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买得起航母不代表可养航母,英国的挑战

买得起航母不代表可养航母,英国的挑战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买得起马未必配得起鞍英国在航母发展的道路上总是摇摆不定。这3型舰各有利弊,英国海军还未下定最后决心。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观察英国,也让我们切实感觉到,航空母舰的确是大国综合国力的反映,买得起马未必配得起鞍,建造航母容易,可养航母就更难,因为航母是个无底洞,就连英国这样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都伺候不起航母,那别的国家发展航母可真得要好好掂量掂量。

买得起航母不代表可养航母,英国的挑战

买得起马未必配得起鞍

英国航母发展的道路上总是摇摆不定。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进行了航母技术的探索性研究,并通过改装和建造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受《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华盛顿海军条约》)的限制,英国航母发展进入一个缓慢期,由于缺乏明确的作战需求,航母技术没有太大突破。加上思维观念落后,虽然在航母关键技术方面领先于世界,却总是认为“大舰巨炮”比航母更有效,所以没有抓住航母发展的先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紧迫的军事需求拉动了航空母舰的飞速发展,长期的工业化制造能力在短时期内猛烈发威,航母关键技术一个又一个获得突破,英国航母发展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期。“二战”爆发前,英国拥有暴怒号、百眼巨人号、竞技神号(1942年战沉)、光荣号(1940年战沉)、勇敢号(1939年战沉)、皇家方舟号(1942年战沉)。“二战”爆发后,开始装备了6艘“光辉”级,光辉号、胜利号、不屈号、不倦号、冤仇号和可畏号,还先后装备了独角兽号、荣耀号、尊敬号、巨人号等。用商船、油轮或废旧战舰改装的护航航母有大胆号(1942年战沉)、海洋号等22艘,另外从美国接收了护航航母20余艘,如打击者号、冲击者号、总督号、女王号、复仇者号、欺骗者号等,其中打击者号于1943年战沉,摇滚者号于1944年战沉。在大西洋战场上,英国海军拼尽全力与德国法西斯抗争,国民经济能力和军事实力丧失殆尽,战争消耗了英国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最终使这个超级帝国体力不支,日渐衰落。

“二战”结束以后,大量航母退役、拆除、封存和转让,一个昔日的航母大国,从此逐渐淡出,沦为一个仅仅拥有几艘轻型航母的二流国家。虽然战后初期仍然拥有50多艘很先进的航空母舰,但国力衰微,根本养不起这些航母,所以一部分退役,一部分就转让给一些英联邦国家了,澳大利亚和印度早期的航母都是英国转让的。作为传统海洋国家,痛失航母之后倍感凄凉,因为没有航空母舰的海军舰队就像一堆乌合之众,没有核心、没有龙头,再也打不起精神来。曾经称雄于世界海洋400多年的大英帝国海军,在没有航母的那些岁月中非常消沉。

20世纪70年代,英国创新出无敌级轻型航母的模式。这种航母能够携载垂直/短距起落飞机和直升机,可吨位太小,只有1万吨左右,不过英国因此又可以过一把航母瘾。1982年的英阿马岛海战,突然增加了军事需求,但此时的英国大势已去,只能将现役航母开往战场。马岛战争期间,英国用大西洋运送者号集装箱船应急改装了一艘简易航母,在首部铺设了一个长15米、宽24米并涂有耐热材料的起降平台。从桥楼到起降平台则沿主甲板用集装箱搭成了一个简易机库,可装14架鹞或海鹞式飞机。但是,战争是无情的,当这种航母到达南大西洋海域时,面对的挑战是显而易见的。阿根廷用非常陈旧的老式攻击机对英国航母编队进行空袭,居然屡屡得手,最后阿根廷导弹打完了才就此罢手,如果还有导弹的话,英国舰队有可能被毁于一旦!由于没有大中型航母,英国在马岛海战中吃了很大的亏,但是,这样的教训无法汲取,因为要发展航母就必须有大量的金钱,当时的英国经济处于萧条之中,养航母都是一种奢华,哪里还有能力去建造新航母?马岛海战以后,英国迫于经济压力不得不把竞技神号航母卖给印度,有关发展新型航母的事情再也没有人提起。

