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互联网和计算机:新文盲之谜

互联网和计算机:新文盲之谜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互联网、计算机正把人们变成“新文盲”“聪明”的人们创造了互联网、计算机,为生活带来了方便,但同时又把人们变“笨”、变“呆”了。中国媒体2010年4月的调查称,受访的2072人当中,有高达83%的人坦承“提笔忘字”。该报感慨地指出,结果便导致一种奇怪的“新文盲”:书写困难或者无法书写。

互联网和计算机:新文盲之谜

互联网、计算机正把人们变成“新文盲”

“聪明”的人们创造了互联网、计算机,为生活带来了方便,但同时又把人们变“笨”、变“呆”了。例如,有一天,如果你因为收到一段“MMFU ZZZZ”的电子留言而想破脑袋都毫无线索的话,家住英国伦敦的13岁的贝蒂能轻松地告诉你,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我的朋友喜欢你,感觉无聊吗?”朋友反问贝蒂,“与其记这样的密电码,为什么不写全呢?”得到的回答却是,“很多词很长,都不记得怎么拼了,再说电脑输入法里有联想,上网一搜索什么都有,有什么可担心的呢?”由于我们每天都要面对键盘,在以“字”为文化符号的中国和日本,很多人出现了“提笔忘字”的现象,现在连写“再见”两个字,不少人也要迟疑片刻;而英国中小学生考试时甚至要求“雇个抄写员”。有学者担心,长此以往,缺乏书写的文字有朝一日也会像甲骨文那样变成“供人瞻仰的文物”。

提笔忘字正在常态化

其实,有这种想法的又何止贝蒂一人?青少年热衷的手机短信和电脑用语已经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他们的正式书写方式中。泰国文化部的调查显示,三分之一年轻人对短信和网上交流中出现的拼写、语法错误毫不在意。根据美国皮尤调查公司一项名为“互联网和美国人生活”的调查,受访的700名12岁—17岁的青少年中,64%的人承认会把短信中特有的缩略语、表情符号带入到正式书写中。一名美国高中老师抱怨说,有些学生甚至会在论文中用数字“2”代表同音的“to”,用“n2”代表“into”。美国的另一项针对150万份16岁—17岁的学生作文进行分析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交的是打印文本,只有15%的学生书写花体字答题。更有甚者,英国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在参加毕业考试时,必须请抄写员来帮忙,因为他们根本无法在答卷上用标准的英文字体作答。“有的学生的字越写越小,到后面都变成蚂蚁了;也有学生的字一会儿大,一会儿小,一会儿字母间距空得很大,一会儿又很挤,”英国中学老师黛安娜说,“我怀疑他们是不是在画画。”

德国青少年教育专家霍夫说,她接触过一些因为过度依赖计算机和互联网,患上“书写障碍”的孩子,这些孩子“只要拿笔写字就心烦意乱,但改用电脑来写作业,情况就会改善很多”。英国广播公司(BBC)主持人汉弗雷把年轻人终日只会敲击键盘、只会上互联网,而一年用不完一支圆珠笔笔油的情况形容为“地狱般的生活”。德国《时代》周报前不久大篇幅描述电脑使青少年的语言变得“畸形”,称他们已经“迷失在数字世界里”。

而迷失在数字世界中的不只是年青一代。德国43岁的埃娃很担心“自己不会写字了”。她说,20年前刚上班时,工作时间就是不停地记写,“老板的活动计划,要用笔不断地修改,最后才打字出来。跟随老板出差笔记本总是不离手”。而现在,埃娃感慨地说,“每天几乎没握过笔。客户电话都用电脑进行录音,各种计划都打在电脑里。有什么事情,都用邮件联系。”有人请埃娃分别用电脑和手写两段200字的文字。结果,电脑打字,她只用了2分钟,而书写的竟10分钟也没有完成,因为一些字不是提笔就忘了,就是书写错误。

非字母语系面临的问题则更加严峻。《洛杉矶时报》援引中国一名18岁大学生程京的话说,现在连写“再见”两字,都曾经让他迟疑,因为不确定“再”这个字,写得对不对。中国媒体2010年4月的调查称,受访的2072人当中,有高达83%的人坦承“提笔忘字”。“当中国人拥有的工具——手机、电脑越多,他们就越没有机会一笔一画地书写中文。”洛杉矶时报》说,无论是电脑打字或发短信,大多数中国年轻人使用拼音系统:只要打出这个字的拼音,就会出现一堆中文字供选择。该报感慨地指出,结果便导致一种奇怪的“新文盲”:书写困难或者无法书写。

文字当中有诸多汉字的日本社会也存在着这种“现代社会病”。“日本文字书写方面是汉字、平假名、片假名、罗马拼音同时使用,只要使用罗马拼音的输入方法,然后就可以在电脑屏幕上选用汉字、平假名、片假名了。这样,长期下来,人们就变成不会写(汉)字的人了。”日本庆应大学学生前田和子如是说。而东京都智事根据东京都厅公务员的表现,概括出一种“远离活字(铅字、文字)症”,即平素不愿意读文字图书和写字,只用电脑打字。

“书写已经成为读写能力中被长期忽视的一项。”伦敦大学学院教育研究所教授史丹索普指出。英国书写学会的官员提布提乌斯说,“不幸的是,有些老师却认为,书写能力现在不是必须具备的东西了,因为很快‘大家的工作都在电脑上完成’。”在今天的英国,连教育机构也提议年青一代放弃笔纸,“迎接计算机时代”。

