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母舰的认识误区
有人认为,航空母舰是一种进攻型武器,中国的军事战略是积极防御的,我们如果发展航母这种进攻型武器,那不是违背我们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了吗?周边国家是否会因此而产生“中国威胁论”呢?这种看法极具普遍性,但它是片面的和不正确的。任何武器都不是单一进攻型或单一防御型的,关键是要看使用武器的人采用何种战略和战术。谁都认为手枪是防御型武器,但在以色列拉宾广场袭击前总理拉宾的那把手枪难道不是进攻型武器吗?炸药包本身不能机动、射程有限,或许是防御型的,但震惊世界的亚特兰大爆炸案和炸毁波音-747飞机的那些炸药包难道是防御型武器吗?波音-747飞机是民用航空客机,但被恐怖分子劫持后撞向美国世贸大厦和五角大楼的时候它就变成进攻型武器了。武器装备本身是不具备攻击性的,只有在人的掌握和控制下才能发挥进攻和防御的作用。1941年12月7日,日本的航空母舰在山本五十六的率领下对美国珍珠港进行偷袭,从而挑起了太平洋战争,那一刻航空母舰毫无疑问成为侵略战争的工具。后来,美国的航空母舰在太平洋发动了一个又一个海上攻势,不仅歼灭了日本的航母战斗群,还对其内陆本土进行了轰炸并迫使其无条件投降,从这个意义上说,航空母舰又成为和平的卫士。中国发展不发展航母,绝不能看外国人的脸色行事,不能别人一说“中国威胁论”我们就赶紧停止航母发展。中国的战略是防御的,即便是拥有了一艘或多艘航空母舰,仍然是执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航空母舰只是海军武器装备的一种类型,仅仅因为有了这样一种武器装备绝不会改变中国的军事战略。“中国威胁论”是外国人蓄意制造的,其实质是歪曲中国的政策,制造武器装备的对比性落差,为其增加军费、加速自身武器装备的发展制造舆论。
有人认为,航空母舰是一种过时的装备,与其发展航母,不如发展核潜艇、飞机和导弹。航母和其他任何武器一样,总是要过时的,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东西,当然,何时将全部淘汰是值得研究的问题。许多人都希望青春常驻,广告上说,“今年二十,明年十八”,但这是不可能的。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人必然从青春走向衰老直到死亡,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是,在高技术发达的今天,延长青春和寿命还是可能的。
早在“二战”初期,曾经称霸世界海洋数百年的战列舰让位于航母之后,它实际上已经过时了,但直到1991年的海湾战争后这个舰种才彻底消亡。现在我们说巡洋舰是一个过时的舰种,只是说很少国家再发展它了,但现役的巡洋舰还要服役二三十年才能退役,所以有个过渡期。航母也是这样,“二战”时建造的直通甲板航母早已过时,但英国、意大利、西班牙、泰国、日本、韩国仍把这些类型的航母当宝贝。美国宣称已经进入信息时代,钢铁、能源和大工业面临淘汰,信息高速公路和计算机便是这个时代的代表。我国呢,目前刚刚进入工业时代,钢铁、粮食、能源仍然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不要说信息高速公路,老牛破车还在乡间小路上慢悠悠地碾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将关注什么呢?计算机还是牛车?饱汉不知饿汉饥,别人认为是过时的东西,在我们这里可能还是方兴未艾。所以,在某个历史阶段新与旧的重叠和交替是必然的,问题是必须认清主流,把握大趋势。查尔斯·戈尔文则尖锐指出,马汉的主力舰思想早已过时,超级航母已近黄昏。应该看到,航空母舰和其他武器装备一样,同样面临更新换代的危险。在信息化和军事革命大潮的推动下,我们看到有太多的武器装备被淘汰出局。
首先是战列舰和巡洋舰。这两种舰艇在过去几百年的海战中,都曾经是海军的主力舰,是海军的灵魂,海上战斗力的象征。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以后,战列舰就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几年之后,美国所有级别的核动力巡洋舰全部退役,现役的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也将面临退役高潮的来临,这很可能是美国最后一个级别的巡洋舰,之后这个舰种将随之消失。为什么这两个舰种会迅速消失,而且消失之后不仅没有削弱美国海军的战斗力,相反却大大加强了战斗力?主要原因如下:战列舰和巡洋舰是“大舰巨炮”时代的作战平台,装甲很厚,功能单一,虽然改装了导弹和电子设备,但旧瓶装新酒味道不是很纯正,作战效能很低。由于机械设备老旧,自动化程度很低,人员编制众多,故障率很高,出勤率很低,维护费用居高不下。把这样的舰艇裁剪掉,用节省下来的经费发展新型综合多功能舰艇,作战效能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后来发展的伯克级导弹驱逐舰,从吨位上看接近1万吨,与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差不多;从功能上来看,防空、反舰、反潜都行,由于信息化功能强大,还能参与多军种联合作战,一艘舰艇相当于过去三四艘舰艇。
