全景观(Safescape)概念,以物质空间设计减少社区中的犯罪行为[9]。近年来,CPTED理论及实践的发展表现出两种趋势。一方面,强调CPTED理论与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的融合。2004年,联合国人居署联合瑞士联邦科技学院(EPFL)等机构共同发起的“城市空间和安全政策”国际会议上,提出综合性犯罪预防策略包括强制性法律、社会融合以及物质规划干预。美国AIA(2006)颁布的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标准中也明确了CPTED在犯罪预防方面的主导地位(图0-2)。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公共空间犯罪的多样化和严重化,以及其对城市生活安全影响的扩大化,CPTED的应用领域从以往以居住区及建筑为主而逐渐转向城市公共空间中的犯罪问题。英国副首相办公室发行的《更安全的场所:规划系统和犯罪预防》(Safer Places:the Planning System and Crime Prevention)阐述了通过环境设计预防公共空间犯罪的规划设计原则和管控机制[10]。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亦展开相应研究。总体上,从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层面预防公共空间犯罪正在成为国外相关研究的重点内容。

图0-2 基于犯罪预防考虑的街道断面设计(www.xing528.com)

我国大陆地区对犯罪预防之空间对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方面,在城市规划和公安、法学等学科中均有所体现。第一,国内学者根据具体案例进行设计实践,多以居住区为主[11]。第二,借鉴国外犯罪及相应心理安全空间分布理论,选取某一城市为对象,分析犯罪及心理安全在城市中的分布特征[12]。第三,近年来随着国外CPTED理论的发展,国内学者侧重于对相关理论的评介及其在城市规划层面的结合,但仍停留于理念建立阶段。王发曾分析了城市犯罪及城市空间环境对其的影响,总结了相关的空间防控措施[13]。徐磊青论述了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研究与实践的基本历程[14]。庄劲、廖万里介绍了情境犯罪预防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15]。毛媛媛、戴慎志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城市空间环境与犯罪关系的主要研究成果,认为应在城市规划中从宏观及微观多个层面加以结合和运用[16]。我国台湾地区的相关研究具有类似特点,但亦有所拓展。除以居住区及住宅为主要对象的研究之外,关华尝试将综合性CPTED策略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并运用于城市公共空间领域的犯罪防控[17]。总体上,我国从物质空间规划及城市设计视角对犯罪防控的理论及策略研究,尤其是针对公共空间犯罪的研究比较欠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