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呼吸力学监测
压力、容量和流速是呼吸力学的三要素。三要素本身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呼吸力学监测的基本内容。精确的呼吸力学监测,有利于进行个体化通气治疗。
一、气道压力
(一)气道压力指标
常用的压力指标有:峰值压力(吸气峰压)、平台压力、平均气道压力、呼气末正压等。这几个参数都由呼吸机直接测量或计算出来。
还有一个压力参数——胸腔内压力,是通过测量食道的压力而间接测量。
(二)监测的临床意义
当峰值压力增大,而平台压力没有改变时,提示气道阻力增高,应检查气管导管是否堵塞,是否存在支气管痉挛。解决的措施有吸痰、雾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等。
当峰值压力和平台压力同时升高,提示胸肺扩张受限,可能存在以下情况:腹胀、肺不张、气胸、肺水肿、ARDS、严重的肺炎、人机对抗等。
当峰值压力降低时,应检查是否有管道漏气,应检查管道的连接是否存在松动、气囊处是否漏气。
二、容 量
(一)直接测量指标
常用的容量指标有:吸入潮气量、呼出潮气量这两个呼吸机直接测量得到的指标。
对潮气量的监测有助于了解通气情况,及时发现管路的漏气。
(二)间接测量指标
呼气末肺容积、可压缩气体的量、分钟通气量、功能残气量等,是呼吸机间接计算出来的指标。
三、流速(流量)
常用的流速指标有:最大吸入流量、最大呼出流量。实际上, 目前的高端呼吸机都有流量测量装置,能够描绘出整个的流量动态曲线。根据气体的流量和气道的压力,可以计算出呼吸功的值。
四、气道阻力
气道阻力分为吸气阻力和呼气阻力。对气道阻力影响最大的是气管导管的管径和长度,特别是管径,因此应注意选择合适的导管。
气道阻力越大,则消耗在气道上的压力越大,传送到肺泡内的压力就降低,结果输送到肺泡内的气体就少,同时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也不足。因此要适当提高压力和流速。
五、肺顺应性(www.xing528.com)
肺顺应性分为静态顺应性和动态顺应性。
静态顺应性描述的是肺和胸壁的弹性。测量的方法是于吸气末阻断气流,压力变化用平台压力-PEEP来计算。
动态顺应性反映的是气道的非弹性阻力和呼吸的弹性阻力的特征,在测量时有气流存在,压力变化用峰值压力-PEEP来计算。气道阻力可明显影响动态顺应性。
在临床表现上,导致静态顺应性发生变化的各种疾病,在大多数情况下可同时引起动态顺应性的改变。一般来说,只有描述出肺顺应性的变化情况,才可能给临床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六、特殊监测
(一)压力—容积曲线
压力—容积曲线(P-V曲线)是指导调整呼吸参数的重要呼吸力学指标,曲线上吸气支上的“低拐点”是代表使闭陷肺泡全部张开的临界点,而“高拐点”是代表使肺泡过度充气的临界点。分析P-V曲线是急性肺损伤和ARDS患者重要的呼吸监护内容。
P-V曲线的正确描记方法,是在患者完全放松进行控制通气的情况下,测量气道的近端压力和流量,应使用低流量和大潮气量。现代的高端呼吸机能够自动描记P-V曲线,但所描记的曲线反映的是呼吸系统的动态顺应性,其中有阻力成分,而阻力成分与流速相关,此外,胸廓顺应性的改变也会影响P-V曲线的形态。因此,要精确测量机械通气患者的P-V曲线,应使用镇静剂或肌松剂,使患者保持充分的放松。直接测量P-V曲线的方法有吸气阻断法、大注射器法、持续气流法等,但测量P-V曲线的操作十分复杂,操作不当有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
ARDS患者的肺顺应性降低,P-V曲线明显右移,选择呼吸参数时,PEEP应略低于“低拐点”,潮气量水平应低于“高拐点”,以防止肺泡的反复闭陷和复张,避免出现正常肺泡的过度充气。
(二) 内源性PEEP
1.内源性PEEP
内源性PEEP主要出现于COPD和重症哮喘患者,几乎所有的重症COPD和重症哮喘患者,在自主呼吸状态和机械通气状态,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内源性PEEP。产生内源性PEEP的原因是动态肺过度充气。
2.内源性PEEP对机体的影响
内源性PEEP对机体的影响有:胸内压增高、静脉回心血量降低造成低血压和肺气压伤;在应用触发性通气时,患者须先克服内源性PEEP后才能产生吸气负压,增加呼吸功的消耗。
3.内源性PEEP的临床表现
如果出现以下的问题,应考虑内源性PEEP的存在:不能解释的心动过速、低血压,特别是在机械通气刚开始时;患者主动触发呼吸非常费力,出现不能触发的机会较多;下一次吸气开始后,呼气的喘鸣音仍然存在;呼气末压力曲线不能回到零位。
4.内源性PEEP的检查方法
(1)呼气末阻断气流法:利用呼吸机上的暂停键,在呼气末阻断呼吸,观察压力表的指示值。
(2)吸气末肺容积(VEI)法:VEI可以反映FRC以上的肺过度充气程度,测量时需要肌松和容量测量装置,一般情况下难以进行常规测量。如果VEI<18~20ml/kg,则发生内源性PEEP,引起并发症的机会将大大降低。
(3)食道内压测定法:食道内的压力与内源性PEEP正相关,因此能够间接地反映出内源性PEEP的存在及严重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