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不仅仅是钱那么简单
一、货币不仅仅是钱
在太平洋某些岛屿和若干非洲民族中,以1种贝壳——“加马里”货币来交税,600个“加马里”可换一整匹棉花。再如,美拉尼西亚群岛的居民普遍养狗,所以就以狗牙作货币,1颗狗牙大约可买100个椰子,而娶1位新娘,必须给她几百颗狗牙作礼金!
在太平洋加罗林群岛中的雅浦岛,这里的居民使用石头货币。这里每一枚货币叫做“一分”,但这样的“一分”,绝不可以携带在身上。因为它是1个“庞然大物”的圆形石头,中心还有1个圆窟。按照当地人的规定,“分”的体积和直径越大,价值就越高。因此有的价值高的“分”的直径大到5米。这种货币是用石灰岩的矿物——文石刻成的,但雅浦岛上没有文石,当地人要远航到几百里外的帕拉乌岛把大石打下,装在木筏上运回。单是海上那惊险百出的航程,就要历时几个星期。
巨大的石头货币,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是不怕盗窃,不怕火烧水浸,经久耐磨,缺点是不易搬运,携带不得。所以用这种货币去购物时,必须要把货主带到石头货币旁边察看成色,然后讲价。
由于搬运艰难,人们卖掉货物换来的石头货币,只好打上印戳,让它留在原地,作为自己的一笔“不动产”。
为什么狗牙和石头也能成为货币?货币为什么能买到任何东西?要解开货币的有关疑问,就必须了解货币是怎么来的。
货币的前身就是普普通通的商品,它是在交换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是商品,但又不是普通商品,而是特殊商品。货币出现后,整个商品世界就分裂成为两极,一极是特殊商品——货币,另一极是所有的普通商品。普通商品是以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的形式出现,而货币则是以价值的体化物或尺度出现,普通商品只有通过与货币的比较,其价值才能得到体现,所有商品的价值只有通过与货币的比较之后,相互之间才可以比较。
货币就是钱,由各国的中央银行发行,政府以法律形式保证它在市场上流通。宏观经济学中所说的货币是比日常生活中的“钱”要更为广义的概念。
萨缪尔森在其名著《经济学》有关货币的章节中,引用了哈伯特的一句名言:“在一万人中只有一人懂得通货问题,而我们每天都碰到它。”由此看来,货币貌似简单,实际上极其复杂。
货币的本质问题是最复杂的问题,19世纪中叶英国有一位议员格莱顿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就是“在研究货币本质中受到欺骗的人,比谈恋爱受欺骗的人还要多”。真的是这个样子,直到今天不论是马克思也好,西方经济学的学者们也好,关于货币的本质仍然存在大量的争论。
二、货币的历史
货币的发展一共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1.物物交换
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物物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比如1头羊换1把石斧。但是有时候受到用于交换的物质种类的限制,不得不寻找1种能够为交换双方都接受的物品。这种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货币。牲畜、盐、稀有的贝壳、珍稀鸟类羽毛、宝石、沙金、石头等不容易大量获取的物品都曾经被作为货币使用过。
在人类早期历史上,“贝”因为其不易获得,充当了一般等价物的功能,“贝”因此成为最原始的货币之一。今天的汉字如“赚”“赔”“财”等,都有“贝”字旁,就是当初贝壳作为货币流通的印迹。
2.金属货币
经过长年的自然淘汰,在绝大多数社会里,作为货币使用的物品逐渐被金属所取代。使用金属货币的好处是它的制造需要人工,无法从自然界大量获取,同时还易储存。数量稀少的金、银和冶炼困难的铜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金属。某些国家和地区还使用过铁质货币。
早期的金属货币是块状的,使用时需要先用试金石测试其成色,同时还要称重量。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逐渐建立了更加复杂而先进的货币制度。古希腊、罗马和波斯的人们铸造重量、成色统一的硬币。这样,在使用硬币的时候,既不需要称重量,也不需要测试成色,无疑方便得多。这些硬币上面带有国王或皇帝的头像、复杂的纹章和印玺图案,以免伪造。
中国最早的金属货币是商朝的铜贝。商代在我国历史上也称青铜器时代,当时相当发达的青铜冶炼业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交易活动的增加。于是,在当时最广泛流通的贝币由于来源的不稳定而使交易发生不便,人们便寻找更适宜的货币材料,自然而然集中到青铜上,青铜币应运而生。但这种用青铜制作的金属货币在工艺上很粗糙,设计简单,形状不固定,没有使用单位,在市场上也未达到广泛使用的程度。由于其外形很像作为货币的贝币,因此人们大都将其称为铜贝。
铜贝产生以后,是与贝币同时流通的,铜贝发展到春秋中期,又出现了新的货币形式,即包金铜贝,它是在普通铜币的外表包一层铂金,既华贵又耐磨。铜贝不仅是我国最早的金属货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货币。
3.金银
西方国家的主币为金币和银币,辅币以铜、铜合金制造。随着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易量逐渐增大,到15世纪时,经济发达的佛兰德斯和意大利北部各邦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的恐慌。从16世纪开始,大量来自美洲的黄金和白银通过西班牙流入欧洲,挽救了欧洲的货币制度,并为其后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起步的条件。
4.纸币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属货币同样显示出使用上的不便。在大额交易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金属硬币,其重量和体积都令人感到烦恼。金属货币使用中还会出现磨损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自从人类使用黄金作为货币以来,已经有超过两万吨的黄金在铸币厂里,或者在人们的手中、钱袋中和衣物口袋中磨损掉。于是作为金属货币的象征符号的纸币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我国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
目前世界上共有200多种货币,流通于世界190多个独立国家和其他地区。作为各国货币主币的纸币,精美、多侧面地反映了该国历史文化的横断面,沟通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经济交往。世界上比较重要的纸币包括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和英镑等。
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存款货币和电子货币对于我们已经并不陌生,但新的货币形式还将不断出现。货币如同魔术师的神秘魔术,它神奇地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调动着人们的欲望,渗透到每一个角落,用一种看不见的强大力量牵引着人们的行为。我们要正确认识货币,更要正确使用货币。
三、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和意义
