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
一、国际贸易的历史演变
国际贸易属于历史范畴,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有剩余的产品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交换;二是商品交换要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之间进行。
国际贸易的产生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从根本上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出现和扩大,是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处于自然分工状态,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在共同劳动的基础上获取有限的生活资料,仅能维持本身生存的需要,因此,没有剩余产品,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和国家,也就没有对外贸易。对外贸易的产生是与人类历史上三次社会大分工密切相关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部落从其他部落中分离出来,牲畜的驯养和繁殖使生产力得到了发展,产品开始有了少量剩余。于是在氏族公社之间、部落之间出现了剩余产品的交换。这是最早发生的交换。这种交换是极其原始的偶然的物物交换。随着生产力的继续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人类社会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的出现,便产生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不断扩大,产生了货币,商品交换逐渐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产生了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于是,出现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生产力的发展,交换关系的扩大,加速了私有制的产生,从而使原始社会日趋瓦解。随着私有制的出现,产生了奴隶社会,部分产品作为商品在国与国之间进行交换,产生了对外贸易。
在中国,按照原始意义的国际贸易的标准衡量,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突破国界的贸易发生。西汉时期中国开拓了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并且在那以后一直与欧洲、亚洲各国维持着一定规模的国际贸易。欧洲早期的国际贸易主要发生在地中海沿岸。11世纪以后,北海、波罗的海沿岸逐渐出现一些新的贸易中心。到13世纪,德国的汉撒同盟已经成为欧洲贸易的另一个中心。当时,在意大利沿岸参与国际贸易的商品主要是各种奢侈品,尤其是东方出产的香料、丝绸、瓷器等。汉撒同盟则较多地经营毛纺织品、羊毛和其他日用品、农产品等。那时,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各国生产力水平有限,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并不多,加之交通运输工具的限制,贸易仅仅是为统治阶级换取一些奢侈品,因此商品品种少,数量有限。但是,在漫长的几百年中,国际贸易随着各国生产力的发展而缓慢地发展着。虽然贸易规模不大,但是国际贸易对于城市的发展、先进技术和生产知识的传播都起了重要作用。这在客观上推动了各国生产力的发展,对欧洲各国手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国际贸易的发展
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生产微不足道,只有有限的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当时落后的生产技术、简陋的交通运输条件使对外贸易的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国际贸易发展缓慢,国际商品交换只是个别的、局部的现象,贸易的商品主要是奴隶主阶级追求的奢侈品和奴隶。
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个时期,整个国际贸易仍然建立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贸易在自然经济中的地位并不重要。因此,当时各国之间、各洲之间的贸易还处于不连续、不稳定的状态。西汉时期中国开拓了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并且在那以后一直与欧洲、亚洲各国维持着一定规模的国际贸易。当时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是丝绸、茶叶、瓷器等,进口的有宝石、香料等。海上贸易的开拓始于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通过海路扩大对外贸易。欧洲国家的对外贸易虽然在古罗马、古希腊时已经出现,但真正对国际贸易的第一次大推动是中世纪后期西欧的势力扩张。从公元11~13世纪,十字军通过多次东征夺得了地中海,使地中海像古代一样再一次成为欧亚大陆贸易的通道,将西欧融入了世界,从而推动了欧洲以及欧亚大陆的贸易发展,对于加强东西方的贸易起了很大作用。到14世纪,欧洲形成了几个主要的贸易区:以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和比萨等城市为中心的地中海贸易区;以汉撒同盟等城市为中心的北海和波罗的海贸易区等。同时,亚洲也形成了几个重要的贸易区:以中国、朝鲜和日本为主的东亚贸易区,以及以印度为主的南亚贸易区。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给欧洲各国的商业和工业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扩大到大西洋沿岸,葡萄牙的里斯本、西班牙的塞维尔、荷兰的安特卫普、英国的伦敦等,先后成为繁荣的国际贸易港口,其贸易范围遍及亚洲、非洲和美洲。
国际贸易的历史虽然悠久,但其真正大发展则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特别是在工业革命发生以后。从16~18世纪,随着殖民扩张和各洲之间的贸易发展,西欧各国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欧洲从海外获得了大量的金银财富,积聚了大量的商业资本和工业资本,从而基本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海外市场尤其是美洲市场的开发使得对欧洲工业产品的需求迅速增加,使资本主义大生产得以实现。欧美之间的贸易大大促进了欧美国家以分工、交换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形成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欧美国家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并先后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结果,使欧美发达国家的生产力大大提高,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欧洲、北美、日本和澳大利亚都先后完成了工业化过程,从自然的农业手工业经济过渡到资本主义工业经济。整个世界形成了以欧美国家为主的现代工业经济和其他国家组成的农业手工业等传统经济的格局,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人类经济活动中的必要组成部分。表现为:①国际贸易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从18世纪初至19世纪初的近100年里,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倍多,而仅在19世纪的前70年中,世界贸易就增长了6.7倍,如扣除价格下跌因素,实际贸易量增长了9.6倍。从1870~1913年,尽管除英国以外的主要欧美国家开始实行保护贸易政策,并先后出现了几次经济衰退,世界出口总额仍从51.3亿美元增加到184亿美元,增长了近2.6倍。②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和流向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机器纺织品特别是棉织品成为欧洲最重要的大宗出口产品,是1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造品。