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老年心理保健-中老年心理保健

中老年心理保健-中老年心理保健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四)调适心情,健心健身的主要方法在分析研究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种种内在联系之后,我们每个人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应该有意识地调控自己的心理状态,排除各种不良精神因素对身体的影响,通过健心达到健身的目的。调适情绪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牵涉方方面面,下面仅从健康养身角度,介绍几种主要方法。尽管诸葛亮对他多次进行羞辱,司马懿依然谈笑自如,不气不恼,不仅使孔明激将之计落空,也使自己的身体不受损害。

中老年心理保健-中老年心理保健

(十四)调适心情,健心健身的主要方法

在分析研究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种种内在联系之后,我们每个人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应该有意识地调控自己的心理状态,排除各种不良精神因素对身体的影响,通过健心达到健身的目的。

调适情绪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牵涉方方面面,下面仅从健康养身角度,介绍几种主要方法。

1.乐于助人,广施爱心

今天,研究人体健康与长寿的专家们认为,人欲健康长寿,除了经常运动,注意饮食均衡、起居规律外,还要乐于助人,善施爱心。研究者发现,乐于奉献,助人为乐,与人为善者经常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人体有特殊的保健功效。这就证明我国古代关于“养生必先养神,大德必得其寿”的道德养生理论是极其正确的。的确,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严于律己,谦让仁慈,内心排除了私心杂念,自然心理平衡,心境愉悦,使身体内分泌平衡和免疫水平提高,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

乐于助人、爱心常在者,能使身体健康、益寿延年,这点已被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美国密歇根大学调查研究中心的科学家通过十多年观察社会人际关系死亡率的影响发现,在公益事业中做好事可以使人减轻身心压力,从而对健康有益。研究人员通过对数千人的长期观察发现,经常参加社会公益事业的人要比那些不愿参加社会服务、缺少朋友和交往的人长寿。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帮助他人和社会做好事,可以使你得到社会给予的积极评价、得到他人的感激和喜爱,由此产生的温暖和喜悦有助于免除精神紧张。多做好事对人的免疫系统十分有益,因为心情、大脑和免疫系统是紧密相连的,人心理活动直接影响内脏的生理与病理活动。乐于为他人服务,常做好事的人,人际关系良好,其机体内血压激素及其他生理生化物质都处于平稳状态。

一些医学专家还指出,人通常在遇到情绪压抑时,机体会分泌出一些导致压力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会使人体胆固醇的含量增加,进而引起心脏病高血压或抑制免疫功能。助人者则可使情绪的压力得以舒展而感到平静和轻松。人在做了好事之后所感受到的自尊、自信、平静、轻松的情绪反应,恰与人体受到压力时心跳、气急、器官功能失调、对疼痛格外敏感等反应完全相反。因此,那些热心公益事业、乐善好施的人往往身体较为健康。唐代名医孙思邈,不受名利诱惑而献身于医道,为大众解除疾苦病痛,不顾个人安危得失,有求必应,“一心赴救”,直到百岁高寿仍思维敏捷,虽老不衰,到102岁才与世长辞,即所谓“度百岁而乃去”。当代著名老中医四川118岁的罗明山,一生为民疗疾,还常免费就诊,解囊助贫,获得“妙手回春”、“医德高尚”的美誉,这也是他长寿的重要原因。从我国长寿老人调查中,也发现他们绝大多数都有一颗慈善的心,一生助人为乐,知足常乐。现代生活节奏日趋紧张,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正在侵蚀着人们的健康。因此,精神学家告诫人们:花点时间去帮助他人,播种一颗爱心,可能是促进自身健康的第一步。为了你的健康,你不妨去试一试。

2.豁达宽容,不气不怒

中国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内经》指出:“百病生于气耳!”三国时的周瑜,文韬武略堪称一流,却被诸葛亮“三气”而亡,是因气亡身的典型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暴怒后的心悸血涌、吐血而死者不胜枚举。现代医学认为,人的许多疾病与精神因素有关,过度的、持久的情绪波动,或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刺激,会引起体内多种生理功能紊乱,导致内分泌失调,神经调节紊乱,血管强烈收缩,心脏剧烈跳动,引发多种疾痛。如果原来身体存在某些疾患的话,很可能会突然死亡。其中最多见的是心脑血管病患者,在盛怒之下,突然发生脑血管意外或心脏猝死是不少见的。国民党元老胡汉民平素酷爱下棋,而且好胜心极强。在一次输棋之后,大怒之下脑血管破裂,不治身亡。

