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新教育:幸福完整教育生活的另解

中国新教育:幸福完整教育生活的另解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上一节“新教育是什么”的部分,我对“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了比较具体的解释。现在,我在这个基础上尝试再补充完善,用另外一种方法解读新教育。新教育的“新”有三个基本含义,一个是作为名词的“新教育”之“新”,表示新教育的传承意义。而且,新教育运动一开始也是自发的、源自草根阶层的一个实验。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新教育是历史上“新教育”的一段新的“链接”和“延续”。

中国新教育:幸福完整教育生活的另解

什么是新教育?这是一个不断被提及,不断被追问,也不断被思考的问题。在上一节“新教育是什么”的部分,我对“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了比较具体的解释。这里,我想再借一些与新教育的“新”字发音相近的汉字,从一个新的角度对新教育做一些新的解释。这个创意,来自新教育研究院卢志文院长在石家庄市桥西区新教育年会上的一次讲话,我当时进行了补充,后来又看到江苏海门的一位老师从新教育的有关论著中提炼了一些解释和说明。现在,我在这个基础上尝试再补充完善,用另外一种方法解读新教育。

(一)新教育是“新”教育

新教育,当然首先是“新”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旧教育而言的“新的教育”。新教育的“新”有三个基本含义,一个是作为名词的“新教育”之“新”,表示新教育的传承意义。1889年,教育家雷迪在英国德比郡的一个风景优美的小镇上,建了一所新教育学校——艾伯茨霍姆学校。这样一个小小的学校,后来成了影响整个欧洲新教育运动的一个起点,后来也成了影响整个世界、特别是美国的进步主义思潮的一个起点,甚至也成了影响中国20世纪20年代、30年代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哲学起源。以雷迪创办的艾伯茨霍姆学校为标志的“新教育运动”,其精神和传统一直没有中断过,我们向往的许多伟大的学校都是属于新教育派系或者与新教育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如夏山学校是新教育的一个代表人物尼尔创立的;巴学园是日本的新教育学家小林宗作创建的;美国的芝加哥实验学校是进步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杜威创建的。教育史上许多响当当的人物都是和新教育有关的,从罗素到佩西·能,从蒙台梭利到皮亚杰,从怀特海到杜威,一百多年来,我们敬仰的那些最伟大的教育家,许多都与新教育有关。而且,新教育运动一开始也是自发的、源自草根阶层的一个实验。120年前,雷迪恐怕不会想到,他在小镇上建立起的这样一所学校,后来会影响整个世界。他的学校的很多老师以这所学校为模型,到世界各地创办了这样的学校,渐渐地就成了影响整个世界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实践运动的一个重要来源。

所以,21世纪初叶在中国产生的新教育,可以视为“世界语境”中新教育在当代中国的一个“回响”。我们的新教育与历史上的“新教育”之间有一些共同的特性:都旨在对现实的教育进行反思、批判和重构,都建立了一批实验学校,都试图对当时的教育和社会进行革新和改良,都是民间自发的改革和创新。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新教育是历史上“新教育”的一段新的“链接”和“延续”。

第二是作为形容词的“新”教育,是指我们的新教育并不是历史上新教育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新”的教育实验和教育革新运动,是建立在中国文化基础上的新的教育。柯林·坎贝尔在《求新的渴望》中认为,人们是在三种不同意义上使用“新”这一术语的。一是新鲜的或新近创造的“新”(fresh or newly created),它与磨损的、用旧的或过时的等意义相对,如一轮新月、一个新生儿、玫瑰丛中的嫩芽。二是改革的或革新的“新”(improved or innovative),它更多地涉及效率和技术能力,而非纯粹时间上的新,在这里“新的”东西是指经过改良的、创新的或系列产品中最新的产品,多年来为满足特定需求而制造和提供的待售产品。三是作为不熟悉的或新奇的“新”(unfamiliar or novel),坎贝尔认为尽管新奇的或许在新近创造的意义上也是新的,但不是必需的条件,比如陈旧的事物对于初次见到它们的人来说仍有可能是不熟悉的。[2]所以,对于新教育来说,它的五大理念、六大行动、三大课程等,既有上述三方面内容的特点,又有自己鲜明的创新性个性特征。