大宗工业原料如棉花、黄麻、生丝、烟草以及矿产原料成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机器设备和金属制品如铁轨、机车、蒸汽机、矿山机械等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农产品特别是谷物贸易作为比较优势和专业分工的结果,其比重大大增加。此时,世界形成了一个由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并进口欧美制成品的国际分工和世界贸易格局。③世界贸易的基础发生了变化,已不仅仅是各国的天然资源,各国生产技术不同而产生的成本差异成为决定贸易模式的主要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出现飞速增长。1950~2000年50年中,全世界的商品出口总值从约610亿美元增加到61 328亿美元,增长了近100倍。即使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实际出口值也增长了15倍多。而且,世界贸易实际价值的增长速度(年平均增长6%左右)超过了同期世界实际GDP增长的速度(年平均增长3.8%左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贸易飞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①战后较长的和平时期;②以美国为先导出现了以原子能、电子、合成材料、航天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产业革命,使新产业不断出现,国际贸易的产品更丰富;③经济发展带来人们收入增长,促进了人们消费结构的变化,对高质量和不同品种的新产品的需求大大刺激了各国之间的贸易尤其是工业制品贸易的发展;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布雷顿森林协定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相对稳定,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框架下的多轮谈判,使国际经济秩序得到改善,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公正和自由的环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贸易也发生较大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
三、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
在不同历史时期,国际贸易的发展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一)资本主义以前国际贸易的特点
1.国际贸易开始产生
国际贸易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如前所述,具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和存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是国际贸易得以产生的两个重要前提条件。随着第三次社会分工的产生,出现了商业和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财产私有制,原始社会的末期出现了阶级和国家。于是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最终国际贸易得以产生。
2.奴隶社会国际贸易的特点
在奴隶社会,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社会分工不发达,因而进入交换领域中的商品是有限的,国际贸易发展缓慢。这就使当时的国际贸易具有如下特点:①进入贸易中的商品数量较少,这主要跟当时的生产力较低有关;②贸易的商品结构主要是奢侈品,因为奴隶主阶级是从事国际贸易的主要需求者;③从事国际贸易的国家主要是那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因此,从事国家贸易的国家数量非常有限。
3.封建社会国际贸易的特点
封建社会的经济仍然是自然经济,农业在各国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商品生产仍处于从属地位,因而当时国际贸易的规模仍十分有限,但比奴隶社会有了进一步发展。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主要具有如下的特点:
(1)封建社会由于地租从实物地租转为货币地租,所以进入贸易中的商品数量开始变多。
(2)开始出现很多的国际贸易中心。
(3)国际贸易商品仍然属于奢侈品,国际贸易的规模还不是非常的大,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还相当小。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国际贸易的特点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国际贸易的特点
16~18世纪中叶是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准备时期。这一时期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进一步发展。①这一时期的地理大发现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从而大大扩展了世界贸易的规模;②殖民主义用武力、欺骗和贿赂等方法,实行掠夺性的贸易;③由于大量的殖民地国家被卷入国际贸易中,国际贸易的范围和规模空前扩大;④这一时期的国际贸易的商品数量和结构都比资本主义以前时期要多得多。
2.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国际贸易的特点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国际贸易具有如下的特点:
(1)国际贸易量迅速增加,应该说国际贸易的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是逐渐增加的,但是此时则发生了迅速增加,其增加的幅度与速度是史无前例的。
(2)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已经从以奢侈品为主转变为以工业品为主的状况。
(3)贸易的方式有了进步,国际定期集市的作用下降,现场看货交易逐渐转变为样品展览会和商品交易所,根据样品来签订合同。
(4)殖民地国家纷纷建立自己的海外贸易垄断公司。
(5)政府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在逐渐地增大。(www.xing528.com)
3.垄断时期国际贸易的特点
垄断时期国际贸易具有如下的特点:
(1)国际贸易仍在扩大,但增长速度下降。
(2)垄断开始对国际贸易产生严重影响,利用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获取丰厚的贸易垄断利益。
(三)当代国际贸易的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当代国际贸易呈现出以下特点:
(1)国际贸易发展迅速,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世界产值的增长速度,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又大大超过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
(2)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新商品大量涌现。制成品、半制成品,特别是机器和运输设备以及它们的零部件的贸易增长迅速,石油贸易增长迅速,而原料和食品贸易发展缓慢,石油以外的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下降。
(3)发达国家继续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4)从贸易政策与贸易体制来看,20世纪五六十年代,贸易政策和体制总的特点是自由贸易,70年代以来,贸易政策有逐渐向贸易保护主义转化的倾向,国际贸易体制从自由贸易走向管理贸易,国际贸易的垄断化进一步发展。1995年1月1日,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国际贸易又进入一个相对自由的时代。
(5)跨国公司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生产资本国际化发展迅速,其主要标志是跨国公司的兴起并成为影响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的力量。
(6)科学技术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加强。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成为对外贸易发展的关键因素。国民经济是发展对外贸易的基础,发达国家经济增长70%是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的。科学技术使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使国际贸易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
