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老年心理保健:心理卫生运动与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中老年心理保健:心理卫生运动与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心理卫生运动和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心理卫生思想虽然源远流长,但作为大规模的运动和科学,其历史并不太长。从此,揭开了大规模开展心理卫生运动的序幕。这标志着心理卫生已成为一种有组织的社会运动。心理卫生运动终于在美国成为普及全国的运动。世界心理卫生组织的建立,大大促进了心理卫生运动全球化的进程。至二战结束,世界心理卫生运动有了长足发展。

中老年心理保健:心理卫生运动与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心理卫生运动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心理卫生思想虽然源远流长,但作为大规模的运动和科学,其历史并不太长。

1.世界心理卫生运动的发展概况

一般认为,心理卫生作为一项有意识的实践运动源于改善精神病人的待遇。1792年,法国著名的精神病医生皮奈尔(Philippe pinel,1745至1826)针对当时精神病人遭受锁链束缚等非人对待,提出废除精神病人的约束,解除束缚他们躯体的锁链,并为其提供清洁的房间、良好的食物和仁慈的护理,以促进他们康复。法国政府对皮奈尔的主张十分重视和支持,遂使精神病院的治疗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可以说,这是心理卫生的起点。但真正发起心理卫生运动的是美国的比尔斯(C·W·Beers)。

比尔斯生于1876年,18岁时就读于耶鲁大学,其兄患有癫痫病,他听说此病有遗传性,害怕自己也会得此病,终日处于恐惧、焦虑之中,最终引起精神失常而住进精神病院。在医院他亲身体验到了精神病患者内心苦闷以及所受到的冷漠、虐待,因而出院后决心为精神病人的康复事业而奋斗。1907年,他写了一本自传体著作:《A mind that Founel Itself》(译为《自觉之心》、《一颗自我发现的心》等)。在书中,他揭露了精神病院对病人的冷酷和虐待,讲述了自己的病情、治疗和康复的经过,向世人发出了改善精神病人待遇的强烈呼吁。该书问世之后,在美国引起极大轰动,并得到当时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们的积极支持。从此,揭开了大规模开展心理卫生运动的序幕。

1908年5月,比尔斯在其家乡发起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康涅狄克州心理卫生协会”。并明确协会的工作目标是:①保持心理健康;②防止心理疾病;③提高精神病患者的待遇;④普及宣传有关心理疾病的科学知识;⑤与心理卫生有关的机构合作。这标志着心理卫生已成为一种有组织的社会运动。1909年2月,美国又在纽约成立了“美国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之后,美国29个州相继成立了65个心理卫生委员会。1917年,美国心理卫生委员会创办了《心理卫生》季刊,积极开展心理卫生宣传,影响极大。心理卫生运动终于在美国成为普及全国的运动。

1930年5月,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磋商,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首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53个国家(包括中国)的3042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产生了一个永久性的“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会长是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威廉华,比尔斯任秘书长,中国学者刘瑞恒为名誉副会长。该委员会的宗旨是:“完全从事慈善的、科学的、文艺的、教育的活动。尤其是关于世界各国人民的心理健康的保持和增进,心理疾病、心理缺陷的研究、治疗和预防,以及全体人类的幸福的增进。”世界心理卫生组织的建立,大大促进了心理卫生运动全球化的进程。至二战结束,世界心理卫生运动有了长足发展。但从内容上看,这一时期的心理卫生工作仍处在从改善精神病待遇到预防精神病发生的阶段。

1948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主持下,成立了新的国际心理卫生组织——“世界心理健康联合会”(WFMH)。在世界心理卫生组织的促进下,几乎所有的国家先后都建立了心理卫生组织协会机构。为扩大心理卫生宣传,WHO(世界卫生组织)和WFMH商定,宣布1960年为“国际心理健康年”。WFMH于1961年对联合会纲领作了修订,明确WFMH的任务是:“在生物学、医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最为广泛的方面使居民的心理健康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新纲领关于“心理健康”的含义大大突破了精神病防治的范畴。1964年,在尼泊尔召开的WFMH年会上,以“工业化和心理健康”为主题,着重研讨了科技革命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在此期间,美国的心理卫生又有了新的发展。美国于1946年公布了《国民心理卫生法》;1949年建立了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1963年通过了《建立社会心理卫生中心法案》。(www.xing528.com)

