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乔治·戴森(Edward George Dyson, 1865—1931)生于墨尔本,曾在塔斯马尼亚州做矿工,后为墨尔本一家工厂的工人,最后转任新闻记者。他既是小说家又是诗人。
戴森著有小说《上下》(Below and on Top,1898)、《工厂雇工》(Fact'ry 'Ands,1906)及《本诺和几个无赖》(Benno and Some of the Push,1911)。他以描绘下层人民,尤其是流氓无赖著称。他说他“从一大群相识中选择了这些人,他们在果酱厂、酱菜厂、糖果饼干厂、烟草厂、纸盒厂、衬衫厂、制绳厂和造纸厂过着正直而卑贱的生活……”因此可以说戴森是澳大利亚文学史上无赖形象的创始人。在表现手法上,他采用夸张的手法安排大量闹剧场面,将人物漫画化,使之产生轻松的喜剧效果。他的艺术风格与斯蒂尔·拉德的颇为接近,因此有人把《工厂雇工》看作《在我们的选地上》的城市对应篇。戴森的作品也存在着与拉德小说相类似的缺点,即书中的人物被夸张到了荒谬的程度,他的幽默有时失之于油滑,闹剧则常常似嫌过分而近乎庸俗。
戴森还是一位著名的民谣体诗人,其声名仅次于劳森和佩特森,他与他们两位的名字合在一起,被执文坛牛耳的《公报》杂志称为“佩特戴劳和森”(Paterdylaw and Son)。他的作品虽然缺乏另两位的诗歌的热情,但他十分同情自己诗中所刻画的下等人,有时这种同情过了头,变成了感伤。与他小说的喜剧气氛相反,他的很多诗带有悲剧色彩。他的主要诗作为:《矿工之歌和其他》(Rhymes from the Mines and Other Lines,1896)。
路易斯·贝克(Louis Becke, 1855—1913),原名乔治·刘易斯·贝克(George Lewis Becke),父亲为法庭推事。他幼时多次随父出海捕鱼,因此自小就熟悉海洋,热爱海上生活。贝克14岁时被送往旧金山一家商行学习经商。他在漫长的旅程中所见到的太平洋上的岛屿与奇异的景物,为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后来他曾在贩卖黑奴的船上任职,一度还负责招募夏威夷土人,经常往来于太平洋上。贝克38岁时定居悉尼,因生活拮据,开始为《公报》杂志撰稿,42岁时移居伦敦,后去巴黎,在两地共居住了十年之后赴新西兰,最后回到悉尼并在那里去世。
贝克一生创作了30多部作品,兼写长篇和短篇,但以短篇小说的成就为最高,并因此而为世人所铭记。贝克擅长写冒险小说,在作品中刻画逃跑的海员、贩奴者、恶霸,描绘战斗、谋杀和复仇等剑拔弩张的场面,讲述热情、冷酷,甚至凶残的故事等。他的题材与英国作家斯蒂文森的颇为接近(当然贝克缺乏斯蒂文森的才气)。贝克的小说重情节,而忽视人物刻画,他的某些作品人物雷同,因此很多小说让人读后只记得情节,对人物并无印象。贝克的长篇小说不如其短篇作品。由于作者缺乏营造宏大构架的能力,他的长篇小说结构松散,仅仅串连了一个个冒险的故事而已。
贝克的主要作品有:《礁石旁和棕榈下》(By Reef and Palm,1894)、《退潮》(The Ebbing of the Tide,1895)、《叛变者》(The Mutineer,1898)等。
艾妮斯·冈恩夫人(Mrs. Aeneas Gunn, 1870—1961)早年在墨尔本受教育,后来从事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工作。她婚后随丈夫迁往北部地区的一个牧场,旅程中,边地风情使她大开眼界,也激起了她的创作热情。后来她以这段生活为素材撰写了小说《我们来自穷乡僻壤》(We of the Never-Never,1908)。丈夫故世以后,她返回墨尔本生活,后期主要从事救护伤员及安抚其家庭的工作。
冈恩夫人出版过两部小说。一部为《小黑公主》(The Little Black Princess,1905),描绘一个八岁土著孩子的生活,故事幽默风趣,适宜儿童阅读。另一部即《我们来自穷乡僻壤》,是她的代表作。小说再现了20世纪初澳洲北部边远地区的风土人情,塑造了夫妇两个拓荒者的形象。作者采用了朴实的现实主义手法,无论是细节描写还是对话,都力求真实。小说笔调轻松幽默略带感伤。由于小说题材新颖、故事生动,出版后很受读者欢迎,评论家对它评价较高,有人甚至把它列为半经典著作。
巴巴拉·贝恩顿(Barbara Baynton, 1862—1929)生于新南威尔士州,年青时喜爱狄更斯和俄国作家的作品,曾侨居英国多年,最后在墨尔本故去。(www.xing528.com)
贝恩顿的主要作品为短篇小说集《丛林研究》(Bush Studies,1902)和长篇小说《人类的代价》(Human Toll,1907)。作者集笔力于刻画内陆生活的艰辛和可怖,有意把不幸的男女主人公置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并使他们经受种种磨难,饱尝痛苦、失望和恐惧之苦,过着与地狱无异的生活。她的作品始终笼罩着阴郁的气氛,调子比较低沉。小说的语言简练,收尾干脆,经得起回味,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但也留有人工雕琢的痕迹。她的长篇小说布局较差,显得单调乏味,远不如她的短篇。