作战飞机的更新换代也是同样的道理。在1991年海湾战争时期的航母舰载机中,A-6、A-7、F-14都是战功卓著、声名显赫的舰载攻击机和战斗机,1993年军事革命以后,美国海军很快就把A-6、A-7攻击机淘汰出局。当时大家很不理解,美国航母舰载机序列中只有这两种对地和对海攻击作战的飞机,淘汰之后有没有替代型飞机,美国对地作战和对海攻击用什么?原来,美国仍然沿用了军事革命的基本思路,即综合集成。淘汰单一功能的舰载攻击机,是为了把节省下来的编制和经费,用到改造和发展新型舰载机上去。按照这种思路,美国加大了对F-14雄猫战斗机的改造力度,使这种舰载战斗机不仅具备强大的制空作战能力,而且具备全天候、全天时对地攻击和对海作战的能力,使之成为歼击攻击机,实现了一机多型、一型多能、综合集成的战略目的。在此基础上,以后又淘汰了F-14雄猫战斗机,发展了第四代F-35舰载新型战斗机。
花无百日红,月无百日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后来者居上,这本是历史发展的自然规律,航空母舰的发展已有百年之久,理应退出历史舞台,但十几年过去了,我们亲身经历了这次军事革命的全过程,目睹了美国及其他国家武器装备的发展计划,奇怪的是,航空母舰并没有像战列舰、巡洋舰、攻击机和战斗机那样被淘汰出局,也没有像那些预言家预测的那样衰落下去,相反,在21世纪初期却掀起了一股遍及全球的“航母热”。在军事革命的发源地美国,虽然常规动力航母逐渐退役,但11艘现役航母却首次实现了核动力化。同时,正在加速发展10艘新一代信息化重型核动力超级航母福特级。该级航母将持续建造到2058年,也就是说,2058年该级最后一艘航母才能够服役。近几年美国退役的航母基本上服役期都在50年以上,按照这样一个服役期计算,2058年服役的最后一艘福特级航母至少将服役到22世纪初期,换句话来说,航空母舰到22世纪初期都不会过时!当然,福特级航母与传统的航空母舰相比已经完全不一样,它已经实现了信息化,是一艘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航空母舰。
战列舰和A-6、A-7攻击机之所以过时,之所以被淘汰,主要原因是单一用途,单一功能,不适合信息化战争中对武器装备综合多用途的要求。巡洋舰之所以被淘汰,是因为在吨位上、功能上与驱逐舰相同,被驱逐舰同化。航空母舰不仅不过时反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因为它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首先,它是平台与负载的结合体。大型水面战斗舰艇是海上机动和作战的平台,其负载分为三个部分:舰载机、武器系统和电子设备。航空母舰与其他大型水面战斗舰艇在平台方面表现突出,吨位很强、机动性很强、续航能力很强,这是任何一种舰艇所不能比拟的。舰载机、武器系统和电子设备三种负载与其他舰艇虽有类似,但航空母舰装载能力更强大,舰载机种类更加齐全、多样,这是其他舰艇所不具备的。驱逐舰可以携载一两架直升机,但不可能携载常规起降飞机,而且不可能携载数十架舰载机。
其次,它是机械化与信息化的综合体。一种战争形态转为另一种战争形态,通常需要数百年,有时甚至需要上千年的时间。从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的转变,虽然从1999年科索沃战争就已经开始,但这个转型期是漫长的,整个21世纪都处于转型过程之中。在这个漫长的过渡时期内,我们不可以轻易说哪一天就结束了机械化,从哪一天起就进入了信息化,它是一个相互融合、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航空母舰能够较好地把机械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航空母舰具有充足的空间,能够容纳各种电子设备和武器装备,改装起来比较方便可行。航母舰载机种类和型号的更新换代比较简单,可以根据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更新,只要新型舰载机能够上舰,就能够把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成果在战争中展现出来。舰载机以航母为平台进行起飞和降落,先进电子设备和武器装备又以舰载机为平台不断进行更新换代,一艘航母在整个服役期内,至少要更换三四代舰载机,这样的吐故纳新为航母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活力。当然,福特级航母已经远远超出机械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的技术水平,它已经发展成为一艘信息化航母,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海上飞机起降平台,而是一个海上兵力结构的核心、一个海上指挥控制的中枢。