长寿的德国哲学家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的确,生气多为生他人之气,因自己做错事而生气者较少。因此,要做到不生气,避免因气致病,关键是要学会宽容,懂得容忍。综观世上长寿之人,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心胸宽阔,豁达大度,注意调节情绪,化有气为无气。清朝大学士阎敬铭为了告诫自己不要随便生气,特写了一首《不气歌》:“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倘若生气中他计,气下病来无人替。请来医生将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气之为害太可惧,诚恐因气把命废。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此诗用词平白如话,但寓意极其深刻,值得好生气者仔细体会。

在生活中,我们人人都会遇到惹人气恼的事,对此,有时候需要有点“阿Q精神”,在非原则问题上作点让步,看似吃了“眼前亏”,但真正得实惠的还是自己,可以养身避祸。司马懿这位历史人物,人们对他似乎评价不高,但他的气量还是值得称道的。尽管诸葛亮对他多次进行羞辱,司马懿依然谈笑自如,不气不恼,不仅使孔明激将之计落空,也使自己的身体不受损害。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我们应当学会制怒。

3.乐观开朗,戒忧戒愁

战国时期极负盛名的文学家韩非曾说过“忧则疾生”,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忧伤等不良情绪与人体健康之间的紧密联系。医学研究证实,精神忧郁会降低机体免疫力,使人诱发多种疾病。国外一些学者收集了近50年的资料,发现忧郁、焦虑、失望难以解脱的悲伤是癌症发生的前奏,情绪变化时间大多发生在癌症前的1至2年。忧愁等不良情绪使人发病,并不像病菌、病毒那样直接,而是通过大脑皮层、神经和内分泌等功能的减退而悄然致病。长期忧郁、失望、沉闷的心理状态,会使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失调,引起血液中皮质酮的浓度迅速增加,导致免疫器官中免疫成分的障碍,削弱免疫机能,不能及时排除体内突变细胞,于是患癌症的几率大大提高。相反,乐观开朗、愉快、喜悦的情绪,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功能和整个神经系统的张力,促进皮质激素与脑啡肽类物质的分泌,使机体抗病能力大大增强,并能极大地活跃体内的免疫系统,从而有利于抗病和防癌。

忧虑愁闷的情绪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关键是要善于自我戒忧戒愁。

日本年轻心身医学专家税所弘在东京进行了大量忧郁症的治疗,他提出了克服忧郁心态的五种主观要求,得到各界高度赏识。这五种要求分别是:

①保持正常的生命节奏。生命的节奏是属于个人独自的东西,实际上每个人都生活于自己的各种节奏之中,而各种节奏包括生活环境造成的社会节奏,也包括先天遗传和自然的生物节奏。自身的生物节奏包括睡眠、饮食、呼吸、排泄等过程,这些节奏的混乱会使身体感受不适,进而导致精神方面的异常现象。而社会节奏对人来说,就是所谓的秩序,秩序的崩溃造成人体产生紧张,增加精神负担。记住,使自身社会节奏和生物节奏恢复正常,是抵抗忧郁的第一要点。

②确立明确的生活目标。儿童的心态显得自在清闲,主要原因是其短暂的生活经历使儿童对未来充满理想、抱负。所以,每个人都应该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忧郁患者常常以找不到人生目标或无法实现自己生活目标为借口,而放弃生活的兴趣。其实,任何人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在潜意中明确自身目标,这样就可使自己生活得富有朝气、活力。

③发现自己个性上的优点。研究表明,有许多人对自己的个性感到不满意,但相信个性是难以改变的,讨厌自己的个性,可又改变不了。这样几经挫折,有些人由此形成忧郁状态。实际上,只要我们能够改变自己的观念,就可发现自己个性上的优点。因此,与其寻找缺点而自寻烦恼,还不如去挖掘自己的优点而积极进取。(www.xing528.com)

④活动身体,改变固执。忧郁患者大多显现固执的心态,并对所有的意念都有情绪上的减弱。所以,每天坚持按部就班的身体活动,是抵御忧郁心态的重要方法。这样,在活动过程中就可改变心理、忘却身体的不适。但并不是为了忘却身体的不适才活动的,而是在充实的活动中忘却了身体的不适,以便发现内心的自我。