通过对货币概念的界定,按照货币形态流动性的高低,将其划分为不同的货币层次,随着流动性的降低,货币层次呈递增的趋势。就出现了M0、M1、M2、M3、M4…边界不同的货币层次。
M0 = 现金(纸币和硬币)
M2 = 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M3 = M2+其他金融机构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M4 = M3+其他短期流动资产
M0是边界最窄的货币界定,由流通中的纸币和硬币组成,通常称为现金。现金在流通过程中,无须办理手续,也无须时间的准备,就能完成商品的交易,因此,它具有很高的流动性。
M1是由现金和活期存款组成的。这里的活期存款实际上指的是支票账户,是存款人的活期存款和其他可开支票的存款。虽然支票账户不能直接作为购买手段,但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很容易转化为现金执行购买手段的职能。不过,支票账户毕竟不同于现金,其流动性要低于现金,因此,M1的流动性也就低于M0。
通常把M0和M1称为狭义货币,或称为交易货币,即主要是为交易目的而持有的货币。狭义货币是现实经济活动中购买能力或支付能力的代表。狭义货币作为现实经济活动中购买能力或支付能力的载体,体现着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作用,因此,流通中的狭义货币的数量,直接影响着社会的货币供给量,进而对整个宏观经济运行也具有很大的影响。
通常把M2、M3、M4等称为广义货币,是对货币外延的扩大。广义货币除了包括狭义货币之外,还包括一些金融资产和可以代替现金或支票的替代物。广义货币与狭义货币的差别是非本质的差别,它们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流动性的程度上,随着货币层次的提高,其流动性呈递减态势。在一定条件下,广义货币可以转化为狭义货币,通常被称为一种潜在的购买能力或支付能力,需要经过一定时期(变现过程)才会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
四、货币的职能
1.货币是交换媒介
在物物交易制度下,人们要花费很多时间去寻找交易伙伴。在现代经济中,通过货币这种交易媒介,人们在寻找交易伙伴方面所花费的成本被降到最小限度。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商品出卖者把商品转化为货币,然后再用货币去购买商品。在这里,货币发挥交换媒介的作用,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在货币出现以前,商品交换是直接的物物交换。货币出现以后,它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则起到媒介作用。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它由商品变为货币(W—G)和由货币变为商品(G—W)两个过程组成。由于货币在商品流通中作为交换的媒介,它打破了直接物物交换和地方的限制,扩大了商品交换的品种、数量和地域范围,从而促进了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的发展。
由于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使商品的买和卖打破了时间上的限制,一个商品所有者在出卖商品之后,不一定马上就买;也打破了买和卖空间上的限制,一个商品所有者在出卖商品以后,可以就地购买其他商品,也可以在别的地方购买任何其他商品。
2.货币是财富储藏
由于货币被社会普遍接受,人们可以随时用货币交换其他商品和劳务,所以,人们就可以用持有货币的方法来储藏财富。
货币作为储藏手段,是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在商品流通的初期,有些人就把多余的产品换成货币保存起来,储藏金银被看成是富裕的表现,这是一种朴素的货币储藏形式。随着商品生产的连续进行,商品生产者要不断地买进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但他生产和出卖自己的商品要花费时间,并且能否卖掉也没有把握。这样,他为了能够不断地买进,就必须把前次出卖商品所得的货币储藏起来,这是商品生产者的货币储藏。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展,货币的权力日益增大,一切东西都可以用货币来买卖,货币交换扩展到一切领域。谁占有更多的货币,谁的权力就更大,储藏货币的欲望也就变得更加强烈,这是一种社会权力的货币储藏。货币作为储藏手段,可以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起着蓄水池的作用。
3.货币是核算单位
任何商品和劳务的价值都可以用货币来衡量,因此人们才可以对各种不同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进行比较。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货币成为一般等价物,可以表现出任何商品的价值,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量。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并不需要有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例如,1辆自行车价值200元人民币,只要贴上标签就可以了。当人们在做这种价值估量的时候,只要他的头脑中有多少钱的观念就行了。用来衡量商品价值的货币虽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但是这种观念上的货币仍然要以实在的货币为基础。人们不能随意给商品定价,因为,货币的价值同其他商品之间存在着客观的比例,这一比例的现实基础就是生产者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
商品的价值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就是商品的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就是根据各种商品的价值大小,把它表现为各种各样的价格。例如,1头牛值2两黄金,在这里2两黄金就是1头牛的价格。
4.货币的支付功能
货币流通:央行究竟要发行多少钱
一、货币流通
货币流通是指货币表现为一个不断重复的、不断地作为购买手段在买者和卖者之间交换位置的运动。货币流通以商品流通为基础,并且服务于商品流通。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货币流通必须同商品流通相适应,这个规律称为货币流通规律。
二、货币流通量
银行提供的利率越高,大众也就越愿意牺牲更多的流通性,即把更多的货币存入银行;反之,当利率太低时,大众就会觉得它不足以补偿其牺牲流通性的便利,所以宁愿持有更多的货币。因而大众对货币的需求与利率的高低成反比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利率实际上是货币的价格。当然利率并不是用来“买”货币,而只是买通货的流通性而已。
货币流通同时也受收入水平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高收入的富人一般要花更多的钱,因为他们有更多的开销要支付。对于一个国家的整个国民经济来说也是这样,国民总收入的提高就意味着大众需要花费更多货币去支付增加的消费或投资。一般来说,经济运行过热时货币需求量大,而经济衰退阶段的货币需求量小。所以我们可以说,货币的需求与国民总收入水平成正比关系。
货币需求量与价格水平也密切相关。在其他条件给定的情况下,价格水平越高,大众越需要更多的货币去支付其正常开销。因而货币需求与价格水平成正比关系。