(7)区域性自由贸易迅速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形式的区域性经济合作越来越多,其中最多的是自由贸易区,包括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南方共同市场(MERCOSUR)、东南亚国家的自由贸易区(AFTA)、东南非共同市场(COMESA)等。几乎所有的世贸组织成员国都参加了一个或数个区域性自由贸易协定。
四、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
当代国际贸易面临新的环境,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势,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跨国公司的繁荣、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等,对国际贸易的未来发展正产生深刻影响。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迅速,各种类型的经济贸易集团组织遍布世界各地,对国际贸易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国际贸易呈现出新特点,贸易集团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趋势之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自身的经济影响主要是积极的,它促进了集团内经济贸易的增长;促进集团内部国际分工的深化;促进了经济贸易集团内部的贸易自由化;增强在国际贸易中的谈判力量;改变了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但区域经济一体化也会使成员国经贸政策的自主权相应受到约束。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区外非成员国的经贸活动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成员国自身经济活力的增强,将扩大对外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贸易总量的增长。但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内外有别的各项政策对非成员国更多的是不利影响。世界贸易集团化是全球贸易走向自由化的一个发展阶段,如何发挥经贸集团的积极作用,规避其消极影响,已经成为当代国际贸易发展中共同关注的问题。
(二)跨国公司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直接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不仅数量日益增多(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公布,2003年跨国公司达到6.1万家母公司,拥有90万家国外子公司),而且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今,跨国公司控制着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90%,世界生产的40%,国际贸易的50%和国际技术转让的1/3。跨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增长,加快了科学技术的传播。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国际贸易格局,使国际贸易关系复杂化。首先,由于内部贸易采用转移定价手段达到跨国公司的特定目标,如将资金和利润调出东道国、逃避东道国的税收、绕过东道国关税壁垒等,使东道国的利益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其次,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使世界市场上通过传统的“自由市场”按照公平条件进行的交易所占比重不断减少,而通过其内部的“封闭市场”进行的交易则日益扩大。此外,内部贸易一方面使跨国公司自身的竞争力大大提高,垄断实力大大增强;另一方面,它又使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局外企业在垄断竞争的世界市场中更难立足。跨国公司在通过内部贸易来达到其全球经营目标的同时,其本身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同时,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其对东道国的经济影响也存在利弊两个方面。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既要积极扩大开放,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来带动本国经济发展,又要对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对其国内的经济冲击予以足够重视,进而积极地采取对策。
(三)国际服务贸易
国际服务贸易是指国家之间服务的交换,表现为国家之间服务的提供与消费。世界贸易组织负责实施、管理的《服务贸易总协定》列出国际服务贸易的四种形式是:
(1)过境交付(Cross-border Supply),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提供服务。
(2)境外消费(Consumption Abroad),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
(3)商业存在(Commercial Presence),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商务活动的形式提供服务。
(4)自然人流动(Movement of Personnel),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自然人的存在提供服务。《服务贸易总协定》中的“服务部门参考清单”把服务贸易分为12大类:商务服务、销售服务、通讯服务、教育服务、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金融服务、环境服务、卫生服务、旅游服务、运输服务、娱乐服务和其他服务。与国际货物贸易相比,国际服务贸易主要有以下特点:贸易标的的无形性;贸易主体和客体非同时转移;服务贸易市场具有高度垄断性;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复杂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各国普遍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大力发展服务业,使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和就业人员的比重也大幅度提高。发达国家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一般占45%~65%;而发展中国家也占30%~45%。在国民经济日益向服务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下,国家间相互提供的贸易量也就大大增加了。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高于世界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使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四)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是通过电子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使交易涉及的各方当事人借助电子方式进行联系及交易活动的处理,从而实现整个交易过程的电子化。电子商务具有以下特点:以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作为支撑体系;以电子虚拟市场为运作空间;全球市场是电子商务的市场范围。
国际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成熟为国际电子商务提供了迅速发展的机会。电子商务近年来在国际贸易领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巨大作用,企业纷纷利用电子商务方式开展全球业务。在国际贸易中使用电子商务使企业增加了贸易机会,降低了贸易成本,获得了竞争优势,从而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