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性定律
《拿破仑文选》中有一段关于骑兵的军事论述,他说:“两个马木留克兵(最强悍的骑兵)可以对付三个法国兵,因为他们有好马,擅长骑术并且武器完备——每个马木留克兵有两支手枪、一支旧式短枪和一支卡宾枪,他们头戴尖顶盔,脸载波甲,身穿锁子甲,还拥有几匹马和几个徒步枪手。但是,一百名法国骑兵就不怕一百名马木留克兵,一千名法国骑兵则能击溃一千五百名马木留克兵。”
这就是说,马木留克兵的单个作战素质要比法国兵强,但组合起来作战时,却不能发挥优势,因此出现了三种情况:单枪匹马做战时,他们总是获胜;成连骑兵作战时,他们只能打个平手;而成团成旅作战时,他们则总是失败。对此,拿破仑评论道:“战术、队形和机动性所能起的作用多么巨大呀!”
这个例子也说明整体决非部分简单相加可比。这种现象在心理学里叫“整体性定律”。
集团军的战术、队形和机动性会产生一种新的力量,这是单个士兵所没有的力量,只有在组合集体、集团时才会产生。而这种力量的大小是同集体、集团的如何组合直接关联的。马木留克骑兵的组合是一种零乱的组合,相当于我们所说的“乌合之众”,因而不能产生强大的力量,甚至会互相抵消力量:而挂国骑兵的组合是一种有机的组合,因而能产生足以转变单个作战素质劣势的新的强大力量。
因此,整体要大于部分之和。
我国北宋时的大作家苏轼,不仅诗词文赋以及书法有很深的造诣,绘画也自成一家。苏轼是跟湖州画派的开山人文与可学画的。文与可是以画墨竹闻名于世,苏轼跟文与可学画,也就深知画竹的奥秘。
在苏轼看来,文与可之所以把竹子画得出神入化,其最大的奥秘在于:“当今画竹的人,画竹都是一节一节、一叶一叶地画,哪里还有什么竹子?画竹应该先有完整的竹子在胸中。拿着笔,把竹子看熟了,在心中看到了想画的东西,再开始画,笔紧紧追随你所看见的完整的竹子,如兔起鹊落,稍纵则逝。”
可是为什么“一节一节地画”、“一叶一叶地画”,画出来的不是竹,画竹“必须要先有完整的竹子在胸中”呢?这其中其实包含了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www.xing528.com)
格式塔心理学是创立于本世纪初的一个现代西方心理学的派别。它有一个著名论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格式塔”是德文译音,其含义是整体,或称“完形”。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构造主义把心理活动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元素进行研究,这并不合理,因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它主张要从整体的角度来研究整个心理现象以及心理过程。格式塔心理学所谓的“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我们把它叫做“整体性定律”。
从这种观点来衡量苏轼的话,就可以发现苏轼的确是掌握了画竹的真谛。因为“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因此“一节一节地画”、“一叶一叶地画”,画出来的不等于完整的竹子。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作为一根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竹子,它除了具有构成一根竹子所必备的“节节”与“叶叶”这些部分,还必须具有作为一根完整的竹子而具备的整体性,也就是由这些“节节”和“叶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衬托,体现出来的风姿、神韵。
而画竹者所要画的就是这些作为完整的竹子而体现出来的风姿、神韵,所以“必须先有完整的竹子在胸中”才行,就是要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而不光是注意“节节”和“叶叶”的“形似”,不要过多地去刻画细小的部分,要注重的是整体的“神似”。这也就是苏轼所说的画竹的奥秘。
其实,在我们认识许多事物的时候,都应该应用这个原理。实际上,世间的任何事物都是由一些部分组成,而每个事物的整体都是由各个部分的有机组成,这也就是说各个部分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看不见摸不着却能感觉到、并起重要作用的联系。
所以我们观察事物,不能只看那可以看得见的枝节部分,还要把握那看不见的整体性联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