英国未来新型航母想像图

虽然英国海军拥有创意独特的轻型航母,但其作战能力终究无法与攻击型航母相比,重新拥有真正的航母一直是皇家海军挥之不去的梦想。新旧世纪交替之际,英国终于开始实施新的航母计划CV(F)计划。该计划将为皇家海军催生出2艘排水量35000吨~40000吨的新航母,平时载机40架,战时载机60架,预计在2012年和2015年分别服役。该计划还处于论证阶段,提出的方案有3个,总的设计思想是避免风险,追求实用。其动力装置一律采用常规动力,或是“冷回热式燃汽轮机驱动发动机”,或是“永磁推进电机”。第一种方案是CTOL常规型,类似美国海军尼米兹级,只是吨位要小许多。舰上装有斜角甲板、2部弹射器、3道拦阻索、3部升降机,使用常规起降战斗机,候选机型为F/A-18E和F-35B。第二种方案是STOBAR型,与第一种相比,最大特点是采用了滑跃甲板,飞机实行短距起飞,拦阻降落,类似于俄罗斯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它的候选机型有EF-2000和F-35B。第三种方案是STOVL型,这是英国自己发明的轻型航母的“继承者”。它采用全通式滑跃甲板,放弃了斜角甲板,舰载机采用短距起飞和垂直降落,候选机型有F-35B和海鹞式的改进型。这3型舰各有利弊,英国海军还未下定最后决心。可以预计,这2艘中型航母将有助于重振皇家海军的昔日雄风,重塑其海军强国形象。

英国航母发展转悠了一大圈儿,现在又突然又提出要重新发展大甲板航母,重新回到“二战”时期的思路,这种迟来的顿悟多少有点让人吃惊。时过境迁,英国重新发展大甲板航母,能够挽救英国衰落和颓废的命运吗?当时引领世界航母发展潮流的英国,如今却步人后尘,亦步亦趋,实在是让人有些难为情。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观察英国,也让我们切实感觉到,航空母舰的确是大国综合国力的反映,买得起马未必配得起鞍,建造航母容易,可养航母就更难,因为航母是个无底洞,就连英国这样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都伺候不起航母,那别的国家发展航母可真得要好好掂量掂量。

链接 马岛海战中的商船改装

1982年4月2日至6月14日,英国和阿根廷因海洋岛屿之争在南大西洋地区进行了一场战后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现代化海空作战。英国海军特混舰队虽然远涉重洋仓促应战,但是终于取得军事上的胜利。

英国不仅是世界上最早发展航空母舰而且对于航母关键技术贡献最大的国家,也是商船战时改装、战时工业动员做得比较好的一个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就已经积累了丰富动员经历的英国,在英阿马岛海战中驾轻就熟、处事不惊、有条不紊,利用商船改装了可以携载飞机、直升机、人员和作战物资的各种船舶,对于战争的胜利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英国舰队远征马岛

马尔维纳斯群岛(以下简称马岛)位于南大西洋,距阿根廷东海岸最近处276海里,距英国7100海里,距英占阿森松岛3400海里。该群岛有大小岛屿200多个,总面积12173平方公里,长期有人居住的岛屿5个,总人口2000人。该岛曾遭受过英国、西班牙和法国殖民主义统治,关于主权之争已有150年之久。1816年,阿根廷独立后宣布继承原来由西班牙殖民主义者统治的马岛主权,并于1820年宣布拥有该岛主权。1829年,英国宣称对马岛拥有主权,并于1833年1月3日派兵占领了两大岛屿,此后一直占据该岛,英阿双方就该岛主权进行多次谈判未果。1982年2月26~27日,双方谈判破裂。3月31日,阿根廷政府决定武装收复马岛,并于4月2日和3日攻占两个重要岛屿。

