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序)
亲爱的新教育同仁们:
龙的图腾在人世间游走,龙年的气息在空气中飘荡,龙年的喜庆已经把我们团团包围。在这个华人世界普天同庆的时刻,我,一个醉心于新教育的同路人,祈请除岁的爆竹,瞳瞳的阳光,屠苏的美酒,向您,我亲爱的新教育同仁们,捎去龙年的祝福。
龙,是中华民族殊为热爱的象征,是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所谓“望子成龙”是也。我们做教师的,也跟随这个期望,一下子贵为“龙师”。过年了,贵为“龙师”的你,肯定在“感恩老师”的名义下,接受过学生或者家长的祝福。当你收下这份祝福,你是否想过,你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履行“龙师”的义务?作为一个新教育人,你应该以什么样的理念,担负起“龙的教育”的责任?
在我收下这份祝福的时候,我思考过这个问题。
我的思考,是从龙的起源开始的。
早先的龙,是人类进入农耕时代的文化创造。农耕时代,幸福和水休戚相关。当干旱将先祖们的幸福高高举起,即将摔得粉碎的时候,春日登天秋日下渊腾云驾雾兴风作雨的龙,就在先民们的想象中,应运而生了。可以说,没有干旱,就没有龙,没有龙,干旱中的人们就没有了希望。只有懂得幸福、干旱与水的关系,我们才能明白,先人们为什么会将“久旱逢甘霖”视为人生四大喜事之一,和“金榜题名时”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也只有懂得幸福、干旱与水的关系,我们才能懂得,龙,这个虚拟的蛇形动物,为什么会被我们的先祖崇拜得五体投地,直到今天仍然接受后人无休无止的赞美。早先的龙,融合了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古老思想,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贵为“龙师”的新教育同仁们,不会每年都过龙年,当然也不会时时刻刻将龙与“天人合一”的文化关系挂在嘴上。但是,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心中常念“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适时适当地引导学生懂得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并不为过。
读到这里,你可能已经发现:表面上,我们探讨的是“龙的教育”,实质上,我们讨论的是新教育面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是垃圾,也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是国粹。在地球村的预言已成现实的今天,在天安门孔子塑像一不留神就成为公共事件的当下,我们需要明确新教育人将传统文化引入教育生活的原则和方法。
直接回答这个浩大的问题,易于落入概念的窠臼。还是回到具体的问题上吧,以龙为例,见微知著,或许更能清楚地表明我们的态度。(www.xing528.com)
汉代以后的龙,渐渐成为帝王的标志,为帝王所垄断所独享,龙表征的文化,开始异化为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在龙袍龙颜龙子龙孙的概念之后,是专制对自由的打压,是特权对平等的蔑视。时至今日,望子成龙的“龙”,在世俗人心中,或多或少,还有一点高人一等的“皇家龙”的色彩。
我们不需要高人一等的“皇家龙”,我们需要平等博爱的“民间龙”,他们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拿我们新教育研究院院长卢志文的话说,就是“走向世界的中国人”。我个人理解,一个走向世界的中国人,骨子里一定有中国文化的精神元素,世界大同兄弟怡怡的情怀理念;一个走向世界的中国人,可以有雷霆万钧的力量,崇山峻岭的雄姿,水中鱼儿的快乐,空中鸟儿的自由,却不可以有君临天下的霸道,唯我独尊的乖张,龙行天下的惊悚,为所欲为的狂妄。
亲爱的新教育同仁们,贵为“龙师”的我们,是一群致力于中国儿童心灵建设的普通教育工作者,我们最大的成功,不是培养出“皇家龙”,而是“民间龙”。待我们的学生长大成人,他们中的少数人可能是政治家、企业家、艺术家等所说的成功人士,而他们的大多数,可能只是司机、矿工、会计等普通劳动者。无论是出类拔萃的杰出人士,还是普普通通的芸芸众生,我们希望,其行为,其言谈,无不闪耀着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人人平等的法治思想、兄弟怡怡的大同观念、谦虚礼让的道德情怀。
这是我们的希望,也是新教育的使命。这个使命不是因为我们才开始的。还记得解放前的那首童谣《读书郎》么?“小嘛小儿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不是为做官,也不为面子光,只为那穷人要翻身啊,不受欺负呀,不做牛和羊……”
好了,爆竹声声,普天同庆,在这辞旧迎新的欢乐时光,跟各位聊这些正儿八经的话题,未免有点不合时宜,就此打住。且借千门万户用来置换“旧符”的“新桃”,恭祝各位新教育同仁,祝你们,还有你们的家人幸福安康,龙年吉祥。
2012年除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