从二战以后至20世纪60年代,世界心理卫生运动不仅在范围上真正成为全球性的运动,而且研究的内容越来越深刻,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广。从内容上看,已从过去注意生物因素的影响转向关注生物、社会因素相结合;从着眼于个体扩展到整个社会群体;从开展一般性心理保健扩大到强调整个社会环境建设;从由少数心理卫生专业人员从事狭义的心理卫生工作扩大到包括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广义心理卫生工作。

7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卫生工作有了更大的发展。目前,各国都高度重视心理卫生工作,拨出大量资金,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在研究、宣传、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果。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心理卫生的研究和宣传、防治工作,心理卫生的理论和实践都达到了空前水平。这一时期心理卫生工作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从过去单向注意防治个体心理不健康转向努力提高个体适应能力和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此间不少学者认为,过去的心理卫生工作过多地集中在防治心理不健康的一面,而对于如何增强人的适应能力缺乏应有的重视。心理卫生专家贾霍达(Jahoda)指出,应当从个体对自己的态度、个性成长发展的类型和程度、个体人格的完整性、个体的独立性或自主性、个体现实知觉的适应性、个体驾驭环境的能力等方面,大力提高人的适应能力。贾霍达的观点得到许多学者的赞同。此后又有学者提出,心理健康应转向更高的目标即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当今世界心理卫生运动正努力朝这个目标迈进。

2.中国心理卫生运动的发展

中国是最早参加世界心理卫生组织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心理卫生运动的推动下,1936年4月在南京成立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该协会确定其宗旨是:“以保护与促进国民精神健康及防止国民之心理失常与疾病为惟一之目的,以研究心理卫生学术及推进心理卫生事业为惟一之工作。”由于抗日战争爆发,协会工作被迫中断。但这以后,一些学者仍坚持研究心理卫生问题,相继撰写和出版了一些有影响的心理卫生文章和著作。三四十年代,国内一些著名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暨南大学等)还开设了心理卫生课程

新中国成立后,心理卫生作为有组织的活动,起始于80年代。1985年3月,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重新成立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同年9月在山东泰安召开了首届代表大会,我国著名的神经精神病学家陈学诗教授被选为理事长。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心理卫生运动的正常化。在协会的组织推动下,相继成立了协会下属的各专门委员会、分会以及地方协会。至1991年底,已先后成立了儿童心理卫生、青少年心理卫生、老年心理卫生、特殊群体心理卫生、心身医学、大学生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咨询、心理评估等专业委员会以及交通煤炭分会;先后有广西、河南、内蒙、云南、北京、辽宁、四川、江苏、山东、福建、浙江、贵州、河北、甘肃、天津、安徽等16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成立了省级心理卫生协会,有些地方还建立了地区协会;会员人数已发展到近万人。

在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各级协会和广大的心理卫生工作者开展了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心理卫生宣传普及、科学研究和防治工作,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心理卫生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其一,先后出版了一大批心理卫生专著和普及读物,创办了许多心理卫生刊物,心理卫生知识普及程度逐年提高。其二,心理卫生科学研究越来越深入,近年来对一些特殊群体的心理卫生问题加强了研究,如独生子女心理卫生,青少年心理卫生,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卫生,中年特别是中年知识分子的心理卫生,妇女的心理卫生,更年期和老年人的心理卫生等问题的研究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提出了科学的防治对策。其三,心理咨询工作在学校、医院和全社会的范围内得到蓬勃发展。总之,中国的心理卫生事业正在全面健康地向前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