三、货币乘数
所谓货币乘数,是指在货币供给的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供给与最终形成的社会货币流通量之间存在着倍数扩张或收缩关系,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乘数效应。
货币乘数的大小决定了货币供给扩张能力的大小。而货币乘数的大小又由以下四个因素决定:
(1)法定准备金率。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均由中央银行直接决定。通常,法定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越大。
(2)超额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保有的超过法定准备金的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称为超额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的存在相应减少了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因此超额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就越大。
(3)现金比率。现金比率是指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现金比率与货币乘数负相关,现金比率越高,货币乘数就越小。
(4)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之间的比率。一般来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比率会上升,货币乘数就会变大;反之,货币乘数会变小。
货币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一、货币制度的含义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货币也有货币的规矩——货币制度。货币制度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完善的货币制度能够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保障货币正常发挥各项职能。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的。一国的货币制度至少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规定货币材料
规定货币材料就是规定币材的性质,确定不同的货币材料就形成不同的货币制度。比如,货币是用贝壳还是铜铁?是用金银还是纸张?但是哪种物品可以作为货币材料不是国家随心所欲指定的,而是对已经形成的客观现实在法律上加以肯定。目前,各国都实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对货币材料不再作明确规定。
2.规定货币单位
货币单位是货币本身的计量单位,规定货币单位包括两点:一是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二是规定货币单位的值。比如,过去铜钱的单位是“文”“贯”,金银的单位是“克”,人民币的单位是“元”。在金属货币制度条件下,货币单位的值是每个货币单位包含的货币金属重量和成色;在信用货币尚未脱离金属货币制度条件下,货币单位的值是每个货币单位的含金量;在黄金非货币化后,确定货币单位的值表现为确定或维持本币的汇率。
3.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
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主要指规定主币和辅币,主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和法定价格标准,辅币是主币的等分,是小面额货币,主要用于小额交易支付。金属货币制度下主币是用国家规定的货币材料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铸造的货币,辅币用贱金属并由国家垄断铸造;信用货币制度下,主币和辅币的发行权都集中于中央银行或政府指定机构。
4.规定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
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分为无限法偿和有限法偿。无限法偿指不论用于何种支付,不论支付数额有多大,对方均不得拒绝接受;有限法偿即在一次支付中有法定支付限额的限制,若超过限额,对方可以拒绝接受。金属货币制度下,一般而言主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辅币则是有限法偿。
5.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
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主要分为金属货币的自由铸造与限制铸造、信用货币的分散发行与集中垄断发行。自由铸造指公民有权用国家规定的货币材料,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在国家造币厂铸造货币,一般而言主币可以自由铸造;限制铸造指只能由国家铸造,辅币为限制铸造。信用货币分散发行指各商业银行可以自主发行,早期信用货币是分散发行,目前各国信用货币的发行权都集中于中央银行或指定机构。
6.规定货币发行准备制度
货币发行准备制度是为约束货币发行规模维护货币信用而制定的,要求货币发行者在发行货币时必须以某种金属或资产作为发行准备。在金属货币制度下,货币发行以法律规定的贵金属作为发行准备,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各国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内容比较复杂,一般包括现金准备和证券准备两大类。
二、货币制度的演变
1.金本位制度
由于黄金长期扮演着货币的角色,后来产生了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即金本位制度。在金本位制度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当不同国家使用金本位时,国家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铸币平价来决定。金本位制于19世纪中期开始盛行。正如格林斯潘指出的那样,金本位牢牢地遏制了通货膨胀的泛滥势头,但金本位制度本身的局限性,也决定了它必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被淘汰。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为了筹措军费大量发行纸币,同时从美国购买军用物资支付了大量的黄金。纸币发行量剧增,黄金储备量急剧下降,原先纸币和黄金的比价无法维持。英国不得不在战时停止英镑兑换黄金,暂时放弃金本位制。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中,英国的金本位制彻底崩溃。
随后,各国纷纷发行不兑现的纸币,禁止黄金自由输出,金本位制随之告终。随着美元的渐渐崛起,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开始到来。
