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觉原理
有一家外资保险公司,发了一批头奖500万美元的彩票。然后,每张彩票以一美元卖给自己的职工。其中一半彩票是买主自己挑选的,另一半彩票则是卖票人挑选的。到了抽奖那天早晨,公司专门派调查人员找那些买彩票的人,并对他们说自己的朋友想买彩票,希望他们能转让出来。那么,他们会以多少钱的价格来出售自己的彩票呢?
最后的结果是:不是自己挑选彩票的人平均每张票的售价是1.96美元,而自己挑选彩票的人平均每一张出售的票价则是8.16美元。这个结果说明,自己选彩票的人相信自己的中奖率会高一些。
这个事件,涉及心理学中关于错觉的一个原理。对于一些非常偶然的事,人们却以为凭自己的能力就可以支配,这种感觉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控制错觉”。
而这种错觉是由于我们平日的生活都能用自己的能力来支配,所以人们把这种错觉扩展到了偶然性的事件上。
其实,偶然性的事件是受到概率支配的。偶然性的事件也有其规律,这是不可否认的,它也符合概率学的规律。比如,我们扔硬币扔100次,正面和反面的概率一定都非常接近50。但是哪一次会是正面,哪一次是背面,则是偶然的、不可预测的,或者说它们的概率各有50%。这是不可否认的科学规律。
也就是说,偶然性事件虽然有概率的约束,但是并不能控制具体每一次的结果。从上面那个例子来看,其实别人给我们买和我们自己买,从概率上看中奖的可能性是完全一样的。从理论上大概人们也知道这个道理,可是到了实际操作中,人们就是执拗地认为自己“精心挑选”的中奖的可能性一定会更高一些。你说奇怪不奇怪!(www.xing528.com)
这个原因大概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行为都是能靠我们的努力和训练加以控制的,所以就错误地推及到所有事上。但是,有些事其实是不可控制的,也就是那些偶然性的事件。比如我们常见的掷骰子赌博,其胜负完全决定于当时的一掷,这一掷与自己的技术和能力毫无关系。显然,决定胜负的因素完全是偶然的。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给大学生一些钱,让他们来做掷骰子的赌博。目的是想弄清楚,人们是在掷骰子之前下的赌注大,还是掷完骰子后没有开宝的时候下的赌注大。
结果,他们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是在掷骰子之前下的赌注大。学生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觉得在没有掷骰子之前,靠自己的努力能使骰子按自己的意愿转动。虽然这根本没有任何逻辑上的理由。
也正是这种控制的错觉诱使了许多人投入赌博的游戏里,甚至为此倾家荡产也难以自拔,这也是需要我们提高警惕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