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6月,当诗人林赛·戈登自杀身亡的消息传来时,澳大利亚的另一位诗人亨利·肯德尔贫困得竟连奔赴丧礼所费的马车钱都无力偿付。“穷愁潦倒”似乎是肯德尔一生的概括。
亨利·肯德尔出生于新南威尔士州的一个农民家庭。13岁时父亲故世,留下了爱酗酒的母亲、三个妹妹和他自己。他不得不去替人放牧,来养家糊口。如他自己所说“跟随着羊群,没有文化,也没有朋友”。16岁时,他在叔叔的捕鲸船上当杂务工,在茫茫的太平洋上度过了两年艰辛的生活。回国后他在悉尼先后替一个糖果商和一个绸布商做差役,同时开始了他的诗歌创作。当时的悉尼大学校长约翰·伍利博士曾致函肯德尔,允许他免费上学。可是为生活所迫,他不得不谢绝校长的好意,去替律师杰·尔·迈克尔当职员。善良的迈克尔允许他随意翻阅自己的私人图书馆。肯德尔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古今文学作品。大量阅读不仅开阔了他的眼界,而且使他对记忆中的牧场生活产生了从未有过的激情,渴望把它们形诸笔墨。1862年他的第一部诗集在悉尼出版,显然他已把反映澳洲风貌视为己任。与此同时,他开始与老一辈诗人哈珀通信,以无限的“爱慕与虔敬”,“拜倒在”这位“民族诗人”脚下,并在风格上开始受到哈珀的影响。1869年他搬往墨尔本,误以为可以单靠写诗为生。同年他的第二部诗集出版,但销路不佳,一时生活无着。在穷困与失意之中,他开始酗酒。1871年他被迫返回悉尼,频繁地借酒浇愁。他的妻子因不堪忍受,与他离异。肯德尔流落街头,精神分裂,后来在疯人院里才渐渐康复。1876年他与妻子恢复了关系,共同生活在悉尼远郊的农村。1880年他出版了第三部也是最后一部诗集。两年后,他在履行“森林巡检员”之职的途中病倒,并去世。
肯德尔是殖民主义时期诗人中最多产的一位诗人,前后出版了三部诗集:《诗和歌》(Poems and Songs,1862)、《来自澳洲森林的叶子》(Leaves from Australian Forests,1869)和《山间的歌》(Songs from the Mountains,1880)。他以写抒情诗而闻名,但也创作了为数不少的叙事诗以及少量的政治讽刺诗。所取题材颇为广泛,除了大量反映澳洲景物的诗篇之外,尚有以土著民族生活、宗教、神话和政治事件等为题材的诗。他的诗淳厚流畅,但有时失之浮泛。就风格而论,他的诗歌属于浪漫主义流派。
肯德尔的第一部诗集《诗和歌》是23岁时发表的。他雄心勃勃,决心要成为“土生土长的澳洲诗人”,毫不犹豫地把澳洲景物写入诗中:
再见了,巴旺和槐树丛,
再见了,库尔戈厄的山峦,
去寻找缪尔格树和盐水侵蚀的树丛吧,
虽然森林的面貌在不断改观。
在这个诗集中,过去诗人的那种崇尚英国风景和对反映澳洲景物的羞羞答答之情没有了,“流放文学”的痕迹消失了。诗人理直气壮地刻画了澳大利亚的地理环境,歌颂新大陆的自然美,尤其是南部海岸的风貌,举凡潺潺的溪流、洁白的瀑布、林中的花朵、无处不有的山蕨和青苔、有着动听歌喉的琴鸟,都以鲜明的澳洲色彩进入了他的诗中。
这部诗集中的另一部分诗则反映了诗人渴望过美好生活的理想,但因为这种理想在现实中势难实现,肯德尔不得不将它寄托于另一个非现实的世界:
渴望幸福的来世,渴望鼓舞人心的变化,
渴望神秘的伊甸,它建造在山脊的背面。
诗集中的另一些诗则反映了土著民族的生活。肯德尔甚至还大胆地吸取了他们的词汇,以显示土著民族的特点。这方面的诗有《科劳拉》(“Koroora”)、《尤拉拉》(“Urara”)和《尤尔马拉》(“Ulmarra”)等几首。
第二部诗集《来自澳洲森林的叶子》表明肯德尔在诗歌艺术上已走向成熟,这不但由于他诗作质量有很大提高,而且还表现在他有意识地继承英国诗歌传统,用多种样式进行创作。在这个集子中,除了他早已擅长的描绘自然风景的抒情诗外,还有纪念诗、爱情诗和以圣经和古代神话为题材的叙事诗,诗作样式的多样化证实了诗人多方面的才能。
肯德尔的抒情诗大多表现诗人的怀旧、迷惘、等待和向往之情。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铃鸟》(“Bell Birds”)、《澳大利亚的九月》(“September in Australia”)、《墙上的青苔》(“Moss on a Wall”)、《奥拉朗》(“Araluen”)和《奥拉孔》(“Arakoon”)等几首,而《铃鸟》一首流传最广,在澳大利亚几乎人所皆知:
(www.xing528.com)
凉爽的河道边响起了回声,
幽暗的峡谷中我听见了流水潺潺。
小溪深藏在山间,
