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行业协会能力建设:管理体制内涵解析

行业协会能力建设:管理体制内涵解析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9年10月,国务院颁布新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这是目前规范社会团体行为最主要的法律框架。该《条例》确定了“分级登记、双重管理”的社团管理体制。1989年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明确了对行业协会实行“分级登记,双重管理”的管理体制。行业协会管理体制实际上体现的就是国家对发展行业协会的态度,其背后反映的是国家对市场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态度。

行业协会能力建设:管理体制内涵解析

(一)社团管理体制

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包括基金会、学术性团体、行业性团体、专业性团体和联合性团体。由于社团是社会领域中最具“公共性”的组织形式,也是社会领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政府有必要建立一套制度工具来对社团加强监督管理,实现社团在严格控制下的有序发展,从而既发挥社团的积极功能,又确保社会政治的稳定。这套制度工具便是社会团体管理体制。所谓社团管理体制,是指依照法律规定,运用行政或法律手段对社会团体进行管理的各种组织机构和制度的总和,具体包括审批和注册社会团体成立的各种政府部门及委托机构评估团进行工作并监督非政府组织日常活动的各级政府部门以及有关的制度和法律规范[1]。1989年10月,国务院颁布新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这是目前规范社会团体行为最主要的法律框架。该《条例》确定了“分级登记、双重管理”的社团管理体制。

(二)行业协会管理体制

行业协会作为社会团体的一种,受到社团管理体制的约束,因此行业协会管理体制内嵌于社团管理体制的框架内。但是,行业协会是经济性社会团体和市场中介组织,其行业代表性及配合、协助政府职能部门实施行业自律管理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不能简单地将社团管理体制实施于行业协会,而必须确立只针对行业协会的特殊制度安排。(www.xing528.com)

行业协会管理体制是有关行业协会管理的各种制度安排的总和,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讲,行业协会管理体制是政府及其管理机构与行业协会之间通过法律建立起来的外部行政管理和合作制度,它也包括这种管理权力在相关政府机构之间的分配和协调制度,及其在行业协会之间以及会员企业与行业协会之间的关系中的体现[2]。本书所指的行业协会管理体制,侧重于从狭义的角度,是指基于行业协会组织外部,以行业协会为管理客体、以政会关系为目的,通过法律建立起来的外部行政管理和合作制度,以及对行业协会的管理权力在相关政府及管理机构之间的分配和协调制度,并不包括行业协会组织内部的各种管理制度与机制的建立。

具体来说,我国行业协会管理体制包括管理系统的结构形式和管理制度。1989年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明确了对行业协会实行“分级登记,双重管理”的管理体制。从结构形式的角度来看,行业协会的成立登记和监督管理由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负责;根据行业协会的业务范围和所在地行政级别,进行分级登记和分级管理。从管理制度的角度来看,以《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1998年)为核心,加上中央和地方出台的只针对行业协会的法规和规章,形成了对行业协会登记、监管和扶持培育的各种制度。

无论是从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来看,还是从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以及应对WTO的迫切需求来看,我国都有必要大力发展行业协会。行业协会管理体制实际上体现的就是国家对发展行业协会的态度,其背后反映的是国家对市场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态度。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改革被提上了日程,其主要标志就是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目标模式,意味着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将弱化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行业协会的自我调节功能。然而,政府对行业协会既鼓励又限制的态度是造成目前行业协会无法实现转型的根本原因[3]。同时,行业协会地位的不明确与定位的不清晰,进一步导致政会关系不顺,影响行业协会功能与作用的发挥。因此,在转型社会的背景下,未来的变迁趋势将会是改革现行的行业协会管理体制,鼓励地方创新,并逐步取消双重管理体制,灵活地落实分级管理以及有必要的竞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