第三是作为动词的“新”教育。这个意义上的“新教育”,应该是创新、改革与革新意义上的“新”,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中的“新”一样,用具有新教育鲜明特征的理念、课程、教材和方法,培养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所以,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打造中国本土的新教育学派,是新教育人努力追寻的愿景和梦想。

(二)新教育是“心’教育

新教育也是“心”教育,是相对于以分数为主要导向的应试教育而言的“心灵的教育”。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曾经用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报道新教育,提出了新教育关注人的心灵的这个根本的特征。记者谭芸指出:“新教育注重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强调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并且通过晨诵、午读、暮省的儿童生活方式,让学生拥有一颗博爱而敏感的心灵,重塑他们的精神世界的蓝图。”所以,唯分数的教育是单向度的教育,是畸形的教育,是片面的教育,是漠视人的心灵成长和丰富的教育;而新教育提倡完整的教育,是身、心、灵统一的完整的教育。新教育认为,人应该是完整的,包括他(她)自己个性的完整。让人成为他(她)自己,一个完整的自己,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新教育人追求的最高教育境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南风窗》杂志把新教育实验命名为中国的新希望工程:“希望工程是一项增添书桌的工程,侧重于物质;新希望工程是一项有了书桌后塑造一个什么样人的工程,注重于精神。”

(三)新教育是“行”教育

新教育更是“行”教育,是相对于坐而论道的“学院派”,主张建设与行动的“行动教育”。新教育实验旗帜鲜明地提出“行动,才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的口号,把行动哲学和田野精神作为自己的重要追求。

因此,新教育不但是梦想,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即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新教育不但有六大行动,更有以六大行动为基本方法的三大课程。其中以“晨诵一午读一暮省”为核心的儿童课程,力求恢复儿童生活的幸福完整;以“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为核心的教师课程,则力求将教师从彼此割裂的埋头应试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发展专业水平,恢复职业尊严和自信;以有效教学为基础,以发掘知识魅力为核心,以追求知识、生活、生命共鸣为最高境界的理想课堂,力求让师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求知的愉悦和幸福。三大课程彼此促进,共同构成一种追求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新教育课程观。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曾经明确地指出,哲学不应当单纯满足于“解释世界”,根本问题还在于“改变世界”。其实,新教育的最高理想,也不是“解释”,而是“改变”。新教育一开始就明确提出了自己的四个追求: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新教育不断对实验学校的优秀教师们说,不要满足于写文章做讲演,而要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教室里,扎在学生的心坎里,努力让自己“开出一朵生命的花”。

杨东平教授在评价新教育的时候说:与一些洋化、“学术化”的理论相比,新教育是不玄奥、不复杂的,难以写成许多可供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然而,就改变教育现实、解决实际问题而言,新教育却是大为可观、魅力无限的。其实,教育的真理古今中外相通,大致是质朴无华、晓畅明朗、直抵人心的。新教育的诚实、朴实、感性、动人,也许正是一种好的教育理论所需要的基本品质。杨东平教授的这段话,是对新教育最好的褒奖,也是对我们真诚的期待。

(四)新教育是“幸”教育

新教育还是“幸”教育,是相对于当下的教育缺乏幸福、快乐而提出的“幸福的教育”。在2006年新教育实验第六届研讨会上,我们正式提出了新教育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目标追求。新教育认为,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的。教育要努力地去促进每一个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新教育提出这个命题,不仅仅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和追求,还有对当下某些教育问题的担忧和不满。现在有许多孩子已失去了凝望世界的明眸,失去了追求理想的激情和冲动,失去了尝试成功的勇气与感恩的情怀。

新教育旗帜鲜明地反对那种以牺牲学生的当下幸福为代价,追求所谓“未来的幸福”的理论。用幸福和不幸福、现在和未来为矩阵来分析,可以看出有四种组合,即现在的幸福和将来的幸福,现在的不幸福和将来的幸福,现在的幸福和将来的不幸福,以及现在的不幸福和将来的不幸福。新教育追求的是第一种境界。其实,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没有幸福、快乐的体验,他的整个人生就会永远蒙受阴影。而一个教师如果不能够体验职业的尊严和幸福,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成就。

