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从天真性到建构性的积极还原,使我们最终看清了文学在今天作为一个动词、一种活的思想方式的实质。
这是因为,在天真自明的审美性立场上,语言是作为文学作品中的形式要素而存在的,分析文学作品离不开谈论其语言风格等一系列内部问题,并最终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来实现对这部作品的理解。而当吸收建构立场,致力于对文学活动进行还原后,支配着建构立场的语言论视野向我们展示,人类知识领域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以“是什么”为标志的界限,而只存在着“被语言说成着什么”的语言的领域,即任何一种知识都建立在“它是怎么被语言说出的”这个新问题上。语言怎么说的问题,正是叙述的问题、文学的问题。叙述用语言去讲一件事情并形成叙事,便在建构性而非自明性的意义上向知识提供出了叙事(文学)的根基,建构者就是叙述者。如同本教材将在下文中论述的那样,我们由此不仅看清了福柯等人出现于晚近的重大意义,而且沿此看到了建构主义阵营里那些代表性理论中不断闪烁着的文学影子:新历史主义在历史书写与文学书写中寻找着某种协调,后殖民主义关心西方如何在话语方式中想象外部世界,女性主义同样重视女性形象如何被男权社会通过想象加以规范,等等。我们也由此明白,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影响巨大的知识社会学与反思社会学对知识生产情境的还原努力,恰恰是把知识理解为所叙之事,变原先相对简单化的自明性思路为更复杂却更客观而真实的建构性思路,质言之,还原一种知识,就意味着对这种知识进行叙述,即意味着文学的思想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帮助建构着这种知识。文学由此在今天积极进入着非文学的、包括学术理论在内的广阔领域,成为激活它们的一种思想方式,它是个活态的动词。
这样,我们学习文学理论的目标也就变得明晰稳实了。文学理论并不旨在指导文学创作,更不是学了文学理论就能成为作家。在“一种活的思想方式”这一新定位下,如果一个人对文学创作怀有兴趣,正确学习文学理论的经历将可能使他的文学创作在眼界、质量与品位上有所提升。比这更重要和更有意义的是,学习文学理论课的大多数读者将来未必会成为专门的文学研究者,但一个人潜移默化地拥有了文学的思想方式,使之成为自己立身处世的一种养分,会在从事不同的职业工作时受益终生。毋庸讳言,今天的时代用读图取代着读书,再一味奢望人们像过去那样无条件地、非功利地潜心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已接近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在这种快节奏的生活现状中,我们如何以更为平常的心态来重申文学的意义与价值呢?让文学成为不紧不慢、细水长流地伴随我们一生的,一种理解世界与自我的,动态活跃的思想方式,是本教材愿意持守的学习期待。在我们从各自不同职业身份角度出发赋予世界与自我意义之外,始终不断地注入文学可以为之提供的温暖关怀,我们的人生将变得更加自由而精彩。(www.xing528.com)
那么,作为思想方式的文学与作为作品的文学是如何区分开的?这首先引出了下面第一章“文学的源流”。什么是文学的思想方式?这接着引出了下面第二章“文学的性质”,文学又怎样具体发挥自身的思想方式?这进而引出了下面第三章“文学的功能”。让我们由此循序渐进开始学习文学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