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学理论今解:从纯再到杂走向

文学理论今解:从纯再到杂走向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我们愿意转换角度,从狭义性理解积极转向本义性理解,就不难发现文学在今天又正发生着从纯再度回到杂的内涵新演变过程,可以想见这一过程还将在今后进一步得到持续。哥伦比亚著名作家马尔克斯的追问是相当启人心智的。因此,综合本章所述,文学自古及今的开放性发展历程便是:杂—纯—杂。

文学理论今解:从纯再到杂走向

明确了文学的上述狭义与本义后,我们不难理解文学在今天正微妙展开着的新命运。当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感叹有兴趣于文学作品(即诗歌作品、小说作品与戏剧作品)阅读的人越来越少时,显然便还是在纯文学的狭义上理解与看待着文学,是在文学从杂到纯的内涵演变这一背景下产生的认知。如果我们愿意转换角度,从狭义性理解积极转向本义性理解,就不难发现文学在今天又正发生着从纯再度回到杂的内涵新演变过程,可以想见这一过程还将在今后进一步得到持续。例如从表面上看,新闻似乎注重真实性,与小说对虚构性的追求旨趣背道而驰,但学术界的深入研究已揭示出比这更耐人寻味的事实,那就是新闻具有文学性,是一种在本性上与小说类似的语言创造性活动。长期以来不少人都对一种说法深信不疑,那就是,新闻必须绝对真实,容不得半点虚假,此乃一名新闻记者的基本职业操守。然而这可以被追问吗?哥伦比亚著名作家马尔克斯的追问是相当启人心智的。具有新闻记者经历的他以为,自己的短篇小说《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既是文学作品,也是新闻报道,两者是同一种才能的结果,都以现实为基础进行着传达、叙述与说服,这见证着“新闻和文学之间的界限是极其细微的”[1]。新闻是对事件的报道,是直接的叙事,把事件告诉给广大读者,就得用语言把它叙述清楚,因此新闻叙事与文学叙事一样,都用语言实现。但同样行使着语言的创造性活动,何以当这种活动进入新闻报道时就被认定可以做到客观真实,而当进入文学作品时又被认定可以进行主观虚构?传统新闻专业主义所信守的新闻的客观真实性,其疑点就在这里暴露出来。娱乐网站的新闻头条往往以“传”字微妙地打头:“传某歌星移情别恋,其男友借酒消愁。”若说它是新闻,则前面冠以了一个似乎还处在小道消息传播过程当中、尚未得到确定的“传”字,而紧紧动用着文学的魅力来试图抓住读者猎奇的心理。若说它不是新闻,则它分明又被毫无争议地放置在新闻网站上,而引发着网友们同样丝毫不觉得异样的阅读认同。鉴于这种微妙的杂交性,二十世纪世界文坛上甚至出现了“新闻小说”的全新体裁,让小说吸收新闻成分并进行加工,体现人生的真实。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杜鲁门·卡波特的《冷血》就是个例子,该小说以堪萨斯州一桩灭门惨案为蓝本,通过作家长达六年多、包括与凶手面对面交流在内的调查而最终完成,出版后引发巨大轰动。国际前沿由此出现了直接探讨小说与新闻关系的研究性著作[2],而给人启迪。这个例子很醒目地展示出了文学于今由纯文学的狭义而重返语言创造性活动的本义,这一当今新走向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我们谈论文学的新起点。因此,综合本章所述,文学自古及今的开放性发展历程便是:杂—纯—杂。

[1]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两百年的孤独》,朱景冬等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46页。(www.xing528.com)

[2] 如Sari Edelstein所著Between the Novel and the News(2014)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