最后,它是平战结合、威慑力与打击力的融合体。在讨论航母是否过时的过程中,有人认为,航空母舰目标庞大,机动速度缓慢,很容易招致敌人潜艇兵力和导弹武器的精确打击,因此,与其发展航空母舰,倒不如发展核潜艇更为有效。这样的观点的确很有道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没有什么航空母舰但却有大量常规潜艇的德国海军,在大西洋战场屡创战绩,对同盟国海上护航编队和航母编队构成极大威胁。潜艇机动和作战全都依赖水下战场,所以是一种神出鬼没的秘密武器,因此,在实战中潜艇的作用不可低估。和平时期与战争时期相比有一些特殊的地方,和平时期从危机发展到冲突,再从冲突上升为战争需要太多的内外条件,任何一个条件不成熟战争都打不起来。在这个兵力对峙、政治较量、危机四伏的关键时刻,能够遏制战争,慑止战争,打消对方发动战争念头,使之老老实实就范的最好方式就是航空母舰。大量实践说明,航空母舰不仅是一种实战能力很强的武器装备,也是一种炫耀武力、慑止战争最有效的武器装备。主要原因是航空母舰外形壮观、块头大,以航母为核心组成的战斗群声势浩大,海空一体,杀气腾腾,这种阵势通过电视媒体渲染之后具有很大的震慑力。当然,核武器、核潜艇和战略轰炸机也具有非常强大的作战能力,但是核潜艇在水下、核武器轻易不能使用、战略轰炸机在1万米高空,这些武器装备很厉害但不能轻易示人,是一种无形的威慑,而无形的东西在和平时期是很难产生快速震慑效果的。当一个巨人站在一个侏儒面前的时候,这位侏儒就会真切地感受到来自巨人的威慑力,如果通过看书读报听别人说巨人是多么厉害,这位侏儒不会有“威胁就在眼前、敌人就在身边”的切身感受。所以,看得见和看不见是有很大差别的。航空母舰恰好就是这种既能看又能战,平时和战时都能用,威慑与实战都好用的装备。
链接 战列舰与航空母舰的抗争(www.xing528.com)
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处于世纪之交的关键时期,18世纪工业革命的大部分成果开始在军队建设和武器装备中表现出来,新旧观念及军事理论的冲突日趋明显。一方面,在工业革命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铁甲舰、战列舰、巡洋舰和驱逐舰等钢铁巨舰横行于世界海洋,打遍天下无敌手,致使“大舰巨炮制胜”的理论深入人心,牢牢地扎根于军队建设的大厦之中;另一方面,机枪、坦克、潜艇、飞机等新型武器装备在短时期内的迅速涌现,使人们眼花缭乱,分辨不清哪种武器装备是未来发展方向,原有的装备哪些还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观念保守的人们眼睛向后看,总认为大舰巨炮是经过战争考验的武器装备,而新发明的那些装备未必可靠,所以不赞成在新型武器装备上下更大的工夫。类似于马汉、米切尔、杜黑、富勒等一批思维敏捷、观念前卫的军事理论家则不然,他们对新涌现出来的武器装备十分青睐,认为这些装备不仅能够在未来战争中发挥巨大作用,而且还能在空中、水下、地面和水面形成广阔的战场,因而大声呼吁要夺取制空权和制海权。
美国年轻的飞行员米切尔和一些颇有战略远见的军事家就大胆预测:战列舰所构成的海上威力将丧失,由于战列舰将受到飞机和潜艇的双重威胁,所以发展战列舰在军事效能和费用权衡方面是得不偿失的。在未来,以战列舰为基础的水面舰队,不可能成为控制海上交通线的主宰力量。主张大力发展空军和空中力量的军事家们认为,空中力量改变了传统的进攻和防御概念。在传统的防御概念中,防御通常是线式的和多层次的,要想入侵一个国家的内陆本土,就必须突破这个国家在边界上建立的坚固的多道防线。如果这个国家濒临海洋,则要突破其以战列舰为核心组成的海上机动编队所构成的纵深防御防线,由前沿岛屿、炮台和岸基防御工事所构成的坚固防线,然后才能深入其内地和本土。飞机的出现使这些防线变得完全没有用处,它可以越过所有的这些海陆防线直接进入对手的本土或心脏地带,而对腹地纵深进行空中袭击作战,而且可以在令人难以想象的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进攻一方一旦使用空中力量夺取了制空权,对手的有生力量和用来支援战争的交通运输、物资储备及动员体系也将遭到严重破坏。因此,那些拥有强大的空中力量和握有制空权的一方往往就是战争的胜利者。
他们强烈呼吁,既然飞机有如此大的发展前景,应下大气力发展飞机而不是战列舰。美国海军当时拥有18艘战列舰,如果花费同样的价值,可以购买72000架飞机,这些具有军民两用、平战结合特点的飞机所发挥的作用肯定比战列舰要大得多。同时认为,由于飞机和潜艇这两种新型武器装备的发展和使用,已经使未来战争样式产生了根本的变化,所以,战列舰和水面舰艇正迅速失去存在的价值,它们不仅造价高昂、作战效能很差,而且不堪一击。
