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与美容VOGUE》选择以图片精粹展的形式,庆祝自己进入中国出版市场五周年的重要时刻。《时尚中国》(Vogue China)从2005年创刊以来与世界杰出的摄影师、造型师、名模及设计师合作的几千张精美时尚作品中,精选出200余幅作品,在北京潮流地标地段免费向公众展出。
《服饰与美容VOGUE》这一造势之举,也完美诠释了其一贯的品牌定位。五年前,以“VOGUE,中国的终极时尚”的姿态,高调进军中国女性时尚期刊市场的《服饰与美容VOGUE》,便是携海外《服饰》(Vogue)打造出的“世界的Fashion Bible(时尚圣典)”强盛气势,在中国时尚杂志业三分天下格局已定的市场上,出版了高成本、超常规的厚达430页的创刊号。在创刊封面标题“中国时尚新纪元”中,其对中国市场抱有的雄心壮志一览无遗。在《服饰与美容VOGUE》五年历程中,其定位模糊的现象仍影响着未来的发展。一方面,中文版《服饰》需要保持国际上各版《服饰》既定的最高档时尚杂志的档次;另一方面,又要就中国尚未成熟的时尚市场作出调整,为中国读者提供图文并茂的刊物。
高档次VS本土化
创刊于1892年的《服饰》早已化身为时尚影像历史的代表刊物。“高格调,非大众”(Class, Not Mass)是美国康泰纳仕国际集团给这本杂志所确立的定位。在资源丰富且一贯扶持出版图文制作精美、品位高雅的“闪光杂志”的康泰纳仕国际集团的支持下,《服饰》的理念是聘用最专业的编辑人员,结合世界上最优秀的设计师,最具才华的摄影师与模特,以最高的制作水准创造出市场上最高质量的杂志。《服饰》在时尚界的地位,已经远远超越一本杂志所能企及的范畴,其对相关时尚产业的扶持作用是无与伦比的。
2005年,在《服饰与美容VOGUE》进入中国市场时,中国本土的时尚杂志市场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和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些品牌杂志。中国时尚杂志兴起于1988年,最早由上海译文出版社与法国桦榭菲力柏契出版集团下属的ELLE进行版权合作,推出《ELLE世界时装之苑》;1993年,美国赫斯特出版集团旗下的《时尚·COSMOPOLITAN》进入中国市场;1995年,《瑞丽》也相继创刊,开创了中国时尚杂志实用化的先河。多年来,《瑞丽》系列、《时尚》系列和《ELLE世界时装之苑》三分天下,一直占据着时尚杂志广告收入与市场份额前三甲的位置。十几年的本土化实战经验,成为它们竞争的最大法宝。
《服饰与美容VOGUE》在创刊之初,坚持走高档时装杂志的路线,以一本纯粹的时尚刊物来界定自己,并明确表示杂志不提供关于两性话题、职场心得之类的实用性内容,只关注最本真的时装、美容、艺术和生活方式。而当时杂志投资方康泰纳仕国际集团对《服饰与美容VOGUE》的唯一要求是“一切都要做到最漂亮最好”,不急于赢利。虽然有资金、品牌、资源的强大优势,但这种高端定位,却与杂志的本土化形成了不相协调的冲突。
当下中国,能够购买奢侈品的高收入阶层的消费习惯、文化品位仍然极不稳定。而对于时尚杂志而言,没有一定程度的奢侈品消费市场,杂志就没有丰厚的广告收入来源。换言之,就没有生存空间。尽管各类时尚杂志均以高收入的精英女性为目标受众,强调读者对象要具有高等教育水平、良好的时尚感和自信、懂得展示个人风格和气质,但实际上,中国时尚杂志也需要为20多岁的年轻女性提供时尚教育;能够拉动奢侈品消费的白领、精英、“月光族”、中产阶级和新富阶层,都是时尚杂志的目标。可以说,中国时尚类杂志经过近20年的发展,仍然在为普通消费者做着“扫盲”、培训工作。这也说明中国时尚行业仍处于一个培育市场的初级阶段。
虽然《服饰与美容VOGUE》对于自己的姗姗来迟,也乐观地认为,竞争者多年的打拼也为其完成了部分的培育市场的工作。但这一阶段,中国时尚杂志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依旧与国外成熟市场有着巨大差异。因高价赠品引发抢购的现象,在中国大大小小的报刊亭随处可见。用赠品变相打价格战,已经成为时尚杂志业心照不宣的游戏规则。对于注重实用性远多于艺术审美的读者而言,《服饰与美容VOGUE》拒绝口味大众化的定位,确实存在预期上的偏差。(www.xing528.com)
或许2010年7月刊最能说明在《服饰与美容VOGUE》定位上的尴尬。该期杂志以“中国自己的IT Girl,为题,推出了关于网络购物红人、瑞丽当家模特和香港当红模特的相关专题报道。 “IT Girl”,的专属标签是“物质女孩”。维基百科给出的定义是“性感迷人的年轻女士,或是经常现身主流媒体及终日参加聚会的女性。她们的个人成就并不是其受到媒体关注的主要原因。对某人的IT Girl称谓常常是暂时性的,她们中发展势头良好的会最终成为真正意味上的明星,其他人则将在流行过后淡出公众视野”。这一专题让很大一批《服饰与美容VOGUE》的老读者认为其偏离了“专业”、“高端”的定位。
这次并不是《服饰与美容VOGUE》第一次引起争议。两年前,《服饰与美容VOGUE》也推出一期极富话题性的专题。2008年4月刊曾推出17位所谓“中国新一代名媛”,这个选题碰触了普通大众的敏感神经,也让一批读者批评时尚的势利。时隔两年,《服饰与美容VOGUE》汲取教训,作出新的探索,却又背弃了自己一贯的高端定位。
《服饰与美容VOGUE》定位的摇摆不定,也说明了其档次与本土化之间存在着矛盾。在不愿放下身段,又不能忽视读者大众的意见时,只能“高不成低不就”。
未来发展之路
在全球各地,《服饰》杂志被设计师、作家和艺术家推崇为风格与时尚的权威。当今很多著名设计师都是被《服饰》杂志发掘的。客观地来看,《服饰与美容VOGUE》在中国的五年间,在推动中国时装产业发展方面,仍然作出了贡献,体现了其专业的水平。
2008年开始,《服饰与美容VOGUE》不断推陈出新,增加了一系列新栏目。今后,《服饰与美容VOGUE》以扶植中国本土艺术和设计力量为方向,以培养新生力量、推动中国时尚产业发展为目标,仍然具有长远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价值。
《服饰与美容VOGUE》常常使用中国模特,并邀请世界各国知名摄影师为其拍摄具有中国风特色的时尚大片。在体现其“专业”方面,时尚并不一定是浅薄的、势利的,艺术也不总是“曲高和寡”。比如《服饰与美容VOGUE》于五周年之际,邀请众多中国和海外的华人设计师为杂志设计代表自己最高水准的独家作品,以“中国设计师嘉年华”为题,记录了华人设计师的工作状态和环境,增进读者对这一新兴崛起群体的了解,为中国设计喝彩。而其五周年特刊也以对话15位影响世界的华人成功女性的形式,广泛介绍文化界、艺术界,乃至商界的成功女性。这样的切入角度,对时尚的关注就并非流于表面,比如仅仅介绍其家世背景、喜欢使用的奢侈品牌等等。在坚持专业和贴近中国读者方面,《服饰与美容VOGUE》仍需探索出自己的一条路径。
(李 葚 撰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