英国于4月2日召开内阁紧急会议,宣布断绝与阿根廷的外交关系,3日宣布派南大西洋特混舰队重占马岛,并宣布了第一批征用商船参战的征召令。3日后,由40艘舰船组成的特混舰队和部分征召的商船开赴马岛。4月12日起,英国宣布对马岛周围200海里海域实施海上封锁。由于特混舰队尚未抵达,当时只有2~4艘潜艇进行封锁,迫使阿根廷海军舰船绝大部分于12日前由战区返回大陆港口,14日开始在英军宣布的封锁区外机动。对马岛的运输补给主要由运输机空中补给,只有2艘巡逻艇和2艘商船冲破封锁线,为马岛运送了物资。

4月28日,英国宣布从4月30日起,对马岛周围200海里实行海空全面封锁,4月29日,英国特混舰队抵达马岛海域。4月29日,阿根廷也宣布:“从即日起在阿根廷海岸、马尔维纳斯群岛、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起的200海里阿根廷海域航行的所有英国舰船,包括商船和渔轮,任何在阿根廷领空飞行的英国军用和民用飞机都将被认为是敌对的,并将受到相应的对待。”此时,战场形势发生急剧变化,海上封锁反封锁的斗争全面展开。

5月1日开始,英军频繁出动岸基飞机和舰载机对马岛进行海空袭击,同时,英国舰艇也在距马岛20海里处使用舰炮进行对岸轰击。阿根廷设在马岛的港口设施、机场和工事遭到严重破坏,3架飞机被击落。英国有5架飞机、2架直升机被击落,1艘护卫舰受重创。

谢菲尔德驱逐舰中弹燃起大火

5月7日,英海军宣布将200海里海上封锁区扩大到离阿根廷本土12海里处。之后,双方开始袭击对方的舰艇。阿根廷使用岸基飞机在英国舰队上空进行低空飞行,并抵近舰艇投放炸弹和鱼雷,炸沉炸伤多艘英国舰船。5月16日,阿根廷巡洋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在距马岛236海里封锁区外进行巡逻时,被英军征服者号潜艇发射的鱼雷击沉,舰上321人阵亡和失踪。此间,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封锁与反封锁作战和导弹攻击作战,英军对马岛的封锁获得成功,控制了战区制海权,断绝了马岛与外界的联络,阿根廷无法向岛上运送弹药、粮食等必需品。6月14日,英军大规模登陆,岛上11000名阿军投降,双方战地司令签署非正式停火协议,历时74天,战后第一次以海军为主的大规模现代化战争宣告结束。

马岛海战中英国海军直接投入战争的战斗舰艇总吨位34万吨,占其海军总吨位的一半以上,仅有的2艘航空母舰和4艘攻击型核潜艇全部投入作战。参战的舰载飞机和直升机共242架,海军陆战队参战人数4600人,英国三军参战总兵力近3万人,其中海军占83%。阿根廷参战舰艇37艘,飞机370架,地面部队参战人数13000人,海空军参战兵力占参战总兵力的80%。经过74天的激战,英国损失21.6亿美元,有6艘舰船被击沉、12艘舰船被击伤,10架飞机和24架直升机被击落和击毁,伤亡人数达1100人。阿根廷损失10亿美元,有5艘舰船被击沉,6艘舰船被击伤,107架飞机和10架直升机被击落和击毁,伤亡13700人。

商船改装成制胜关键(www.xing528.com)

英阿马岛海战爆发时,正是英国政府大幅度削减军费之际。当时英国海军面临四大困境:一是自20世纪70年代海外殖民体系彻底瓦解之后,海军战略已从全球大洋转向本土和区域海域,根据北约部署,主要负责北约北翼的反潜任务,不具备远洋作战能力;二是兵力规模大大缩小,舰艇总数从战后初期的700余艘减至200艘左右,其中,主战舰艇由“二战”结束时的456艘减至70艘,大量舰艇退役或出售,其中,常规起降飞机航空母舰、战列舰和巡洋舰等大型舰艇几乎全部退役;三是由于持续的经济危机,海军经费大大紧缩,政府公开在世界上拍卖现役的航空母舰、驱逐舰、护卫舰和潜艇等海军装备,企图走以民养军、振兴经济、尔后再重振海军的道路;四是在大甲板航空母舰退役之后,遂将全部海军飞机划归空军建制,海军只留少数舰载机,海上制空交由空军负责,海军实力大大削弱。

