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 岩溶洞穴的分类
一、地下洞穴成因分类
地下洞穴按成因可分为以下类型:
(1)普通型(碳酸盐)洞穴。大气降雨补给地下形成的地下水流循环活动不断对碳酸盐岩体溶蚀而形成的岩溶洞穴。
(2)热水型洞穴。在深部富集的热水作用下形成的洞穴。
(3)硫酸盐洞穴。深部富集H2S的地下水作用下形成的洞穴。
二、普通型(碳酸盐)洞穴(溶腔)的分类
岩溶洞穴(溶腔)是地区岩溶化进程中,于碳酸盐岩岩体中造就留下的独特、复杂的腔体结构。整个碳酸盐岩分布地区,在非特殊封闭的岩溶水文地质条件下,由大气降雨入渗地下汇成的水流交替循环作用形成的洞穴,都属普通型洞穴。普通型洞穴就其成因和形态可分为以下三类:(www.xing528.com)
(1)竖向洞穴。发育于垂直渗流带内、垂直延伸的洞穴,如落水洞、竖井等。
(2)横向洞穴。发育于地下水水平循环带内的水平管道和洞室,如暗河溶道及其伴生的洞穴。
(3)竖向—横向组合型。多层水平管道(溶洞)之间,通过倾斜通道或垂直管道将其连接成一体的地下组合结构。
(1)干洞穴(溶腔)。由于排泄基准面下切,管道流亦随之下切,留下多层洞穴,上部老的管道被弃置,被弃置的管道洞穴、腔体因不充水而成干洞穴。此等干洞穴与下部近代充水管道流(溶道)基本上下叠置,属同一系统,所以干洞穴一般都是过水通道,承接上部渗水并向下部近代管道流排泄。白云山隧道溶腔、鲁竹坝2#隧道进口溶腔、龙麟宫隧道出口溶腔、云雾山隧道进口溶腔、白云山隧道等大多数溶腔属此类。
(2)充水洞穴(溶腔、溶管)。一般为近代管道流及与近代管道流伴生的溶隙、腔体,如五爪观隧道进口穿越的五爪观暗河、马鹿箐隧道遭遇的大坪暗河、别岩槽隧道出口揭露的庙坪暗河等及其连接管道洞穴属此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