妩媚的苔藓和蓑衣草触摸着河岸的巉岩。
透过雪松和梧桐枝桠的缝隙,
射进了给花朵带来爱抚的光线。
铃鸟的啁啾在山中回荡,
比沉睡还温柔,比歌声还香甜。
……
这首诗因和谐的韵律、鲜明的地方特色、诗一般的画面和深邃的意境,100多年来一直为人传诵和赞赏不已,成了澳大利亚为数不多的经典诗作之一。
这个诗集还包括了他的叙事诗,其中最出色者为《德利冈纳斯之行》(“The Voyage of Telegonus”)、《吉尔伯亚的索尔王》(“King Saul at Gilboa”)、《丛林中的死亡》(“A Death in the Bush”)和《阿拉瓦塔的幽谷》(“The Glen of Arrawatta”)四首。其中写古代战争的诗渲染了剑拔弩张的气氛,蕴含着气势磅礴的力量。肯德尔的叙事诗,诗句干净利落,结构完整,颇见作者驾驭这一诗体的功力,从中也可看出英国诸家诗杰对肯德尔的影响。评论家认为《丛林中的死亡》和《阿拉瓦塔的幽谷》中可瞥见华兹华斯的风格;《德利冈纳斯之行》一诗受了马修·阿诺德的影响;而丁尼生的影子则见于《吉尔伯亚的索尔王》一诗。肯德尔所写的反映澳大利亚社会的叙事诗,明显地受着哈珀诗歌,特别是《四坟河》一诗的影响。肯德尔反映澳大利亚社会的叙事诗在技巧上不如反映古代题材的叙事诗,但是在反映澳大利亚殖民主义时期的历史和人们的情感方面,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肯德尔的第三部诗集《山间的歌》是在他健康恢复期间,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写成的。这时,作者已开始意识到,把自己理想中的乐园建造在已经流逝的梦境中,或者痛苦地回避矛盾都解决不了问题。他开始冷峻地面对人生,努力塑造新的形象来寄托自己的理想。这个形象,就是在《山间的歌》中反复咏唱的巍峨大山。“山”在他的笔下有着浓厚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男性的力量,象征着自信力,寄托着作者的希望和对美好未来的设想。
为你,呵,巍峨的峰峦之父,
你在我头顶,沐浴在高尚的光照之中。
为你,如威武的兄弟般令人敬畏的小山们,
你们的双脚立足于光辉灿烂的火焰之中。
你们的头伸进了神灵们生活的地方,
力大无比的腰被整个世界紧紧围拢!
为你呵,我愿奉献我所有的赞颂。
肯德尔还把“大山”视为自己的导师,说它胜过“凡人、书本和任何学校”。这种崇尚自然的精神,使他的诗风与华兹华斯更加接近,凸显出他的浪漫主义色彩。
这个集子中最重要的两首诗是《致一座山》(“To a Mountain”)和《悉尼国际博览会》(“The Sydney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后者描绘了澳大利亚的自然美,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这一题材为后来的诗人诸如菲茨杰拉德(Robert Fitzgerald, 1902—1987)和麦考利(James McAuley, 1917—1976)等人提供了重要启示,激发了他们用诗歌来颂扬澳洲历史的热情。
肯德尔尽管写多种体裁的诗,但他主要是一个抒情诗人,他的诗始终带着忧郁感伤的情调,这是他坎坷多蹇的遭际所打上的烙印。虽然在他所处的时代,带着欧洲民主主义思想的移民大量渗入,民族主义运动渐趋高涨,澳大利亚已经结束了充当“流放犯投放场所”的屈辱历史,开始以一个雄心勃勃的新国家的姿态出现于世界,可是,肯德尔的目光却被个人辛酸的泪水所蒙蔽,沉溺于痛苦迷惘的遐想之中,在诗中一味哀叹、感伤、自怜。于是忧郁和哀伤几乎成了他抒情诗的主旋律。也正因为如此,尽管他的不少诗篇写得比哈珀的诗更凄厉动人,却暴露出了局促、狭窄和肤浅的弱点。在强烈的哀伤情绪支配下,肯德尔在描写客观世界时不断地滑向主观,用个人的激烈感情来代替客观描绘。因此他诗中的画面也往往是模糊不确切的,即使在像《铃鸟》这样最出色的诗中,也是如此(如“触摸着河岸的巉岩”,“带来爱抚的光线”等都属含糊之笔)。在他的诗中,景物描写往往成为他抒发个人激情的背景,而这个背景的模糊,大大地削弱了以具体形象打动人的抒情诗的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肯德尔在语言运用方面比较大胆。他敢于运用方言俚语,使自己的诗歌带有澳洲大陆的泥土气息,这就为尔后19世纪90年代通俗诗的广泛流行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