马岛之战,对英国海军来说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考验。“二战”前那支称霸于世界海洋近两个世纪的强大的海上劲旅已不复存在,眼下这支没有制空能力、没有足够的主战舰艇、没有强大后勤补给能力的海军已失去了昔日的雄风,其远洋作战能力大大削弱。但是,虎死威尚存。它毕竟是一支老牌的、训练有素的、且有一定治国治军经验的一流海军,常备军虽然不多,现役装备也不够强,但强大的平战互转能力、巨大的经济、技术和经济动员潜力及全民的国防意识和主权观念等确成了其转危为安、转劣势为优势、转失败为胜利的一个关键因素。地方工业、航空、兵工、造船等部门源源不断的支援不仅使英国海军特混舰队能迅速出动,而且在这次远洋作战中基本做到了行动协调、反应灵活、供应充足、运输通畅。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英国如若没有成功的经济动员和民间资源的动员,就绝不会有英国马岛海战的胜利。

海军武器装备具有技术复杂、品种繁多、建造周期长和造价高等特点。一般来说,即便是具有较强海军舰艇建造和出口能力的发达国家,舰艇、潜艇从预研、设计、建造到装备部队也要10~15年,航空母舰、核潜艇等重型武器装备则长达20~25年,就是具有一定的技术储备,光是建造一艘中型水面舰艇也要4~6年,大型舰艇则需6~10年。再则,海军装备价格也十分昂贵,是其他任何军兵种装备所无法比拟的。以美国为例,一艘重型核动力航空母舰20世纪80年代造价达34亿美元,90年代就涨到了45亿美元。导弹巡洋舰和驱逐舰8亿~11亿美元,攻击型核潜艇则达15亿美元。现代海军装备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战时难以突击性大批量生产,平时又不便大量存储的发展趋势。因此,如果能有效地挖掘战时工业动员的潜力,并能充分利用民用商船的话,将是解决平战矛盾的一个重要选择。

历史经验证明,战争期间,商船不仅能作为海军舰队的重要支援力量,经过改装,还能直接参加海军作战,弥补战争损失,迅速扩大海军规模,成为海军兵力的一个强有力的战略预备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对战舰、特别是航空母舰的需求量猛增,所以各国竞相赶建航母。即使如此,整个战争期间,各国建造的航母总数还不到30艘。但在战争期间,美国用商船改装了590万吨的舰船,其中,改装的航空母舰就超过了100艘。这些用商船改装的护航航母在战争中担任了反潜护航、飞机运载、训练支援乃至攻击作战等多种任务,战绩赫赫。仅在1943年4月至1944年9月的一年半间,英国、美国护航航母便在大西洋和北极水域击沉德潜艇约60艘,在反潜战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并部分地弥补了因战前估计错误造成的兵力不均衡问题。

英国马岛海战中商船改装动员的主要做法是:战前进行了政治和军事方面的紧急动员,激发民族斗志、保持外交优势和争取国际合作,并煽动西方世界对阿根廷展开军事禁运和经济制裁。同时,立即成立战时内阁、联合司令部和特混舰队司令部;动员陆、海、空现役部队参战,并派海军潜艇部队、航母特混舰队等先遣梯队开拔;调整军事战略部署,分兵前往战区,边航行、边拟定作战计划;取消军贸外售计划,动员所有军事装备参战;启用后备役护卫舰、启封和维修封存舰艇。