⑤宽容他人的缺点。忧郁症的特征之一就是把怒气压在内心,而这股怒气是由于对他人的期望过高而产生的。如果他人的行动没能符合自己的期望,具有忧郁心态的人就会产生被别人背叛的感受,非常自责。记住,自己有缺点,别人也有缺点,每个人都有缺点。只要正视他人的缺点,就不会使自己孤立起来。

只要亲身实践克服忧郁心态的五大要求,人生就会多姿多彩。

4.幽默风趣,笑对人生

幽默既能调节人们的情绪,又能缓解紧张的气氛,对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具有十分特殊的作用。据传,13世纪有位外科医生给刚开过刀的病人讲幽默故事,帮助病人减轻痛苦,效果非常明显。美国有位叫卡曾斯的作家兼编辑,患了一种可导致全身瘫痪的脊柱病,医生断言他不久将离开人世。但是卡曾斯是个乐天派,根本没有把“死”放在心上。他找来一批滑稽影片和幽默小说,整天让自己沉醉在滑稽大师的生动表演和幽默故事的情境中,常常捧腹大笑。不久奇迹发生了,他发现笑使他的腹部产生有规律的收缩,就像麻醉剂一样使疼痛减缓和消失了,而且每次大笑之后他都能毫无痛苦地睡上2小时。就这样,几年的“幽默疗法”,奇迹般地治好了他的疾病。当今世界各国医学家和心理学家对幽默疗法刮目相看。英国成立了“幽默空间”,法国有“幽默协会”,德国有“笑的联盟”,有的国家还在医院里设立“开心护士”、“笑的广场”,名目之多,可见一斑。

为什么幽默会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心理学和神经免疫学研究表明,幽默和欢笑不仅能使机体得到相应的运动,更重要的是内分泌系统受到外界的良好刺激后,随之诱发分泌脑内啡呔或肾上腺等激素,使人产生兴奋感,驱除不良情绪,从而促进全身健康。因此,我们说生活离不开幽默,幽默是人类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它既能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平衡,情绪稳定,也能松弛别人的心理郁结,起到固守从容、化解焦虑的积极作用,是保证心理健康的一剂良药。

幽默是一种高雅的素质,不是故弄玄虚,矫揉造作,更不是低级趣味。它来源于对世间事物的洞察,是知识与修养的结合。善于幽默的人,大多是知识渊博、思维敏捷、见解深邃、富于修养的人。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知识渊博,对人们的思想变化有着透彻的洞察和了解,他是杰出的幽默大师。有一次,正当苏格拉底与友人兴致勃勃地高谈阔论的时候,他的妻子突然闯进来大吵大闹,并把一盆凉水泼在苏格拉底的头上。苏格拉底顿时成了“落汤鸡”。朋友们看到这个场面不禁惊呆了,以为将会发生一场恶斗。然而苏格拉底没有恶语相对,而是幽默风趣一笑:“我早已料到,雷声过后必定是倾盆大雨。”此语一出,妻子顿时转怒为喜;朋友听了也欣然大笑起来,更敬佩这位智者高超的文化素质、思想修养和坦荡的胸怀。

幽默感常是人们在困境时实现自我解脱的良好办法。有幽默的人不会为某件小事斤斤计较,与人与自己过不去。世界幽默大师萧伯纳一次在街上被一位骑自行车的人撞倒了。肇事者吓得六神无主,不知所措。此时萧翁的一句话使紧张的气氛立即变得轻松起来。他说:“先生,你比我更不幸。要是你再加点劲儿,那就可作为撞死萧伯纳的好汉而永远名垂史册了。”19世纪德国著名作家拉布说:“幽默是生活波涛中的救生圈。”幽默感对任何环境和条件下的人们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多一些幽默感,赋予生活以情趣和活力,把日子过得更丰富、更充实、更欢快、更美好。当你能以幽默给旁人带来快乐、欢笑时,你自己也一定会获得更加丰厚的回报。为了增加自己的幽默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思想修养,培养自己的幽默素质。

