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要节奏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要节奏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中国共产党在即将取得全国政权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提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到了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实行主权在民的社会主义民主国家,是力图按照宪法办事的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要节奏

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中国共产党在即将取得全国政权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提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它组织产生了新中国的国家机构,使国家政权自共产党从国民党手中夺得之后,先由社会各界协商产生的机构代管,再过渡到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大会手中。而随着全国的基本统一,普选的条件逐渐成熟。从1953年7月到1954年5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基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工作。这次选举工作是完全按照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选举法》进行的。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伟大的民主运动,使中国人民经历了一次亘古未有的民主洗礼。这次全国范围的民主选举实践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到了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建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选举产生了新中国的第一届领导人,制定了新中国的第一批规范性文件。同时,也确立了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1954年《宪法》第2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宪法》还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性质、享有的职权和工作规则,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以及法院、检察院之间的关系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实行主权在民的社会主义民主国家,是力图按照宪法办事的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是一件划时代的事情,但是它的发展却并不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过程。从1954年9月到1957年5月,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顺利发展的时期。在这段时期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认真履行宪法赋予的职权,决定全国和地方的重大问题,制定了一批重要的法律、法令,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和人民代表大会工作开展得最好的时期之一。特别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制定了80多件法律、法令,决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黄河综合治理方案,听取和审议了国务院和有关部委的20多项工作报告,而且提出了在地方设立人大常委会的建议。但从1957年“反右”运动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受阻。同年6月召开的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就开成了一个反右派的会议。人大工作严重削弱,民主风气受到严重破坏,刚刚开头的讲法之风严重倒退,对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的探索被迫中断。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名存实亡了。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了恢复与发展。这其中的进步主要就体现在1982年《宪法》上,1982年《宪法》大大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了国家民主法制建设,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注释】

[1]参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1934年1月修改),载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十( 1934~193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www.xing528.com)

[2]《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0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