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常识:3对1效应解读

心理常识:3对1效应解读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对1效应战国时,魏国大夫庞恭和魏国太子一起作为赵国的人质,定于某日启程赴赵都邯郸。果然,在庞恭走后,一些平时对他心怀不满的人开始在魏王面前说他的坏话。这就是3对1效应,指的是众人在说服中的影响力要比单个人大得多。有心理学家实验表明,能够引发同步行为的人数至少为3~4名。人数增至8名或15名,求同率也几乎保持不变。而这个定律的背面则是从众效应。

心理常识:3对1效应解读

3对1效应

战国时,魏国大夫庞恭和魏国太子一起作为赵国的人质,定于某日启程赴赵都邯郸。临行时,庞恭向魏王提出一个问题,他说:“如果有一个人对您说,我看见闹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只老虎,君王相信吗?”

魏王笑着说:“这种荒唐事我怎么会信呢?”

庞恭又问:“如果是两个人对您这样说呢?”

魏王说:“那我也不信。”

庞恭紧接着追问了一句道:“如果有三个人都说亲眼看见了闹市中的老虎,君王是否还不相信?”

魏王说道:“既然这么多人都说看见了老虎,肯定确有其事,所以我不能不信。”

庞恭听了这话以后,深有感触地说:“果然不出我的所料,问题就出在这里!事实上,人虎相怕,各占几分。具体地说,某一次究竟是人怕虎还是虎怕人,要根据力量对比来论。众所周知,一只老虎是决不敢闯入闹市之中的。如今君王不顾及情理、不深入调查,只凭三人说虎即肯定有虎,那么等我到了比闹市还远的邯郸,您要是听见三个或更多不喜欢我的人说我的坏话,岂不是要断言我是坏人吗?临别之前,我向您说出这点疑虑,希望君王一定不要轻信人言。”(www.xing528.com)

果然,在庞恭走后,一些平时对他心怀不满的人开始在魏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时间一长,魏王果然听信了这些谗言。当庞恭从邯郸回魏国时,魏王再也不愿意召见他了。

这就是3对1效应,指的是众人在说服中的影响力要比单个人大得多。那么为了说服对方,或者引发对方的求同行为,至少需要几个人才能奏效呢?

有心理学家实验表明,能够引发同步行为的人数至少为3~4名。

当两个人统一口径诱使某人采取求同行为时,几乎没有人会做出错误选择。如果人数增加到3人,求同率就迅速上升。效果最好的是5个人中有4人意见一致。人数增至8名或15名,求同率也几乎保持不变。

但是,这种劝说方法受环境的制约较大,在一对一的谈判中或对方人多时就很难发挥作用。当对方是一个人时,我们可以事先请两个支持者参加谈判,并在谈判桌上以分别交换意见的方式诱使对方做出求同行为。

我们在纸牌游戏中,经常能看到这种现象。纸牌游戏一般由4个人参加,在游戏过程中如果时机成熟,有人会建议提高赌金或导入新规则,同时也会有人提出异议,这时如果能拉拢其他两人,三个人合力对付一个人,那么剩下的那个人会因寡不敌众而改变自己的主张,被多数的力量说服。

这就是“众口铄金”的厉害。而这个定律的背面则是从众效应。有时候,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干一项事业,不要因为别人没有参与,别人说什么而否定自己,一定要坚信自己的选择,这才是我们通向成功的起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