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超越知识走向智慧
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上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
不妨让我们看一看,学生在学校里每天所学的究竟是什么呢?课本上印着的是知识,笔记本上记录的是知识,教师传授的是知识,考试所考的细节是知识……可以说,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识。然而,重要如知识这样的东西,为什么在爱因斯坦看来是可以忘掉的,是无用的呢?
这就引出了问题:知识是唯一的吗?诚如有学者所指出的:混乱是自然的法则,秩序是人类之梦想。所谓知识,乃是人们将经验结构化,并赋予经验以必然性的框架,或赋予人为的意义。也就是康德所说的,把逻辑秩序外加于实际上的无秩序。的确,自然科学已有的非凡成就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唯有科学才能揭示万物所包含的真理。然而,现实世界常常无法用线性方程解释,因为世界本质上是非线性的。知识增长得越快,呈现在人的视野中的未知世界也就越加浩瀚深邃,现有的知识体系也就越加显得渺小微弱、缺乏解释力。事实上,人类知识积累至今,浩如烟海,已使人由为之惊奇而深感重负与困惑。结果是,知识仅仅成了求职谋生的手段,知识增长伴随着对价值的漠视,也伴随着心灵的贫困和心胸的狭窄。
那么,对教育来说在知识之外有没有更重要的东西?为此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怀特海曾明言:在你丢失你的课本、焚毁你的听课笔记、忘记你为考试而死记的细节以前,你的学习是无用的。在怀特海看来,重要的是对智慧力量的培养。正是智慧成功地引导着人们的心智活动,因此教育的理想就在于把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化为智慧。(www.xing528.com)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我们当今学校教育中,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思维的现象还普遍地、严重地存在。生活本是丰富多彩的,它所要求的东西更是多种多样的,不管你今天给学生灌输怎样的细节,他在以后生活中遇到这个细节的机会微乎其微;如果他真的遇到这样的细节,他可能已经忘却了你教给他的东西。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智慧的教育,关键在于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想不误入歧途,进而导向事物的本源。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有必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学习者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支有待点燃的火把,是未来文明的创造者。只有今天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思考、富于智慧,明天才能善于创新、善于超越。为了民族的未来,我们呼唤智慧的教育。
吴国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