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依靠内容赢利才能长久
电子书对消费者的诱惑力越来越大,正在成为不争的事实。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2010年圣诞节前夕的购物季,很多人都选择将电子书作为送人的礼品。而据调查公司Forrester Research数据显示,2010年末大约有1003万部的电子书设备在美国市面上流通。与之相对应的是,两年多以前数字化的图书销量仅仅占据整个图书市场销量的1%,而如今,这个比例己接近10%。一位出版商感慨,越来越多的图书正以数字的形式销售,而传统书店的顾客几乎每一天都在减少,阅读的历史正在被悄然改写。
争抢电子阅读“蛋糕”
众所周知,自从电子书问世以来,出版行业一直存在一种争论,那就是电子阅读和传统阅读的地位之争。传统阅读给读者所带来的愉悦感是否能够抵消电子阅读的枯燥,始终没有一个定论。不过,据元太科技E-ink亚太区代表朱麟介绍,世界电子阅读器领域的领头羊亚马逊曾经做过的一项电子阅读用户体验调查显示,有48%的人使用了电子阅读器之后阅读时间比以前有所增加,50%的人觉得没有太大的改变,只有2%—5%的人觉得阅读时间减少,从这一点上来说,电子阅读器的使用体验相当不错,前景值得看好。
既然电子阅读器的前景看好,那么几家大厂商为此大动干戈也就不足为怪。一段时间以来,亚马逊一直是产业当之无愧的成功者,它采用终端主导内容、内容补贴终端的方式促使Kindle一举成名。而Kindle也引发了电子阅读器产业的革命,使得其他厂商看到了这样一个潜在的电子阅读市场。但是,随着苹果iPad的强势进入,巴诺书店的Nook也成为竞争对手,Kindle的终端领导地位受到挑战。此外,谷歌也在2011年前后进军电子阅读行业,旗下的电子书店已经开放。尽管进入电子书领域,但谷歌当前并不销售电子书阅读设备,其阅读软件Google eBooks可以通过PC、智能手机、平板电脑、Nook和索尼电子书阅读器等设备阅读,但不支持亚马逊Kindle。很明显,这是竞争的需要。
“跑马圈地”不可避免
再从国际回到国内。虽然中国国内的电子书市场相对平静,但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涉足电子书产业链。据2011年初的不完全统计,电子书进入中国市场也就两年多一点,市场上已出现了40多个电子阅读器品牌,如果再加上广州、深圳等地区一些中小企业,总数可达上百家。此外,主要面向欧美市场的全球第二大电子书制造商索尼也表示将进军中国电子书市场。(www.xing528.com)
仅仅从数量上看,中国国内的电子阅读器市场就已经热闹非凡了,尽管众多的厂商面临着Kindle等巨头随时可能入侵的压力,但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些尚未正式引进的硬件仍属于可望而不可即的事物。其实,就像一个国内厂商说的那样,目前,国内市场还缺乏一个像亚马逊那样以内容为本引领行业发展的领头羊,厂商们大多出于跑马圈地式的布局意图来参与到这个领域。的确,与亚马逊引领电子阅读方式不同的是,国内的市场首先是硬件厂商们积极参与,内容方几乎集体失语。有业内人士表示,与Kindle相比,国内电子阅读器产品最大的差距不是阅读器本身而是正版资源的匮乏,比如Kindle、巴诺书店的Nook等都拥有数十万种正版电子图书资源,国内的情况则是电子阅读器终端竞争正走向白热化,而与之相配套的内容却始终难以进步。也就是说,形式方和内容方像“两股道上跑的车,虽然平行但不重合”。
内容赢利模式是大方向
长远而论,对于电子阅读来说,内容丰富才是其最本质的竞争力,离开这一核心,再花哨的功能也无法留住读者。从电子阅读器的发展过程来看,距离下一个质变还将需要较长的时间,而这个时间对于国内的电子阅读器厂商以及内容商来说,都将是一个宝贵的时间。不过,面对着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掌握大量资源的纸介质图书出版社却有些为难。中国出版集团数字传媒公司总经理刘成勇曾这样说道:“出版社现在没有平台,没有技术,我们是想打造数字出版,但是离建成还远得很。”内容如何与数字出版结合,如何能转化为新一轮的经济效益,内容方仍旧处于迷茫之中。中国国内各大出版传媒集团正在积极探索着,但迄今为止,并没有一个满意的样本可供参考。
电子阅读已经是大势所趋,剩下的就是靠产品竞争来推动整个行业发展进步。但是无论硬件发展到什么程度,甚至电子阅读器将来与平板电脑融合起来,内容永远是其核心,就像亚马逊可以在自己网站上推出针对iPhone、 iPad的应用程序,以方便用户从不同终端上购买自己的电子图书一样。
从长远发展来看,中国国内的电子书硬件赢利模式终将被内容赢利模式所取代,亚马逊在这方面已经给中国国内电子书厂商树立了很好的典范。
(岳 月 编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