2.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4年,来自44个盟约国国家的730多位代表齐聚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郡的华盛顿山度假宾馆,足足开了20天的会议,终于争吵出一个结果,那就是著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上第一个全球性的金融货币体制协议,就是在此时诞生的。《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并可按35美元1盎司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元可以兑换黄金和各国实行可调节的钉住汇率制,是构成这一货币体系的两大支柱。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协定》还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ol Monetary Fund,IMF),它是维持这一体系正常运转的中心机构,它有监督国际汇率、提供国际信贷、协调国际货币关系三大职能。同时,世界银行也随之产生,它的主要职责是提供长期贷款,帮助发展中国家提供实物资本。这些贷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世界银行在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上发行的债券。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暂时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固定汇率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支柱之一,但它不同于金本位下汇率的相对稳定。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美国通过赠与、信贷、购买外国商品和劳务等形式,向世界散发了大量美元,客观上起到扩大世界购买力的作用。同时,固定汇率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动荡,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主要国家的货币汇率,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美国被确立为储备货币国。这与美国经济实力的雄厚是分不开的,这也给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埋下了隐患。
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是美国经济。假若美国国际收支持续性逆差,美元对外价值长期不稳,美元则会丧失其中心地位。另外,美国要履行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义务,必须拥有充足的黄金储备。如果美国黄金储备流失过多,储备不足,就难以履行兑换义务,并且无力进行市场操作和平抑金价,美元比价下降,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随之动摇。布雷顿森林体系还规定了汇率浮动幅度需保持在1%以内,导致汇率缺乏弹性,限制了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随着历史的发展,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弊端逐渐暴露。
3.浮动汇率
1971年7月第七次美元危机爆发,尼克松政府于8月15日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这意味着美元与黄金脱钩,支撑国际货币制度的两大支柱有一根已倒塌。1973年3月,西欧又出现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马克的风潮。3月16日,欧共体在巴黎举行会议并达成协议,联邦德国、法国等国家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彼此之间实行固定汇率。
至此,“战后”支撑国际货币制度的另一支柱,即固定汇率制度也完全垮台。这宣告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最终解体。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美元一统天下的局面不复存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国际货币体系将向各国汇率自由浮动、国际储备多元化、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的趋势发展。单一的货币制度越来越难以满足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根本原因。
银行:金融家族的“老大哥”
一、银行的诞生
在我国,“银行”一词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相关。在我国历史上,白银一直是主要的货币材料之一。“银”往往代表的就是货币,而“行”则是对大商业机构的称谓。把办理与银钱有关的大金融机构称为银行,最早见于太平天国洪仁玕所著的《资政新篇》。
银行是通过存款、贷款、汇兑、储蓄等业务,承担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它是金融机构之一,而且是最主要的金融机构,它主要的业务范围有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以及办理票据贴现等。
西方银行起源于货币经营业。而货币经营业主要从事与货币有关的业务,包括金属货币的鉴定和兑换、货币的保管和汇兑业务。当货币经营者手中大量货币聚集时,就为发展贷款业务提供了前提。随着贷款业务的发展,保管业务也逐步改变成存款业务。当货币活动与信用活动结合时,货币经营业便开始向现代银行转变。1694年,英国英格兰银行的建立,标志着西方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
二、银行的基本职能
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它的存在方便了社会资金的筹措与融通,它是金融机构里面非常重要的一员。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中央银行的职能,本篇我们以商业银行为例,讲一下商业银行的主要职能。商业银行是指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企业法人(金融企业法人)。我国的商业银行主要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商业银行的职能是由它的性质所决定的,商业银行有如下四个基本职能。
1.信用中介职能
信用中介是商业银行最基本、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这一职能的实质,是通过银行的负债业务,把社会上的各种闲散货币集中到银行里来,再通过资产业务,把它投向各经济部门;商业银行是作为货币资本的贷出者与借入者的中介人或代表,以实现资本的融通,并从吸收资金的成本与发放贷款利息收入、投资收益的差额中,获取利益收入,形成银行利润。商业银行通过信用中介的职能实现资本盈余和短缺之间的融通,并不改变货币资本的所有权,改变的只是货币资本的使用权。
2.支付中介职能
银行除了作为信用中介,融通货币资本以外,还具有货币经营业的职能。通过存款在账户间的转移,代理客户支付;在存款的基础上,为客户兑付现款等,成为工商企业、团体和个人的货币保管者、出纳者和支付代理人。
