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举步维艰的改革
从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金融市场之所以获得重大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有政府的保驾护航。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日本金融自由和国际化步伐的加快,政府对金融机构的业务管制逐渐放松。但是,随着80年代后期那种高度发展的泡沫经济的全盘崩溃,政府对金融业的监管逐渐失去了往日的效力。从此,不良贷款大量发生,大量经营不善的金融机构被迫破产,日本金融行业走入了一条死胡同,以往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所潜在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日本金融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从1997年开始,截止2004年,日本政府对金融市场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对一些金融机构进行了大规模的重组,同时也对金融系统进行了结构性调整。这次重组使得日本金融界掀起了一次次合并的浪潮,原有的13家大型民间商业银行,在这次重组的浪潮中被淘汰了8家,剩下了5家,形成五大银行集团。他们分别是:瑞穗、三菱东京、三井住友、UFJ和里索纳银行。但是,随着日本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这五家银行也难以为继,2003年,里索纳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所出现的大量坏账被查出,在政府的干预下被准国有化,因此已经退出了民间大型商业银行的行列。2005年,UFJ也被查出在经营上有问题,被迫和三菱东京银行合并,所以,到现在为止,这五大银行实际上只剩下了瑞穗、三菱东京和三菱住友这三大民间性大型商业银行。经过一番重组和改造,日本银行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改革取得了重大的成功:到2003年底,已经有将近十年没有盈利的银行首次扭亏为盈;2002年,日本银行部门的不良资产比率为8%,到了2005年,这种不良资产比率降低至3%,平均每年下降了两个百分点;2002年,日本银行部门不良资产余额为43万亿日元,经过一番改革后,到了2005年,这种不良资产余额减少到15万亿日元。不良资产余额和不良资产比率的急剧下降极大地减轻了日本商业银行的负担,从此,商业银行背负的沉重包袱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桶里,这为商业银行增强其货币创造能力和盈利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据资料记载,2005年8月,日本银行贷款在近十年以来首次呈现出正增长的趋势,日本银行等金融集团的经营利润总和达到了1.7万亿日元,这种增长之趋势正式宣告了不良资产问题的彻底解决,从而为日本经济的复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除了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合并和重组之外,日本政府针对金融市场所实施的另一种手段是减息政策,但是这种减息政策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小泉上台之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弃了这种企图借助于减息政策来刺激金融市场的经济战略,将金融调节的主要目标转向增加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活期账户的备付金余额之上,这样可以很好地调节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实践表明,日本政府所采取的这种措施是很有效的,极大地扩大了金融市场的融资量,有效地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复苏和发展。通过这种金融体制改革,日本金融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那种政府集金融行政权和金融监管权于一身的金融体制,逐渐被一种以行政机构管理为主,行业团体自主管理为辅的金融体系所取代。(www.xing528.com)
2004年,日本政府公布了一项关于金融改革计划的文件,这项文件明确了以后金融体制发展的方向,明确日本政府将改变以往那种过度注重稳定的金融市场,将以后的金融市场改变成为一个既稳定,又充满活力的金融市场。这标志着日本金融改革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种改革的第一要务,便是减少政府对金融市场的过多干预,将以“官”为主导的金融市场改变成为以“民”为主导的金融市场。日本政府主管人员认为,最为理想的金融体系应当是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以合适的价格得到最为优质的服务。要达到这一理想的模式,除了需要转变政府职能之外,还需要改变政府这种管理金融市场的思维方式,最终实现“金融服务立国”。
1997—2004年的这场金融体制改革,深刻地改变了日本金融行业的命运,使原本趋向崩溃的日本金融体制重新恢复了活力。2004年至今的这场金融体制改革,其效果如何还有待时间的检验,毕竟改革是一项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并非三天两天或者三年两年就可以初见成效。连金融市场反应很快的美国,对金融体制的改革也耗费了20多年的时光才初见成效,对于金融体制还不十分完善的日本来说,这种金融体制改革要想初见成效,恐怕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