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良格号航母死而复生
1985年12月4日,瓦良格号航母在乌克兰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开工建造。这是继按照代号1143.5设计方案刚刚完成建造和下水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之后,在造船台上实施建造的第二艘航母。1982年5月7日,经过反复酝酿和讨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部长会议决定建造第三代航空母舰,设计方案代号1143.5,建造编号“订单105”。9月,第三代航母首舰在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开工建造。第二年,开工建造该级第二艘航母瓦良格号,设计方案代号1143.6,建造编号“订单106”。1988年,“订单106”船体建造成功,并于当年11月25日下水。1990年7月,“订单106”被命名为瓦良格号,以纪念在1904—1905年日俄战争中沉没的瓦良格号装甲舰。1991年11月,瓦良格号航母的建造已完成68%。然而,随着苏联的解体,瓦良格号航母的建造工作全部停止。
瓦良格号航母主要战术技术性能为:舰长302米、舰宽70.5米、吃水10.5米;飞行甲板长300米、宽70米;机库长152米、宽26米、高7米。标准排水量55000吨,满载排水量67000吨,4台蒸汽轮机推进,航速29~31节,续航力7000海里/18节。舰员1960人,航空人员626人。武器装备:12单元SS-N-19反舰导弹垂直发射装置(备弹12枚),4座六联SA-N-9防空导弹垂直发射装置(备弹192枚),8座卡什坦弹炮结合近防武器系统,4座AK-630型6管30毫米近防炮,2座10管RBU-12000反潜火箭发射器。载机50架,主要有苏-33、米格-29战斗机,卡-27反潜直升机,卡-31预警直升机。
随着苏联解体和乌克兰独立,瓦良格号航母变成了乌克兰的财产,但依然在俄罗斯海军战斗编成之内。若要完成瓦良格号航母剩余32%的建造工作,至少需要2亿美元资金支持。对于捉襟见肘的乌克兰来说,根本没有能力拿出这笔钱。因此,瓦良格号被长时间遗弃在尼古拉耶夫造船厂。期间,俄罗斯也曾与乌克兰方面商谈瓦良格号航母的赎买问题,但谈判结果均以失败而告终。
1995年,瓦良格号航母正式退出俄罗斯海军的编成,并以偿还债务为由送给了乌克兰。乌克兰随即与中国澳门一家公司接触,希望整舰出售。美国闻讯后进行了粗暴干涉,提出必须将舰载武器装备全部拆除后才能出售,否则,将对乌克兰采取经济制裁。在美国的巨大压力下,瓦良格号舰载武器装备被拆解一空,除保留上层建筑外,几乎成了一个空壳子。(www.xing528.com)
瓦良格号航母效果图
1999年,乌克兰开始向印度、澳大利亚、中国等国寻求出售,据称当时报价只有3亿~4亿美元,最终与澳门一家“旅游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协议,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主要用途是将其改造成一个大型海上综合旅游设施。同年,在下水11年和停建8年之后,瓦良格号航母准备移居中国。起航前根据买方要求,在舰首的明显位置标明即将落户的新港名称。因此,在瓦良格的名字旁边,出现了英文“圣文”字样(圣文是位于加勒比海圣文森特岛和格林纳丁斯群岛的首府)。同时,乌克兰与中国方面为其拟订了穿越黑海、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和地中海的航线。然而,当准备起航时,土耳其发来电报,禁止瓦良格号航母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其理由是“船体过大、影响博斯普鲁斯海峡其他船只正常航行”。很明显,土耳其受到了来自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的政治压力。为此,中国与土耳其开始了长达一年半之久的谈判。在中国同意交付10亿美元保证金的前提下,瓦良格号航母才获准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2001年11月1日,瓦良格号航母顺利通过了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于11月3日进入爱琴海。
在爱琴海,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风暴,瓦良格号航母与3艘拖船连接的拖缆相继被刮断。瓦良格号航母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海上失去了控制,横冲直撞。当时,瓦良格号航母上有3名俄罗斯籍水手、3名乌克兰籍水手和1名菲律宾籍水手。水手们虽然竭尽全力拯救瓦良格号航母,但由于人手少,加上海风过大,最终在希腊埃维拉岛浅滩搁浅。希腊海事救护直升机迅速赶来,将7名水手救走。待风暴过后,使用3艘拖船和1艘希腊船只用拖缆固定住瓦良格号航母,7名水手重新回到瓦良格号航母上,继续接下来的航程。
瓦良格号航母出地中海,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大西洋,然后环绕非洲大陆,于2001年12月11日,驶过非洲的好望角,穿越整个印度洋,于2002年2月5日,驶入马六甲海峡。2月11日晚抵达新加坡外海,2月12日进入南中国海,2月20日进入中国领海。2002年3月3日,历尽艰辛的瓦良格号航母终于抵达大连,胜利结束了航程15200海里、耗时627个昼夜的艰难远航。这次不平凡的航程,共计大约花费了3000万美元。2005年4月26日,瓦良格号航母在大批拖轮的护航下,被缓缓地拖进了大连造船厂的干船坞。瓦良格号航母历经磨难却大难不死,中国大连造船厂的工程技术人员正在为其复活注入新的生命基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