3.信用创造职能
商业银行在信用中介职能和支付中介职能的基础上,产生了信用创造职能。商业银行通过信贷活动创造和收缩活期存款,而活期存款是构成贷市供给量的主要部分,因此,商业银行就可以把自己的负债作为货币流通,具有了信用创造职能。
4.金融服务职能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商企业的业务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化,许多原来属于企业自身的货币业务转交给银行代为办理,如发放工资、代理支付其他费用等。个人消费也由原来的单纯钱物交易,发展为转账结算。现代化的社会生活,从多方面给商业银行提出了金融服务的要求。
5.调节经济职能
银行通过其信用中介活动,调剂社会各部门的资金短缺,同时在央行货币政策和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引下,实现经济结构、消费比例投资、产业结构等方面的调整。此外,商业银行通过在国际市场上的融资活动还可以调节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商业银行:银行体系的主体
商业银行是一个国家银行体系的主体。商业银行同其他任何厂商一样,其经营目的是为了营利。在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国家里,商业银行大多是私营企业,其所有权属于其股票持有人。
一、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监管和被监管者(www.xing528.com)
商业银行是一个企业,追求营利,其营利的手段是否合法,需要受到央行的监管。
(1)商业银行的设立需要经过央行的批准。商业银行的主要领导须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才能履职。
(2)商业银行依照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在对银行名称、注册地点、注册资本、股权结构等重大事项进行变更之前须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
(3)商业银行因各种情况不能继续经营,需要终止的,须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才能清算和注销银行法人资格。
(4)商业银行办理存款业务,须遵循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利率幅度确定存款利率,其办理贷款业务时,应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利率幅度确定贷款利率。
(5)商业银行的重要投资须按照商业银行法的规定进行,并事先取得中国人民银行批准。
(6)商业银行应定期向人民银行报送资产负债表等报表和其他资料,接受人民银行的检查监督等。
(7)商业银行违反商业银行法和其他法律法规的行为,构成行政责任的,由中国人民银行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二、银行资本金:商业银行的“本钱”
在维持日常经营和保证长期生存能力方面,商业银行的资本金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种关键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1)资本金是一种减震器。当管理层注意到银行的问题并恢复银行的营利性之前,资本金通过吸纳财务和经营损失,减少了银行破产的风险。
(2)在存款流入之前,资本金为银行注册、组建和经营提供了所需资金。一家新银行需要启动资金来购买土地、盖新楼或租场地、装备设施、聘请职员,而这些都离不开大量的资金。
(3)资本金增强了公众对银行的信心,消除了债权人(包括存款人)对银行财务能力的疑虑。银行必须有足够的资本金,才能使借款人相信银行在经济衰退时也能满足其信贷需求。
(4)资本金为银行的增长和新业务、新计划及新设施的发展提供资金。当银行成长时,它需要额外的资金,用来支持其增长并且承担提供新业务和新建设施的风险。大部分银行发展的规模超过了创始时的水平,资本的注入使银行在更多的地区开展业务,建立新的分支机构为客户提供便利的服务。
(5)资本金作为规范银行增长的因素,有助于保证银行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增长。随着银行风险的增加,银行资本吸纳损失的能力也会增加,银行的贷款和存款如果扩大得太快,市场和管理机构就会给出信号,要求它放慢速度或者增加资本金。
(6)资本金在银行兼并的浪潮中起了重要作用。根据规定,发放给一个借款人的贷款限额不得超过银行资本的15%,因此,资本增长不够快的银行会发觉自己在争夺大客户的竞争中失去了市场份额。
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可以说是商业银行的命脉所在,是关系银行稳定的重要支柱。
因此,金融监管部门和国际上的金融监管组织都对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充足水平作出了较严格的规定,同时严格加以监督。
金融体系:组织、监管、市场
一、什么是金融体系
从一般性意义上看,金融体系是一个经济体中资金流动的基本框架,它是资金流动的工具(金融资产)、市场参与者(中介机构)和交易方式(市场)等各金融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同时,由于金融活动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是准公共产品,因此,政府的管制框架也是金融体系中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金融体系包括金融调控体系、金融企业体系(组织体系)、金融监管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环境体系五个方面。
1.金融调控体系
金融调控体系,既是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组成部分,包括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健全传导机制、做好统计监测工作、提高调控水平等;也是金融宏观调控机制,包括利率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汇率形成机制、资本项目可兑换、支付清算系统、金融市场(货币、资本、保险)的有机结合等。
2.金融企业体系
金融企业体系,既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现代金融企业,也包括中央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政策性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小金融机构的重组改革、发展各种所有制金融企业、农村信用社等。
3.金融监管体系
金融监管体系(金融监管体制)包括健全金融风险监控、预警和处置机制,实行市场退出制度,增强监管信息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处理好监管与支持金融创新的关系,建立监管协调机制(银行、证券、保险及与央行、财政部门)等。
4.金融市场体系
金融市场体系(资本市场)包括扩大直接融资,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丰富资本市场产品,推进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建设,拓展债券市场、扩大公司债券发行规模,发展机构投资者,完善交易、登记和结算体系,稳步发展期货市场。
