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效应
秃鹫是一种十分凶猛善飞的大鸟,可是如果猎人把捕获的秃鹫关进一个不到一平方米的围栏里,尽管围栏的顶部完全敞开着,从围栏里面可以仰视天空。但一旦秃鹫身处这样的围栏,它就飞不起来了,只得乖乖地做囚徒。
原来,秃鹫已经在自然界中习惯于先在地上奔跑三四米,然后才飞起来。当秃鹫在围栏里无法奔跑起来的时候,它便放弃了起飞的念头,甚至不做任何一点其他的尝试,就选择永远在围栏里徘徊。
因为环境的细微变化,导致无法起飞的奇怪情况。在动物界不光是秃鹫,还出现在蝙蝠的身上。
一般情况下,蝙蝠常在夜间出没,黑暗中在低空飞行盘旋。它是一种稀罕而非凡的飞行类哺乳动物,具备敏捷的飞行才能。奇怪的是,这种动物无法从水平位置上起飞。假如我们把一只蝙蝠放置在地板或者平坦的路面上,就会观察到这只蝙蝠接下来唯一能做的,就是拖着一双脚。在水平地面上四处无助地来回挪动,始终飞不起来。
这时,如果我们将一块厚木块放置在它眼前的水平地面上,蝙蝠立刻就会借助厚木块,凭借着仅比地面高出来一点的海拔高度,像一道闪电,飞向空中。
奇怪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特的现象呢?(www.xing528.com)
这个情况可用心理学中的迁移效应来解释:
所谓迁移效应,是指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它有三种效应方式:先行学习A促进了后继学习B的效应,称为正效应,又叫做前摄易化或倒摄易化;先行学习A干扰和阻碍了后继学习B的效应,称为负效应,又叫做前摄抑制或倒摄抑制:先行学习A对后继学习B无产生任何影响,称为零效应,一般来说,零效应出现的机会不大。
因此,正是由于秃鹫和蝙蝠从出生以来所学习的起飞模式已经在它们的脑中根深蒂固,反而阻碍了他们学习新的起飞动作。实际上,迁移效应不仅出现在动物界中,在我们人类的身上反映更为鲜明。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如果迁移效应运用得好,可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如在棒球队员中选拔出高尔夫球的集训队员;让会英语的人去突击学习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一般都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而相反,如果不注意理解迁移效应产生的条件,就会发生不必要的麻烦,日本的司机到美国开车,经常发生困难,甚至出现车祸。这主要是因为在日本是“车左、人右”,而在美国却恰好相反。日本司机在本国的驾驶学习经验。对其在美国开车产生了负的迁移效应。因而,在生活中我们必须避免这种情况,才能抑制迁移效应的负面产生。
迁移效应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并广泛存在于人类学习知识以及改进、提高、巩固各项技能等活动中。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学习中要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一件东西,必须主动运用学习的正迁移效应,并通过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同时也应注意通过有目的地练习,来消除负迁移效应的产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