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学理论:与人生同构

文学理论:与人生同构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人生也呈现为说与在的张力结构。在此意义上应该承认,“我们就是我们说的故事”[1],文学与人生同构。既然在统一说与这点上,文学与人生具有同构性,当一种知识试图从渐行渐远的形而上学迷误中逐渐脱身出来,努力恢复“生活世界和作为它的主体的人”的丰富生存意蕴时,[2]文学便不失为一剂能及时起到激活作用的强心针。

文学理论:与人生同构

文学统一着说与在,把分别具有离场与入场性质的它们贯通起来,使人既在语言文字中想象着世界,又实际置身于世界中,这便与人的生存发生了本体性的深度关联。因为人生也呈现为说与在的张力结构。

一方面,某段人生的实际发生与发展,伴随时间而面向未来、不可逆转,既在场而酣畅,也始终无法看到自身所处的视点而注定有所失落。一件事在发生的那一刻自然地展开着,我们处身于现场而随顺着现实生活流的展开,感到安全而从不觉得有突兀与异样;却不能确切知悉自己未来的走向,否则,未卜先知,人生便无法得以维持了。事后沉淀下来的也便才是历史

另一方面,想明白人生的意义,又得从实际的人生进程中抽身出来,站在这段人生进程之外观看其意义,非如此不足以看清,这就是反思。反思既以看清并说出现场为目标,则必介入语言,然而由此付出的代价是失去了对现场宝贵氛围的感受机会。所以,我们尽管通过反思看清了全景,却又得通过想象来弥补那与此同时失去了的现场氛围。

因此,我们在生活,在成为着自己,同时也在观察、思考与想象着生活,在观看着自己。成为自己与观看自己,这两者的临界点作为一个人的实际生活状态,带出着生存的真实感,这和文学集在与说于一身的独特性质是内在共振的。在此意义上应该承认,“我们就是我们说的故事”[1],文学与人生同构。

既然在统一说与这点上,文学与人生具有同构性,当一种知识试图从渐行渐远的形而上学迷误中逐渐脱身出来,努力恢复“生活世界和作为它的主体的人”的丰富生存意蕴时,[2]文学便不失为一剂能及时起到激活作用的强心针。这种正不断发展着的趋势,体现着文学作为一种思想方式,在语言中积极创造出生存世界的活力。(www.xing528.com)

被这样积极创造出的生存世界,包括以传统眼光看来与生存世界不相容的、理论思辨的领域。在传统的理解中,理论思辨领域,比如形而上学,是研究万事万物根源与本质的学说,其研究的对象是知识,其研究的方法则是抽象思辨。在很长时间里,受到形而上学思想方式的影响,人这一研究对象每每被知识性、实体性地加以把握,其与生活世界的丰富关联,被不同程度地割断着。德国伟大的思想家康德便认为,理性起作用的方式是先验的,经验判断由于缺乏必然性而无法提供真正的知识,因而具体的情境与经验对认知并没有价值,甚至会影响真正知识的构成,不是理性所要关注的东西。与对理性的反思同步,现代思想逐渐开始将人的本真生存从以往被遮蔽的局面中引导并敞开出来,用“诗”充实“思”而还原自由的人,这一旨趣驱动下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试图从形而上学路数积极回归生活世界,以人为本,便有理由热情地欢迎文学。文学遂在当今逐渐融入着文学以外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这带来的新景观是,文学不再仅仅作为静态的实体被对待,而作为动态的思想方式在我们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例如,在理论研究中不再现成地析离出主客对立意义上的知识对象,而是让关于知识对象的阐述拥有被语言文字创造出的场面,从而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既反思着,又在场着,获得了思想的稳靠感。这些十分有意义的做法,当然既取决于文学的性质,也不断强化与确证着文学的性质。

[1] [美]保罗斯:《跨越缺口》,史树中等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54页。

[2] [德]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倪梁康、张廷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24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