5.金融环境体系
金融环境体系包括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深化投资体制改革。金融体系不是这些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各部分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结果。
世界各国具有不同的金融体系,很难应用一个相对统一的模式来进行概括。从直观上看,发达国家金融制度之间一个较为显著的区别体现在,不同的国家中,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谁更为重要。
在德国,几家大银行起支配作用,金融市场不重要,起作用小;而另一个极端是美国,金融市场作用很大,而银行的集中程度很小。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是其他一些国家,例如日本、法国,它们传统上是以银行为主的体制,但是近年来金融市场发展很快,而且作用越来越大;加拿大与英国的金融市场比德国发达,但是银行部门的集中程度要高于美国。
二、我国的金融体系
我国的金融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主体。
1.中央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于1948年12月1日成立。中国人民银行是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发行货币的银行,不办理具体存贷款业务。
2.金融监管机构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银监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证监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保监会。
3.政策性金融机构
我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包括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4.商业性金融机构
我国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证券机构和保险机构三大类。
(1)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恒丰银行等)、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住房储蓄银行、外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信用合作机构包括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等。
(2)证券机构包括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证券投资咨询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
(3)保险机构。指专门经营保险业务的机构,包括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保险公司和在华从事保险业务的外资保险分公司及中外合资保险公司。
金融市场:资本和货币交易的地方
一、金融市场的含义
金融市场是指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双方通过信用工具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的市场。它是实现货币借贷和资金融通、办理各种票据和有价证券交易活动的市场。一个完备的金融市场,包括四个基本要素:
(1)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包括政府、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居民、外商等,既能向金融市场提供资金,也能从金融市场筹措资金。这是金融市场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一项基本因素。
(2)信用工具。这是借贷资本在金融市场上交易的对象。如各种债券、股票、票据、可转让存单、借款合同、抵押契约等,是金融市场上实现投资、融资活动必须依赖的标的。
(3)信用中介。这是指一些充当资金供求双方的中介人,起着联系、媒介和代客买卖作用的机构,如银行、投资公司、证券交易所、证券商和经纪人等。
(4)价格。金融市场的价格是指它所代表的价值,即规定的货币资金及其所代表的利率或收益率的总和。
二、金融市场体系的分类
金融市场体系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而一般根据金融市场上交易工具的期限,把金融市场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两大类:
(1)货币市场。货币市场是融通短期资金的市场,包括同业拆借市场、回购协议市场、商业票据市场、银行承兑汇票市场、短期政府债券市场、大面额可转让存单市场。
(2)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融通长期资金的市场,包括中长期银行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中长期信贷市场是金融机构与工商企业之间的贷款市场,证券市场是通过证券的发行与交易进行融资的市场,包括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融资租赁市场等。
三、金融市场的功能
(1)融通资金的“媒介器”。通过金融市场使资金供应者和需求者在更大范围内自主地进行资金融通,把多渠道的小额货币资金聚集成大额资金来源。
(2)资金供求的“调节器”。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调剂货币供应量,有利于国家控制信贷规模,并有利于使用市场利率,由资金供求关系决定,促进利率作用的发挥。
(3)经济发展的“润滑剂”。金融市场有利于促进地区间的资金协作,有利于开展资金融通方面的竞争,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金融中介机构:投资银行、保险、财务公司
一、金融中介机构的定义
2007年纽约的冬天格外寒冷。11月,华尔街最大的证券公司美林和全球第一金融财团花旗CEO相继易人。华尔街乃至整个金融界为之震惊。
当美林和花旗都在紧锣密鼓地寻找CEO接班人时,他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锁在了同一个人身上。此人便是华尔街上颇富传奇色彩的人物——约翰·塞恩。
约翰·塞恩最终弃花旗不顾,走进了困境重重的美林证券。可是不到1年的时间,这位华尔街颇富传奇色彩的金融人物就亲手将一家有着94年历史的投资银行送进了历史书。2008年9月,约翰·塞恩以500亿美元的价格将位列美国投资银行前五名的美林集团全部让出,接盘者为美国银行。
这一收购价只是美林1年前市值的66%左右,仅为该行2007年年初市值顶点的一半。不过,这仍然是华尔街让人较为宽慰的事情,要知道另外一家华尔街投行雷曼兄弟已经宣告破产了。
从上面一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到金融中介机构在商业发展过程中所占有的分量。除了上文中涉及的金融中介机构,如美林、雷曼兄弟等都是世界上著名的金融中介机构。说了这么多的关于金融中介机构的信息,那到底金融中介机构指的是什么呢?
