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血流动力学监测
一、有创性动脉血压监测
有创性动脉血压(Invasive Blood Pressure,IBP)监测方法是将导管置入待测动脉内,使微型压力传感器(安装在导管的顶端)与血液耦合,将压力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微型压力传感器通常采用半导体应变片,可连续地测量动脉内的压力变化情况。
测量部位首选桡动脉,当穿刺桡动脉有困难时可选股动脉。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患者监护仪,可以配置这个功能,可以配置成单通道或双通道测量,可测量一个部位或两个部位的血压。有厂家专门生产一次性使用的传感器套装。
二、 中心静脉压(CVP)的监测
中心静脉压(CVP)一般指上下腔静脉压或右房压,是监测右室功能和液体负荷的重要指标。CVP参考值为5~12cmH2O。CVP的测定受呼吸的影响较大,当胸腔内存在正压时,胸腔内血管的压力不能真实反映跨壁压,在呼气末胸腔内的压力近似于大气压,因此测量各种胸腔内血管的压力,应选择在呼气末测量。加用PEEP的要撤掉PEEP,或在测量值上减掉PEEP。
利用中心静脉导管,通过静脉将传感器送到需要测量压力的部位,就可以完成一系列的血流动力学监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CVP可通过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插管进行测量。监测CVP的动态变化情况,比测量出单个的绝对值更有意义。
三、肺动脉热稀释导管监测法
利用带充气囊和传感器的四腔肺动脉导管(PAC),经肘静脉或大隐静脉进入右心房,在血流和充气囊的作用下,导管顶端漂进肺动脉,将传感器送到肺动脉内的测量位置,将气囊放气固定导管位置,就可以完成一系列的心脏和血管功能的监测。可选择的穿刺部位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
(一)心腔内压力的监测
1.肺动脉压(PAP)
肺动脉压(PAP)的参考值为:收缩压18~20mmHg,舒张压为6~12mmHg,平均压为10~18mmHg。实际的测量值可随着呼吸运动而变化。如果收缩压>30mmHg,平均压>20mmHg,则表示PAP异常升高。(www.xing528.com)
PAP升高见于左心衰竭、肺源性心脏病、肺栓塞、ARDS、原发性肺动脉高压、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PAP下降见于肺动脉瓣狭窄、血容量不足。
2.肺毛细血管嵌楔压(PCWP)
肺毛细血管嵌楔压(PCWP)是通过PAC导管在嵌楔位测得,是对左心室舒张末压力的间接测量。左房压力又近似于左心室舒张末压力,因此在没有二尖瓣疾病的情况下,PCWP与左房压力近似。PAC放置的具体位置对PCWP与左房压力的相关性有影响,获得良好的相关性的理想位置是放置在肺动脉的一支大分支中。
(二)心排出量(CO)
1.热稀释法测量CO
PAC导管最大的优越性是能够实现对心排量(Cardiac Output,CO)的测量。热稀释法(Thermodilution)是目前最常用的心排量测量方法,其他还有染料稀释法、Fick法、多普勒法、放射性核素法、电磁血流计法。
热稀释法的具体做法是,用低于血液温度的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通过PAC导管的近端孔(在右心房内),注入到右心房。常用量为成人10ml,小儿5ml。液体的温度可以是冷水温度(0~5℃),也可以是室温(15~20℃),但使用冷水温度测量更敏感。血液与葡萄糖或生理盐水在右心室混合,降低了温度的混合液射入肺动脉,而位于PAC导管顶端的温度传感器(在肺动脉内)测量出血液温度的变化量,温度的变化量与心排量成一定的比例,描记出温度的变化曲线,就能计算出心排量。
2.连续热稀释法测量连续CO
利用热稀释法连续测量心排量的方法,同样也是利用血液的温度的变化量与心排量成一定的比例的原理,但不用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来降温,而是将一要带加热丝的导管放入右心房,利用具有一定规律的电信号对加热丝进行加热,血液温度的变化由位于下游肺动脉中的温度传感器探测。一般是每30s加热测量一次,显示的是最近6次的平均值,每测量一次就重新计算一次最近6次的平均值。机器开始测量后的第一次显示值要在3 min以后才能显示出来。
(三)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
用热稀释法测量的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的正常值为40%左右。通过标准的RVEF导管可以获得心排量、右心室射血分数、右房压、右室压、肺动脉及毛细血管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