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是什么?这是许多人经常问我的问题。
这个问题,80多年前,陈独秀曾经回答过。他说:“旧教育的主义是要受教育者依照教育者的理想,做成伟大的个人,为圣贤,为仙佛,为豪杰,为大学者,新教育不是这样,新教育是注重在改良社会,不专在造成个人的伟大。”[1]与他同时代的蔡元培、陶行知、陈鹤琴等也都回答过这个问题。
80多年后,新教育是什么?在许多新教育人看来,新教育首先是一个变革的梦想,一种成长的激情。“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其崇高建立于对每一颗稚嫩生命的呵护和关爱,对每一份生命尊严和质量的扶植,对每一颗纯真心灵的理解和尊重。当教育被世俗的功利污染时,许多学校的课桌有了,精神却没了;楼房高了,思想却矮了。纯粹、人文、博爱——这些教育的本真被滚滚红尘淹没了。而这些属于梦想的人生价值,新教育坚持了,呼唤了,并且行动了。新教育的理想让人崇高,让人有一种宗教般的情怀……我对新教育的理解是:新教育其实就是教育的本真,是应该被还原的教育梦想。”这是浙江苍南县教育局原局长梁峰先生为《苍南新教育文丛》撰写的总序里的一段话。
是的,新教育实验的确要求它的参与者对教育和生命怀有一种宗教般的虔诚、激情、期盼与信任。它用不断唤醒人们的方式,滚雪球般地推动着实验的进展。通过用激情点燃激情,用梦想推动梦想的方式,新教育在各地寻找着“尺码相同的人”,然后,通过授予卓有成效的课程,让这些有梦想有激情的人获得可见的教育教学成就,成为新教育实验的榜样。而实验管理者则不断地言说榜样,让榜样们言说自己的历程,就这样,新教育实验唤起了越来越多从教者的激情。所以,旗帜鲜明地重申教育乌托邦、理想主义,强调激情与梦想,强调职业认同,这是新教育实验最鲜明的一个特点,舍此,便无新教育实验。
也有媒体曾经用“心灵的教育”来概括他们对于新教育的理解。他们认为,相对以分数为主要导向的应试教育,新教育注重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强调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并且通过晨诵、午读、暮省的儿童生活方式,让学生拥有一颗博爱而敏感的心灵,重塑他们的精神世界的蓝图。
而我们在学理的层面界定新教育的时候,则提出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www.xing528.com)
我们认为,教育当然应该面向未来,但是教育同时更应该面对当下。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方式,是行动的方式。教育在作为促进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的同时,它本身就应该是目的,应该让所有的与教育发生关系的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
新教育认为,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的。教育既然是努力地去促进每一个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它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我们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不仅仅有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和追求,当然还有对当下某些教育问题的担忧和不满。我们遗憾地看到,许多地方的教育,使孩子已经失去童年,他们的学习充满了失败。很多孩子已经失去了凝望世界的明眸,失去了追求理想的激情和冲动,失去了尝试成功的勇气和感恩的情怀。我们不禁要问,如果我们的孩子和老师们没有幸福和快乐可言,这样的教育还有必要吗?
我们在“幸福”后面加上“完整”两个字,因为我们知道,如果仅仅强调幸福,很容易让大家过分重视情感的体验,甚至会误认为感官的享受很重要。尤其在当下的教育中,我们的教育是单向度的,是畸形的,是片面的,是唯分数的教育,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做人的教育,缺乏德行的教育。其实,教育的使命在于塑造美好的人性,进而建设美好的社会。人的完整性首先是建立在善的基础之上的。人应该是完整的,包括他(她)自己个性的完整性。让人成为他(她)自己,一个完整的自己,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当然,这也是我们新教育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赞成把新教育命名为“心灵的教育”。
我一直认为,任何教育理论,大致有三个最基本的要素,第一是它的本体论,第二是它的价值论,第三是它的方法论。本体论是反映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从本体论上来说,新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所谓的教育生活。从价值论来说,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而完整的,可持续发展的。从方法论来说,我们主张通过营造书香校园的行动,以及通过新公民新生命的项目,来实现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所以“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句话,从本体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上都能够反映我们基本的观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