米切尔等人重视发展飞机,主张取消战列舰的观点虽然受到海军的强烈反对,并引发了一场大论战,但后来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是有先见之明的。但米切尔鼓吹大力发展飞机的观点中过多地强调了发展陆基飞机而不是舰载飞机,他认为航母舰载机无法夺取制空权,过分贬低海军舰艇和潜艇的看法则被证明是过激和错误的。
保守派与改革派的思想交锋和理论辩争的结果是保守派理论占了上风。在这种保守落后的战略思想指导下,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世界航母和战列舰的比例为13∶142,即便是到1939年“二战”开始的时候,这个比例也只有25∶40,航空母舰的发展异常缓慢。相反,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海军航空母舰和战列舰的比例却达到了10∶10,而保守的英、美海军强国的这个比例却分别只有7∶15和7∶16。由于没有数量众多的航空母舰,致使英、美海军在“二战”初期分别在太平洋战场和大西洋战场陷入被动。
链接 飞机、潜艇与航母的博弈
飞机和潜艇的出现,的确使战争理论和作战样式产生了革命,但如何认识这两种武器所引起的革命性变化,却是值得认真探讨的。由于飞机的出现,使海军水面舰艇面临的空中威胁增大了,这迫使海军不得不认真考虑编队防空问题,但并不是说飞机作用增大了,水面舰艇就一定要淘汰,战列舰、巡洋舰,甚至航空母舰在飞机面前将一筹莫展,只能成为飞机的靶子。显然,米切尔等人的观点过于偏激,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航空母舰和舰载机的迅速崛起,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海上编队的出现,充分证明海军水面舰艇在海上编队防空、夺取制空权和对海对地攻击方面的巨大作用。当然,没有舰载航空兵和以战列舰、巡洋舰为核心组成的水面舰艇编队,则无法夺取和保持海上制空权,所以其生存能力很差,作战效能明显降低。
关于潜艇出现对水面舰艇的冲击问题,米切尔等人认为潜艇威力已经强大到足以摧毁任何水面舰艇,所以战列舰、航空母舰这样的水面舰艇除了当作靶子之外将不会有任何用途,这显然又是一种过激的看法。大西洋反潜战充分证明,米切尔等人所预料的“潜艇将淘汰水面战舰”的情况并没有出现,相反,以水面舰艇和飞机组成的强大的反潜兵力却使潜艇的水下活动受到限制。在5年半的战争中,美、英等同盟国先后击沉德国潜艇778艘,不仅夺取了海上控制权,保卫了海上交通线,而且最终取得了大西洋之战的全面胜利。飞机和潜艇是战场上出现的两颗新星,它们分别向空中和水下拓展了当时的作战空间,使持续了数千年的以水面和地面为主体的平面作战空间第一次呈现出立体化。一种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出现和投入使用,往往会直接导致作战方式上的革命,然后便将促使军队的作战训练、编制体制和战略理论等产生一系列相应的革命。对于新生事物,人们都需要一个认识过程,飞机和潜艇一出现,不可能所有的人都立即认识到它们潜在的巨大作用和对未来战争的巨大影响力。
作为最先发明了飞机的美国,空中力量却一直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仍然以“航空勤务部队”的名义作为美国远征军航空队参战;战争结束后,航空勤务部队这个称呼包括了军用航空处和飞机生产局。1920年,美国陆军根据《陆军改组法》成立了航空勤务部队,这时它成了美国陆军中的一个兵种,即陆军航空兵。主张发展独立空中力量的军事家们对此愤愤不平,他们从战略理论、作战需求和装备发展等各种角度去论证空军独立的必要性,但直到1947年以后,空军才得以独立出来,单独作为一个军种。
20世纪50年代初,根据“核遏制”战略,美军便开始围绕如何确定军种发展的优先顺序,要裁减哪些军兵种,从哪里开始动刀子,各军种之间谁控制谁,谁优于谁,谁支援谁等一系列问题争吵不休。新任国防部长是前海军部长福莱斯特尔,他对发展航空母舰情有独钟,认为应该发展以航母舰载机为主的核力量。但他的观点与陆军和空军的观点相悖。据说,他由于三个军种无休止的吵架而最后导致自杀。
这位国防部长去世后,一位叫约翰逊的陆军部长接替了国防部长职务。这位新国防部长很快便站在陆军的角度,制定了一项主要依靠远程陆基飞机投送核炸弹的新军事战略,决定把空军发展放在最优先位置,用远程战略轰炸机取代航空母舰执行核战争使命。这样,空军首次得以发展75架重型远程B-36型轰炸机,而海军正在建造的美国号超级航空母舰计划则被迫取消。本来打算批量建造的企业级核动力航空母舰,也在反对的浪潮声中大幅削减,最终只建造了1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