金融中介机构指从资金的盈余单位吸收资金提供给资金赤字单位以及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经济体,金融中介机构的主要手段有信用创造、清算支付、资源配置、信息提供和风险管理等几个方面。
二、金融中介机构的分类
根据是否发行货币间接请求权,我们可以把金融中介机构分为:
(1)存款货币机构。包括商业银行、专业银行与基层合作金融中介机构等。其中,专业银行包括中小企业银行、工业银行与农业银行等,而基层合作金融中介机构则包括信用合作社等。
(2)非存款货币机构。包括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等。
三、金融中介的功能
(1)金融中介节约了交易费用。如果没有金融中介,单个的资金结余者与单个渴望获得资金的彼此去接洽,会极大地提高交易成本。
(2)金融中介提高了资金的配置效率。金融中介通过一套科学的配置体系,评估资金的收益和风险,从而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3)金融中介发展推动了企业组织的发展,使企业的经营机制获得了资金从而得到了极大发展。
电子金融:未来的金融主宰者
一、电子货币
世界上最早的银行卡是美国佛拉特布什国民银行在1946年发行的用于旅游的信用卡,但是这种信用卡只能用于货币支付,不能提供消费信贷,因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银行信用卡。真正意义上的银行信用卡是美国富兰克林国民银行于1952年发行的信用卡,继富兰克林国民银行之后,美洲银行从1958年开始发行美洲银行信用卡,并吸收中、小银行参加联营,发展成为今天的维萨集团。西部各州银行组成联合银行协会,于1966年发行万事达信用卡。维萨集团和万事达集团逐渐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国际信用卡组织。
随着中国经济和金融业的发展,电子金融对于国人来说已经毫不陌生了。电子金融就是通过电子手段进行的资金融通的活动,如网上银行、电子结算等。
随着电子金融的发展,电子货币成为经济学中一个新生的概念。目前,国际上对于电子货币的定义尚无定论。而且,世界各国推行的有关电子货币的试验项目也形态各异。常见的有以下三种定义:
(1)电子货币是以金融电子化网络为基础,以商用电子化机器和各类交易卡为媒介,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手段,以电子数据(二进制数据)形式存储在银行的计算机系统中,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以电子信息传递形式实现流通和支付功能的货币。
(2)用一定金额的现金或存款从发行者处兑换并获得代表相同金额的数据,通过使用某些电子化方法将该数据直接转移给支付对象,从而能够清偿债务,该数据本身即可称为电子货币。
(3)电子货币就是消费者向电子货币的发行者支付传统货币,而发行者把这些传统货币的相等价值,以电子、磁性等形式储存在消费者持有的电子设备中。依据国际清算银行的定义,指以电子形式储存在消费者持有的电子设备中并依现行货币单位计算的货币价值。
通过这三种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电子货币是借助网络媒介实现其货币功能,是现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在现代电子商务中,银行是连接生产企业、商业企业和消费者的纽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银行是否能有效地实现电子支付已成为电子商务成败的关键。
二、网上交易
一个简单的网上交易流程是这样的:①买方向卖方发出购物请求;②卖方将买方的支付指令通过支付网关送往卖方的收单行;③收单行通过银行卡网络从发卡行获得授权许可,并将授权信息再通过支付网关送回卖方;④卖方取得授权后,向买方发出购物完成信息。如果支付获取与支付授权不能同时完成,卖方还要通过支付网关向收单行发送支付获取请求,把该笔交易的资金由买方转账到卖方的账户中。银行与银行之间通过支付系统完成最后的银行间结算。
从上述交易流程中不难发现,网上交易可以分为交易环节和支付结算环节两大部分,其中支付结算环节又包括支付网关、发单行和发卡行在内的金融专业网络。因此,离开了银行,便无法完成网上交易的支付,从而也谈不上真正的电子商务。
随着互联网的极大普及,互联网在证券市场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这也是近年来的一个重大的发展。现在,初次公开发行是在网上进行,许多经纪公司允许客户在线交易证券和利用电子邮件发送买卖指令。1999年6月,美林证券开始为其500万客户提供单笔金额最小为29.95美元的在线交易服务,这一消息震惊了华尔街。而现在,在线交易已经十分普遍。经纪业务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金融的电子化相对起步较晚,但在金融电子化建设方面进展神速,在金融通信网络和金融业务处理等方面业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国已建成的电子化金融系统对加强金融宏观调控、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速资金周转、降低经营成本和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推进了我国国民经济金融快速、健康和稳定发展。
不过,虽然电子金融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它存在的一些缺陷还是不容忽视。比如,金融电子化缺乏战略性规划、全国性支付清算体系建设面临很多困难、网上金融企业的认证中心建设速度缓慢、金融信息安全建设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仍滞后于电子化水平等,这些方面还需要在往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
货币危机:金融体系中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一、货币危机