5.恬淡平和,宁静致远

我国古代尽管有不同的养生流派和方法,但对“静”的重要性认识则是一致的,都强调养神务先求静。传统医学认为,心不静则神躁动,神不安则心气乱,精神状态必然耗散,精气亦必亏损,邪气就会乘机而入而诸病萌生。现代医学实际上也持同样观点,认为人的精神状态放松安静时,可引起一系列有益的生理改变,包括脑电波稳定而有节律,能量消耗减少,心跳和呼吸频率减慢;肌肉松弛,氧消耗降低,微循环改善;脑血流量增加,血压下降;大脑会分泌出一种“快乐物质”内啡呔,使人产生愉悦感;作为“疲劳素”的血中乳酸盐明显下降,从而使人身心舒适。因此宁静、平和、不急不躁、无烦恼的心理状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静”,这是健康所必不可少的。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恬淡平和、宁静致远的心静状态呢?首先要戒物欲、贪欲、名利欲。不淡化这些欲望,永远难得心静。特别是时下身处经济大潮,要谨防物欲、贪欲、名利欲滋生、膨胀,否则一味追名逐利,贪得无厌,心血消耗过大,会使人逐渐身心交瘁,疲乏不支,为疾病打开方便之门。

其次,要节喜怒,和七情。人活在世上,不可能万事如意,不可能没有情绪波动,只要时时告诫自己,不为一时一事而过喜,也不为一时一事而动怒。对生活小事,不妨“糊涂”一些、达观一些,大可不必“明察秋毫”、斤斤计较。

再次,是追求真理。崇高的理想和对真理的追求,可以使人意念专注,从而防止各种因素对心理的干扰,达到心静。这条道路是几千年来中国众多名人贤士所遵循的,如儒家经典《大学》指出:“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止于至善”,就是对真理的追求,通过“定”、“静”、“安”、“虑”的步骤得到真理即“得”。一心追求真理就能获得“静”,即我们所说的心静。古今中外一切著名成功者都是由于追求真理而获“定”、“静”的,如苏格拉底、布鲁诺、玄奘、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以及当代的毛泽东、邓小平那种视死如归、处变不惊的境界都是由追求真理而获得的。事实表明,不管什么人,在什么阶段,要想求得真正的“心静”,离不开对真善美的追求,那种以个人私利为理想的人,是难得心静的。

6.不做歹事,以德养生

我国传统养生家认为,人的寿命与德行修炼密切相关。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仁者寿”的观点,并多次对弟子强调“大德必得其寿”。修性养德不惟孔孟所倡,道家的老子、墨家的墨子、由儒家向法家过渡的荀子,以及历代医学家都将其作为养生之首务。唐代名医孙思邈指出:“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又说:“道德日全,不祈寿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明代龚延贤说:“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明代名医孙志宏亦说:“德为福寿之本,若其刚恶不肯好德,柔弱而怠于修养,则祸及随之,而绝福寿根源矣。至卫生一节,尤为修德中事也。”

古人强调在养生中要注意养德的主张,确有见地。因为损害人体健康的众多不良情绪,有不少是由自己不良品德引起的自我损害。例如当今社会,有些人纵欲贪欢,喜新厌旧,以玩弄异性为荣,甚至不顾他人家庭幸福,插足导演各种家庭悲剧;有些人贪污受贿,偷盗抢劫,谋财害命。这些有悖于社会道德准则的人,其不道德行为必然在其心理活动中产生一种恶劣心态。终日心不得安宁,思不得休止,心境往往处于一种紧张、内疚、自责、忏悔、恐惧状态。这一系列的精神负担和异常情绪,不但摧毁了健全的精神面貌,而且还会激起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一系列反应,进而影响到人的正常生理代谢过程,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必然导致疾病缠身,未老先衰,当然难登“仁寿之域”。巴西医生马丁斯进行了一项长达10年的研究,他对583名被控犯有种种贪污受贿罪的官员进行了研究,并与583名廉洁官员相比较,得出了令人吃惊的结论:在不廉洁官员中,60%的人生病或死亡,而廉洁官员中仅占16%。有人对患有心肌梗塞和心绞痛的100名病人调查发现,其中91%的患者病前都有较严重的紧张情绪。

人们只要重视道德修养,严以律己,宽厚待人,光明磊落,行善积德,心胸坦荡,心理自然处于愉悦平衡状态,身体机能必然和谐。因此,我们应加强道德修养,做一个忠诚、仁慈、善良、正直的人,具有这样高尚情操的人。于国、于人、于己皆无愧疚,方能堂堂正正,安然处世,心理宁静,灾病不生,福寿永存,使自己真正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能力皆完美”的健康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