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 财产权的外在影响
工业革命以后,财产权从封建约束中解放出来,自由主义者呼吁保护财产权,认为它是自由的基础,主张私有财产权不受国家和社会的约束。但在这个资源有限的社会里,财产权的过度使用越来越影响到相邻关系,甚至出现滥用并可能严重损害其他人的权利。个人主义的权利理论重视自然的权利。然而在市场机制和城市化的推动下,这种思想的弊端逐步显现。工业的快速发展,排放了大量的有害物质,毒化了江河中的水流,污染了空气,危害了野生动物,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公地的悲剧,反映的是无产权制度的情况下土地的使用状况。建立产权制度的目的是更有效地使用土地。这也是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反映。但是,市场机制则促使土地使用利益最大化。权利的过度使用将会带来外在影响,形成妨害。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财产权的过度使用是普遍存在的,如下为四种将土地作为财产权而过度使用的情况:①风景区周边的用地过度使用而造成风景区的破坏;②历史街区及协调区土地的过度使用而造成文化遗产的破坏;③城市住宅区中土地的过度使用而造成周边的日照影响;④工业发展超越了环境容量而形成的环境污染。(www.xing528.com)
外部影响是指某项权利的效用函数包含了其他权利的效用。在城市空间中,外在性的效应随着距离的增加而衰减,也就是距离越远,其影响越小。这种状况产生了两个方面的问题。对于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的配置,距离越远则收益的效果越差,如中小学往往是0.5~1千米的服务半径。但对于环境污染,则是距离越远,越不会受到影响。外部影响不能通过市场机制自动消除,往往需要借助市场机制之外的力量予以校正和弥补。因而,政府对空间结构中的位置的干预往往涉及空间资源配置的公平性问题。
邻避现象是公众对外部影响的一种抗争形式。邻避也就是“not in my back yard”,英译为“不要在我的后院出现”。它指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会对生活环境、居民健康与财产造成威胁,以至于周边民众不希望这些设施设置在其住家附近的一种抗争活动。例如,变电站、垃圾中转站、公共厕所、高压线等的设施均会导致抗争活动。这一现象被称为邻避现象,并广泛出现在世界各国的城市发展过程中。“邻避现象体现了在进行社会资源再分配过程中存在着利益结构的不均衡性,即利益享有主体与成本承担主体不一致。这也是公共性缺失的一种表现”(乔艳洁等,2007)。邻避现象实质上反映的是公民权利与义务在空间中的不对等,或者是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博弈的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