所以,新教育努力通过自己的理念与行动,让教师和学生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享受教育的诗意,享受智慧的快乐。我曾经参加过河南焦作新教育实验区的一次现场会,有一位叫做“麦苗青青”的新教育教师吟诵了一首根据歌曲《幸福在哪里》的歌词改编的诗,表达了她对于新教育的感受:

幸福在哪里,

朋友啊告诉你,

不在教鞭下,

也不在分数里,

她在诗意的晨诵中,

她在美妙的午读里,

啊,幸福就在你闪光的暮省里。

幸福在哪里,

朋友啊告诉你,(www.xing528.com)

她不在灯光下,

也不在题海里,

她在温馨的共读中,

她在快乐的共写里,

啊,幸福就在咱共同的生活里。

幸福在哪里,

朋友啊告诉你,

她不在霓虹下,

也不在酒杯里,

她在理想的愿景中,

她在田野的行动里,

啊,幸福就在你芬芳的果实里。

幸福在哪里,

朋友啊告诉你,

她不在名利下,

也不在地位里,

她在悲悯的情怀里,

她在合作的精神里,

啊,幸福就在这全新的教育里!

安徽省五河县实验二小校长王羽在接触新教育以后曾经写下这样的文字:“这一路,这些曾经的陌生人,这些可爱可敬的教育精灵,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激情,深深感染着我及同伴。教育是美丽的,教师的生活应该是幸福的。有人说这是传说。可爱的新教育毛虫们,用她们真实的经历告诉我,这不是传说。”而一位网名叫做“大杨树”的老师则深情地说:“接触新教育,走进新教育,我们就过上了一种全新的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从晨诵,到午读,再到暮省,没有了往日的埋怨,没有了今日的唠叨,没有了以后的忧虑,只有对现在教育生活的把握。一切繁杂,我们都让它归于平静;一切匆忙,我们都让它归于安宁。静静地做着一份让自己沉醉的教育工作,是我们现在最大的幸福。”

在这个意义上说,新教育又是“欣”教育和“馨”教育,是欢欣之“欣”,温馨之“馨”。的确,教育的本意是能够让人幸福快乐的,所以孔老夫子早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如果我们的教育带给教师和孩子的是痛苦和折磨,这样的教育还要它干什么?

(五)新教育是“星”教育

新教育也是“星”教育,对于新教育而言,这个“星”有三层意思。第一,这个“星”,是天上“星星”的星,是“擦星族”的“星”,表示新教育人像一群仰望星空的孩童,从不抱怨星星又旧又生锈,只是拿着抹布和水桶,一路踉跄,擦拭盖在星星之上的蒙蒙灰尘。新教育人自称是“擦星族”,是一群为了理想而活着的纯粹的人,他们知道,这个世界需要一群擦星星的人,他们愿意把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奉献给这个世界。

第二层意思,“星”教育的“星”也是明星的“星”,新教育就是民间教育的“星工场”,全力打造有教育梦想并一心逐梦的草根明星。她的能量就在于汇聚民间教育的力量,发现一线教育的奇迹。在新教育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目光卓越的星探,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教育明星。孩子、老师、父母,大家携手同行,彼此温暖,一路坚持,永不言败。于是,在“农历的天空”下,走出了草根名师常丽华;在读写绘的世界里,飞出了一群星光闪烁的蝴蝶……这些明星美丽而质朴,在新教育的天空下绽放光芒,让每个平凡的人在仰望夜空时,都会相信: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第三层意思,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星”。新教育实验从2002年正式起航,从一所实验学校发展到今天拥有38个实验区、1511所实验学校,150万教师和学生参加实验。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从2009年创办,至今已经拥有近千名学员。[3]国家没有投资一分钱,讲师都是义工,也没有正式的国家认可文凭可以颁发,甚至连许多地方还不承认它是“继续教育”,但是仍然如火如茶。新教育的确像星星之火,燃烧了大半个中国,唤醒了万千教师,没有行政的命令,没有上级的文件,完全是学校和教师的自发选择。杨东平教授评论说:“放眼世界,古往今来,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和教育创新,从不是来自政府规划或批准,而是来自薪火相传的教育家的理想,来自实际的社会需求,来自生生不息的草根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