有法可依,有案可循

马岛海战持续了74天,此间,英国先后共征用和租用67艘商船,其中征用65艘,总计67万多吨,占特混舰队总吨位的60%以上。征用的民用船舶包括:油船、客轮、货船、远洋拖轮、集装箱船、滚装船和补给修理船等,这些商船征用后迅速被改装成飞机运载舰、运兵船、扫雷艇、修理船以及医院船等,为英国在南大西洋的军事行动运送了9000名士兵(占参战总兵力的32%),96架飞机(占参战飞机的36%),10万吨作战物资和后勤给养以及42万吨燃料(占总耗油量的60%),并承担了特混舰队的大量补给和维修任务,发挥了名副其实的“海军臂膀”和“第四军种”(即陆、海、空、商船队)的作用,为英国夺取军事上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英国战时商船紧急动员是战后以来世界上首次进行大规模商船动员,其主要特点有三个:一是速度快捷。1982年4月2日阿根廷部队攻占马岛后,英国立即成立战时内阁,4月3日决定出兵马岛,武力收复,特混舰队在40小时之后便从朴次茅斯和直布罗陀等港口分兵启程开往南大西洋。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对此高度评价,称“特混舰队出动速度之快,将载入英军史册”。军队是执行作战任务的武装集团,它平时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一接到命令便迅速集结和开拔应该说是情理之中、理所当然的事。然而,平时并不归军队建制,且以赢利为目的的那些穿梭于世界各大洋、海域和港口之间的商船队却也具有军队那种招之即来、来之能战的素质以及战争中表现出来的各种惊人的创造力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英国女王1982年4月4日签发商船动员令,4月5日特混舰队起航时便有首批民用船随舰队出航;此后10~15天内,又有约40艘商船无条件应征,其行动速度之快已超过了发达国家处于高度战备状态的海军部队和预备役部队的水平。

二是有案可依。英国议会制定有允许政府在紧急情况下使用民间资源的法令,政府与私营运输企业订有战时征用合同,也与船员签有合同期内必须“前往任何地区服役”的契约,同时商船船员也可临时改成军事建制,以适应作战需要。马岛海战一爆发,国防部与贸易部协商,当即便敲定了要征用的商船,因此,各个环节基本都没出现推脱、扯皮或议而不决等混乱现象。

三是胸中有数。平时军方全面掌握商船情况,了解船位、航向、装备和运行状况,对于适合军用的商船了如指掌,因此能迅速根据军队任务的需求来确定征用的商船类型,并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提出改装方案。例如,首批被征用改装为飞机运载舰的大西洋运送者号滚装通用货船的改装草案是技术人员在乘车去船厂的途中,在一个信封背面绘制的;大西洋运送者号沉没后,取代该船的24000吨的天文学者号集装箱船的改装方案则是在3小内考察完毕并确定下来的。

为支援作战而征用的56艘商船中,除部分油船外,其余均需进行不同程度的改装,此项共涉及近50艘商船和12种船型。改装包括功能性改装和适应性改装两类。功能性改装主要是将客轮改为运兵船和医院船,拖网渔船改为扫雷舰,集装箱船改为飞机运载舰等;适应性改装则是给所有随特混舰队赴南大西洋参战的船舶加装海上补给设备、制淡装置和通信设施等。尽管改装时间紧、工作量大,但整个改装工作紧张而又协调,平均每艘船的改装只用27个小时。因此,在接到征用通知后5~7天便改装完毕,并开赴南大西洋。在各种商船改装中,改装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的是加装飞行甲板的工程(海战期间,英国共为17艘船加装了至少25座飞行甲板),其中又以改装4艘飞机运载舰在技术上与效率上最为引人注目。此类改装涉及清理原甲板障碍物、铺设双层甲板、加固飞行甲板、建立飞机保护区、安装必要的飞行控制设备、设置航空燃料舱和维修设施,以及通常的适应性改装内容等,因此,工程量相当大。在进行这些改装中,由于情况明确、技术基础好、物质材料较充足,工厂又能合理高度生产,致使这些飞机运载舰的改装工作都在9天以内完成,其中改装第3艘22000吨的竞争者——巴赞特号滚装通用货船时,工厂投入约1200人,仅用5天便改装完毕。