20世纪20年代,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世界经济进入衰退时期,欧洲各国的货币都开始贬值。在这个时期,法国政府成功地捍卫了法郎的稳定。
法郎危机也是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法国政府在“一战”中花掉了大笔军费,这个数字是1913—1914年所有主要参战国军事费用的两倍。“一战”结束后,法国财政出现了62亿法郎的缺口,而且还有巨额贷款。1926年,法郎的汇率开始下滑。人们相信,法郎将会面临和德国马克一样的命运。当时的法国政府内阁束手无策,物价不停上涨,法郎持续贬值。这时,总理雷蒙·恩加莱开始掌权。他通过提高短期利率把短期借款转为长期借款,提高税收和削减政府支出,同时从美国摩根银行借来了一笔巨额贷款,使法国银行的现汇得以补充。一系列措施恢复了人们对法郎的信任,从此,法郎币值开始走稳,法国经济和政局也渐趋稳定。
货币危机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货币危机与特定的汇率制度(通常是固定汇率制)相对应,其含义是,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特殊情况下(如在恶化的情况下,或者在遭遇强大的投机攻击情况下),对本国的汇率制度进行调整,转而实行浮动汇率制,从而使自由市场决定的汇率水平远远高于原来的官方汇率,这种情况就是货币危机。广义的货币危机泛指汇率的变动幅度超出了一国可承受的范围,通常情况表现为本国货币的急剧贬值。
当代国际经济社会很少发生一桩孤立的货币动荡事件。在全球化时代,由于国民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一国货币危机常常会波及别国。
二、影响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全球化的加速,经济增长的停滞已不再是导致货币危机的主要原因。经济学家的大量研究表明:定值过高的汇率、经常项目巨额赤字、出口下降和经济活动放缓等都是发生货币危机的先兆。就实际运行来看,货币危机通常由泡沫经济破灭、银行呆坏账增多、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外债过于庞大、财政危机、政治动荡、对政府的不信任等引发。
1.汇率政策不当
经济学家普遍认同这样一个结论:固定汇率制在国际资本大规模、快速流动的条件下是不可行的。固定汇率制名义上可以降低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货币危机常常发生在那些实行固定汇率的国家。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放弃了曾经实施的固定汇率制,比如巴西、哥伦比亚、韩国、俄罗斯、泰国和土耳其等。然而,这些国家大多是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而被迫放弃固定汇率,汇率的调整往往伴随着自信心的丧失、金融系统的恶化、经济增长的放慢以及政局的动荡。也有一些国家从固定汇率制成功转轨到浮动汇率制,如波兰、以色列、智利和新加坡等。
2.银行系统脆弱
在大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包括东欧国家,货币危机的一个可靠先兆是银行危机。资本不足而又没有受到严格监管的银行向国外大肆借款,再贷给国内的问题项目,由于币种不相配(银行借的往往是美元,贷出去的通常是本币)和期限不相配(银行借的通常是短期资金,贷出的往往是长期资金),因此积累的呆坏账越来越多。如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前几年,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信贷市场的年增长率均在20%~30%之间,远远超过了工商业的增长速度,由此形成的经济泡沫越来越大,银行系统也就越发脆弱。
3.外债负担沉重
泰国、阿根廷以及俄罗斯的货币危机,与所欠外债规模巨大且结构不合理紧密相关。如俄罗斯从1991—1997年起共吸收外资237.5亿美元,但在外资总额中,直接投资只占30%左右,短期资本投资约70%。在货币危机爆发前的1997年10月,外资已掌握了股市交易的60%~70%、国债交易的30%~40%。1998年7月中旬以后,俄政府财政部发布“8·17联合声明”,宣布“停止1999年年底前到期国债的交易和偿付”,债市崩溃,直接引发卢布危机。
4.财政赤字严重
在发生货币危机的国家中,或多或少都存在财政赤字问题,赤字越庞大,发生货币危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财政危机直接引发债市崩溃,进而导致货币危机。
5.政府信任危机
民众及投资者对政府的信任是货币稳定的前提,赢得民众及投资者的支持,是政府有效防范、应对金融危机的基础。墨西哥比索危机很大一部分归咎于其政治上的脆弱性,1994年总统候选人被暗杀和恰帕斯州的动乱,使墨西哥社会经济处于动荡之中。新政府上台后在经济政策上的犹豫不决,使外国投资者认为墨西哥可能不会认真对待其政府开支与国际收支问题,信任危机引起金融危机。
6.经济基础薄弱
强大的制造业、合理的产业结构是防止金融动荡的坚实基础。产业结构的严重缺陷是造成许多国家经济危机的原因之一。如阿根廷一直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20世纪90年代虽然实行了新自由主义改革,但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农牧产品的出口占总出口的60%,而制造业出口只占10%左右。在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走低及一些国家增加对阿根廷农产品壁垒之后,阿根廷丧失了竞争优势,出口受挫。
7.危机跨国传播
由于贸易自由化、区域一体化,特别是资本跨国流动的便利化,一国发生货币风潮极易引起邻近国家的金融市场发生动荡,这在新兴市场尤为明显。泰国之于东亚,俄罗斯之于东欧,墨西哥、巴西之于拉美等反复印证了这一多米诺骨牌效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