道尔·奥赖利(Dowell O'Reilly, 1865—1923)曾任教师、政府议员和联邦政府工作人员,著有长篇小说《眼泪与胜利》(Tears and Triumph,1913)及短篇小说集《五个角》(Five Corners,1920)。他的小说中流淌着一种真诚的情感,而其中又主要是对弱者的同情。在刻画女性人物时,这种同情心往往进一步发展成为感伤。但他的某些作品却显得欢快幽默,甚至带有喜剧色彩,如短篇小说《叭喇狗》(“Bulldogs”)和《卡拉汉太太》(“Mrs. Callaghan”)等。他在风格上与朴实、流畅、爱用方言土语、颇多戏剧性夸张的同时代作家不同,十分注意雕琢和修饰,并努力反映人物微妙的心理和感情。他的风格后来对他的女儿——历史小说家埃莉诺·达克(Eleanor Dark, 1901—1985)产生过一定影响。
威廉·戈斯·海(William Gosse Hay, 1875—1945)生于南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父亲为南澳大利亚议员,母亲喜爱文学,曾出版过一部散文作品。海毕业于剑桥大学文科,后进而攻读法律,与此同时开始撰写小说。后来他放弃学习,返回澳大利亚,定居于阿德莱德,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海出版过六部小说和一部散文集。他的代表作为《臭名昭著的威廉·希恩思爵士的逃遁》(The Escape of the Notorious Sir William Heans,1919)。小说描写英国贵族希恩思男爵,因诱骗一个已婚的年青女人而被流放到澳大利亚梵第门岛,由于其所犯之罪较轻以及出身贵族,他在流放期间享受着某些特权。尽管这些特权十分有限,仍招致了其他囚犯的嫉恨,他甚至还因此受到了军警的歧视,为此他多次设法逃跑。第一次失败后被分配给一个已持有土地的原流放犯做帮手。第二次也未能成功,被迁送到亚瑟港犯人关押地。但第三次由于朋友们的帮助,他终于如愿以偿。
这部小说的背景与情节同克拉克的《无期徒刑》颇为相似,但无论就作者的意图而言,还是以风格而论,两部小说都很少有共同之处。《无期徒刑》把矛头指向残酷的流放制度,抨击了资产阶级法律的虚伪性;而《臭名昭著的威廉·希恩思爵士的逃遁》的作者却无意去评价政府的法制,只是集中表现了个人如何反抗社会的不平、他人的歧视和侮辱。克拉克擅长于渲染气氛,描绘紧张场面,刻画冒险经历,而海却着眼于人物在思想上和精神上的激烈冲突和斗争。克拉克的小说情节紧张,丝丝入扣,而海的作品却节奏缓慢,即便在描写危急的场合时也是一一道来,不慌不忙。此外,海在风格上颇受英国作家梅瑞狄斯的影响,爱用古僻的词汇,竭力追求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涵义,但有时候却未免失之做作,句子结构也不够严密。尽管如此,海仍被人们认为是澳大利亚优秀的历史小说家之一。
埃塞尔·特纳(Ethel Turner, 1872—1958)生于英国的唐克斯特,儿时随家移居澳大利亚悉尼,并在那里度过余生。她一生共出版过30部小说,其中最著名者为:《七个小澳大利亚人》(Seven Little Australians,1894)、《混乱的家庭》(The Family of Misrule,1895)和《小无赖》(The Little Larrikin,1896)。这三部均系儿童小说,拥有广泛的读者,尤其是《七个小澳大利亚人》,印数早逾百万。特纳的小说生动、有趣、幽默,她笔下的儿童形象血肉饱满,鲜灵逼真。在表现手法上特纳颇接近《小妇人》的作者——美国作家路易莎·奥尔科特,不编造紧张的情节,而是依靠充分反映儿童心灵和表现儿童情趣的细节来感染读者。特纳是澳大利亚最早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
伦道夫·贝德福德(Randolph Bedford, 1868—1941)出生于悉尼,阅历丰富,早年曾在几个国家任新闻记者,并在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的多个矿山工作过。他一生从事过从捕捉兔子到经营剧院等多种职业,后期曾任昆士兰州议员多年。贝德福德写过短篇小说、旅游笔记、自传、剧本和长篇小说。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真诚的眼睛和旋风》(True Eyes and the Whirlwind,1903)、《力量的陷阱》(The Snare of Strength,1905)、《比利·帕根》(Billy Pagan,1911)等。
贝德福德视创作为个人生活的需要,而不是一种有目的的艺术追求。他的作品自然、朴实、清新而不拘一格,语言形象、丰富,书中不乏生动的场面,但另一方面显得浮浅,开掘不深,而且缺乏严密的构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