平战结合,寓军于民

商船和军用舰艇在设计结构和建造标准上有很大差别,商用船舶提供军用,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是要有合适的船型,二是要根据用途进行一定程度、范围的改装。平时不搞技术储备,战时拿来匆匆上马,往往不能取得好的效果。要充分发挥商船军用的潜力,并满足军事行动所需的快速动员要求,必须在和平时期便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商船军用的论证研究,抓几个船型,搞几种典型改装,做好一些必要的技术储备工作,才能保证战时不抓瞎,真正能达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目的。

战争爆发的时间、地点和规模都是不定因素,要想在突然袭击条件下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技术储备方案就必须多样化,具有多方面的适应性,避免单打一。否则,紧急情况下势必束手无策仓促上阵。英国在马岛海战之前,也制订了不少商船改装计划,包括用滚装船来加强北约北翼,或在紧急时刻用滚装船和其他商船横渡英吉利海峡,向欧洲提供支援。但这些计划是以对抗苏联仅限于将商船改装后在北大西洋使用的,这次战争却偏偏爆发在南大西洋,所以征用的商船在航程、续航力和适航性方面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平时做的改装方案几乎全部落空。尽管如此,平时的这些动员准备依然没有白费劲,平时积累下来的那些改装预案、经验及雄厚的技术基础,保证了战时紧急施工和改装的快速性和实时性。

马岛海战之后,商船改装军用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极大重视,国外商船改装军用的研究与实践非常活跃,各国相继推出了各种各样的改装方案。改装后的舰船可根据改装规模和需要情况,或作为正式的军辅船部队服役,或作为试验、储备,改装后实际用一段时间,积累经验后再交(或出售)地方营运部门。例如,参加过马岛海战的商船天文学者号集装箱船是马岛海战之后英国和平时期大规模改装的第一艘商船,改装后命名为信赖号,作为直升机支援舰,该舰改装的主要目的属试验性改装,旨在为下一步改装作技术准备,因此,改装后在辅助船队试用一年左右又出售给远洋运输公司。

进行永久性改装的船舶适合于长期军用,如英国用参加过马岛海战的竞争者——巴赞特号滚装通用货船改装成百眼巨人号航空训练舰后编入皇家舰队辅助舰队,替代20世纪60年代中期服役的恩盖代恩号,担任皇家海军舰载机(含垂直/短距起降飞机和直升机)飞行员的日常训练任务。1991年海湾战争时,该舰又开赴波斯湾,此时已经不再是航空训练舰了,又改装成医院船。此类改装规模大、改装后能较好地满足军用要求,与专门建造的海军舰艇和军辅船相比,虽然在稳性、不沉性和生存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但经济性好,而且平时可担负训练、支援等任务,战时又能充当支援舰船,使商船改装军用的技术储备工作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考虑到战时在短时间内对军用商船的需求量猛增,还应该在技术储备上考虑短时间内大量改装的方案。此类改装方案较多,典型的有美国的“阿拉伯霍”计划和英国的“商船集装箱化防空武器系统”。前者自70年代初期开始,设想战时用集装箱化的改装构件紧急改装100艘集装箱船,作为反潜直升机或垂直/短距起降飞机母舰,担任商船队的反潜护航任务。目前,该计划由美国、英国共同研究,已产生多套方案。

英国在马岛海战中,商船和工业动员工作之所以迅速而有效,主要是依仗着法律效能。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以身示法,抗拒政府和军方的法令和各项动员令。自1978年起,英国便制定了紧急情况下迅速动员300艘商船的应急计划,具体拟定了征用商船执行军事任务的实施预案,并落实到了具体船只和人员。因此,动员令发布后,商船一接到征用通知,很快就能按照平时改装和征用预案做好执行军事任务的准备。英国排水量44000吨的大型客轮堪培拉号经过4个月的环球航行刚刚回国,便于4月3日接到征用通知,48小时就加装了3个直升机飞行甲板(其中一个是在向战区行进的途中完成的),并载运了5000名全副武装的陆战队队员,随舰队出航,创造了战时后勤和工业动员的一项奇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