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破窗理论:环境的暗示及诱导力

破窗理论:环境的暗示及诱导力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破窗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曾进行了一项试验:他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两个社区,一个是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一个是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以这项试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一个“破窗定律”。“破窗理论”揭示了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因为第一扇窗户打碎了,秩序被破坏,后面的侵害就会接踵而至。

破窗理论:环境的暗示及诱导力

破窗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曾进行了一项试验:他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两个社区,一个是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一个是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对停在布朗克斯街区的那一辆,他摘掉了车牌,并且把顶棚打开,结果不到一天就被人偷走了;而停放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停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车就不见了。

以这项试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一个“破窗定律”。他们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没有得到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行为就会滋生、蔓延。

“破窗理论”揭示了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会传递一种不良的信息,并逐渐地导致这种不良现象无限地扩展。这种情况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

在全国各地的一些大都市,尤其在北京,交通违章曾是普遍现象,也因此出了许多的交通事故。那么,大家明明知道违章,为什么还有人一干再干呢?这种现象就是心理学上“破窗定律”的应验。比如,在窗明几净、环境幽雅的场所,没有人会大声喧哗或吐痰;相反,如果环境脏乱不堪,就时常可以看见随地吐痰、无理打闹或任意互骂甚至随地便溺等不文明行为。

再比如,在公交车站,如果大家都井然有序地排队上车,那么谁也不会不顾别人的眼光而贸然插队;相反,若是车辆尚未停稳,就有几个人你推我拥,争先恐后,此时后来的人如果想排队上车,恐怕也没有耐心了。

这个定律告诉我们,对管理秩序的任何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损害,如果不闻不问、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任其发展下去,其后果可能就是纵容更多的人去这样做。用不了多长时间,各类有损公共秩序的破坏行为,就会如雨后春笋般地滋生出来。(www.xing528.com)

因此,为了防止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

比如,在公共场合,如果每个人都表现得举止优雅、谈吐文明、遵守公德,就能营造出文明而富有教养的氛围来。“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看似小事,其实是很重要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对于看起来很小的过错,也不能怂恿,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它可能影响深远,呈蔓延之势。

这个定律还启示我们,越是杂乱无章、无秩序的东西越易受到侵犯。因为第一扇窗户打碎了,秩序被破坏,后面的侵害就会接踵而至。一个团体,如果处于混乱之中,就很容易被外来的力量侵扰甚至被吞并。

比如某杂志社产权之争延续数年,人心不齐,矛盾错综复杂,于是不仅有人想侵吞这个“天上掉下的馅儿饼”,广告商、发行商也乘机拒付广告、发行费,那么,这个单位就会岌岌可危。与此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家杂志社,那里管理严密,制度规范,不仅外人无法插手,就是广告商、发行商如果费用不到位,也绝对上不了广告,拿不到发行权,如此,这家公司就会固若金汤,长久发展。

有句俗语“家不和,外人欺”,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企业,如果内部矛盾重重,纪律松散,规章制度不健全,就容易被人坑骗、欺负。而针对这种状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强团体的内部凝聚力,只有内部井然有序,才能无懈可击,也才能兴旺发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