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女性学导论:社会性别理论精华

女性学导论:社会性别理论精华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概括来说,社会性别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社会性别理论将性别的社会文化差异从生物学基础上区分出来,批判了生理差异导致女性处于劣势的传统错误观点。社会性别理论发现了建构性别差异的过程和机制,指出社会性别是一个不断被建构的动态过程。

女性学导论:社会性别理论精华

二、社会性别理论的基本内容

社会性别理论自产生以来,就始终处在理论和实践的完善和创新中。虽然学界对其理论内容尚无系统的阐述,但其理论的主要观点日趋明确。概括来说,社会性别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社会性别理论明确区分了社会性别和生理性别

社会性别理论指出,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而言的一个范畴。生理性别是由人的生物特征所决定的,是指男女的生物属性,它是与生俱来的;而社会性别是由特定的社会文化所建构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是通过社会、文化和心理的影响所形成的男女两性性别角色和行为等方面的差别,它是后天习得的,是社会文化影响的结果。社会性别理论将性别的社会文化差异从生物学基础上区分出来,批判了生理差异导致女性处于劣势的传统错误观点。

2.社会性别理论揭示了社会文化因素是性别不平等产生的根源

社会性别理论强调两性的社会文化差异,认为生理差异并不足以直接导致两性地位的差别,它强调社会与文化赋予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不同意义,女性所扮演的性别角色并非由生理因素决定,而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女性的弱势地位不是由生理差异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建构出来的。社会和文化对有关男女的角色分工和行为方式等都有着不同期待和规范,赋予了男性和女性不同的气质特征。两性的社会角色及其所处的社会地位都是由社会文化所造就的。

3.社会性别理论揭示了性别差异产生和延续的社会机制

社会性别理论分析了性别不平等背后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因素,认为社会性别由社会文化所建构,并形成了一整套确定两性社会角色和地位的社会制度和结构。这种机制通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伦理、道德等种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对男女两性施加影响,使之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和接受他(她)们被期待的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逐渐被建构出男性和女性不同的气质特征,形成男女不同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社会性别理论发现了建构性别差异的过程和机制,指出社会性别是一个不断被建构的动态过程。(www.xing528.com)

4.社会性别理论认为社会性别的差异是动态的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不同的民族、种族、地区、文化和时代等背景下,性别角色和行为规范等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特点。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女性主义者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在《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一书中,通过对三个新几内亚部落式社会的考察,指出:“性别之间标准化了的人格差异也是由文化‘监制’的。每一代男性或女性都要在文化机制的作用下,适应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她用确凿的事实证明:“所谓男性和女性的特征并不依赖于生物学的性差异,相反,它是特定社会的文化条件的反映(103)”。男女两性的性别特征和行为方式,都是其所处的不同社会文化铸就的结果。

5.社会性别理论主张把女性问题置于两性关系的结构中去研究

社会性别理论反对孤立地考察和研究女性问题,更反对将男性作为女性的对立面。它主张在社会制度和结构中把握两性之间的关系,反思传统性别规范对于性别发展的束缚,这样有利于形成反对传统性别文化观念和体制的合力。在男女两性的关系上,社会性别理论主张尊重男女两性的共同发展,主张建立两性间彼此尊重、平等相处、协力互助的和谐伙伴关系。

6.社会性别理论认为社会性别的差异是可以改变的

生理差异无法改变与消除,但是社会文化却是可以改变的,男女两性的性别角色可以在社会文化的变化中加以改变。它强调女性的主体地位,主张通过人的主体性的行动,改变传统观念,实现性别平等和发展。它主张关注和尊重女性群体的主体意识和价值,把女性作为发展的主体,赋权于女性,女性的利益和需求应当得到重视和满足。作为主体,女性应当克服依赖、自卑等消极心理,积极适应环境和社会,独立应对各种挑战。社会性别理论注重把性别分析运用于发展,力图消除发展中的不平等和歧视,通过社会各方面的行动,克服影响女性发展的各种障碍,使女性能够在发展中受益,为实现性别平等和发展创造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