“自动拼写纠正,与“电脑失写症”

电脑中的“自动拼写纠正”功能是否让我们变得更懒惰?2011年3月,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展开调查。一名叫亨利的大学生说,“我已经十几年没用笔写字了,所有作业都用电脑完成,没有‘自动拼写纠正’软件,我肯定上不了大学。”中学老师凯特说,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重视英文语法课,因为他们觉得电脑软件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即使输入了拼写错误的词,电脑都会自动提醒这个词的正确拼写。而一名公司职员说,“‘拼写纠正’的确很棒。但当我看到上司连‘to和‘too’, ‘your’和‘you’re’都写错时,觉得太可笑了。”

“使用拼写检查软件和短信缩略语导致人们拼写能力下降。”澳大利亚作家阿博认为。这也从澳英两国的调查中得到印证。澳大利亚银河调查公司最近请400名16岁以上的悉尼人和墨尔本人拼写8个容易拼错的单词,结果只有约7%的人全部拼写正确。不久前,英国著名调查公司OnePoll针对5000名英国人的拼写调查显示,一半受访者表示,是使用拼写软件导致懒惰和拼写能力的下降。(www.xing528.com)

美国哈佛大学古典学者哈夫洛克和英国剑桥大学的人类学家古迪都曾经著书立说,强调书写对人类认知发展有重要作用。他们认为,用手一笔一画地书写,可在大脑的语言中枢系统形成特殊印记,在电脑上敲字,则无法形成这种印记,会造成一种辨识抽象意义的困难,从而造成失写现象。中国年轻人“提笔忘字”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新加坡《联合早报》解释道,“汉字不同于英文单词,用电脑打字时,许多人都使用拼音输入法,而拼音和汉字是互为独立的体系。即使用五笔输入法打字,也不需要知道汉字的所有笔画和笔顺。久而久之,许多人就忘了如何书写特定汉字,写出来的字往往缺撇少捺的,错别字频频出现。”

不少英国青少年喜欢发手机短信,敲击键盘上网聊天,但通常他们只使用800个单词。英国兰开斯特大学教授麦肯勒里说青少年不把用键盘输入文字当做正经写作,因此他们用词上也流于俚语,总会用到“spong(傻)”这样的网络用词,对于祖先留下的习惯措辞早就置于脑后。“这样下去,英国年青一代连找份工作都成问题。”英国政府儿童语言发展顾问格罗斯指出。

不过,英国语言教育专家约翰·博尔德认为,现在人交流就是力图避免复杂语言,而年轻人在社交时,本能地将语言简单化,尤其是“用互联网或手机代替笔纸与人更快捷地交流,这本身并没有错”。德国电脑专家弗兰克博士认为,“电脑失写症”是杞人忧天,电脑化、网络化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必然现象,电脑输入和手写输入,“只是换了一种更方便的形式而已”。

用比赛拯救文字书写

英国“真正教育运动协会的主席尼克·西顿说,“如果连最基本的写字都不会了,考试怎能通过呢?学生平时可以收发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但绝不能因此而废了基本功!”英格兰考试中心呼吁,中小学应广泛开设书法课。

德国青少年教育专家霍夫表示,书写训练对培养思维、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十分关键,特别是对成长当中的儿童,其作用电脑无法取代。据了解,为了让孩子书写正确,德国还进行正字法改革,很多学校还规定,课堂上要有至少半小时的书写时间,家庭作业不能用电脑写。德国的企业、政府、私人信函,只有书写,至少是手写签字,才有法律效用。同样,为了使泰国人能回归写信传统,泰国文化部长尼皮也表示,“泰国文化部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书信和作文比赛,并借此提高年轻人的泰语水平”。 日本东京都要求都厅公务员每周组织读书会,交流阅读图书的体会,还让他们手写工作汇报。 日本著名商社三井物产也要求员工在做工作会议记录时不得使用电脑,必须用笔做记录。

为鼓励青少年提高拼写能力,美国学校经常组织“拼写蜜蜂”比赛,这项比赛每年吸引1000多万中学生参加,还曾经被拍成励志电影。“美国之音”称,2009年中国教育部举办了青少年书写比赛,有1000万人参加。北京某大学的教授说:“改善要从教育入手,要加大学生的书写量。面对高科技带来的这些困扰,特别是书写能力的一种退化,我们在书写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包括书写的能力和速度。”

书法会使文字长存

“书写文字并不是必不可少的,新信息表达方式完全可以代替书写,其他方式记录的文字也将成为文字发展的一部分。”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周宁表示,因为文字的出现也仅仅几千年的历史,在更久远的时代,人类不依靠文字也能交流与沟通,文字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不过,周宁说,汉字是象形文字,大部分人在电脑上使用拼音输入,汉字受到电脑的冲击更大。他说,键盘出现后,人们开始不再珍惜文字表达的感情,因为键盘这种书写方式,太容易删除、复制、粘贴,文字的“庄重感”渐渐消失,“文字本来是带着体温载体,但键盘打出的文字成为一种物化符号,不带个人色彩”。他说,以后书写的实用意义渐渐消失,或许人们在未来会越来越重视书法,因为书法代表着怀旧和逐渐消亡的艺术,“就像甲骨文一样,虽然不再承担着传递信息的作用,但依然有人将甲骨文当做文化来欣赏和瞻仰”。

(商若男 编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