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常识全图解:商业交锋与市场竞争

经济常识全图解:商业交锋与市场竞争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9章经营压力下的商业交锋——市场竞争完全竞争:没有干扰的小麦市场一、完全竞争的含义完全竞争又称为自由竞争,是指一个市场完全靠一只“看不见的手”,即价格来调节供求。可口可乐为了赢得竞争,对20万13~59岁的消费者进行调查,结果表明,55%的被调查者认为可口可乐不够甜。百事可乐总裁斯蒂文在报上公开发表了一封致可口可乐的信,声称可口可乐公司正从市场上撤回产品,并改变配方,使其更像百

经济常识全图解:商业交锋与市场竞争

第9章 经营压力下的商业交锋——市场竞争

完全竞争:没有干扰的小麦市场

一、完全竞争的含义

完全竞争又称为自由竞争,是指一个市场完全靠一只“看不见的手”,即价格来调节供求。完全竞争具备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所提供销售的物品是完全相同的,不存在产品差别;买者和卖者都很多且规模相当,以至于没有一个买者或卖者可以影响市场价格。

例如,小麦市场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完全竞争市场,有成千上万出售小麦的农民和千百万使用小麦和小麦产品的消费者。由于没有一个买者或卖者能影响小麦价格,所以,每个人都把价格作为既定的。

二、完全竞争的特点

(1)生产者所能提供的服务是无差别的。所有商品提供者的服务都是一样的,因而买什么样的商品对于消费者来说是没有差别的。

(2)在市场上有无数的买者和卖者。由于买者和卖者很多,大家都购买或出售相同的服务,并且其中任何一个买者或卖者的需求量或供给量都只占总需求或总供给的很小一部分,所以,大家无法左右市场价格,都是既定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价格的决定者。

(3)在这个市场上,各种资源能够自由流动。也就是说,要想加入这个市场并无任何阻力,任何人都有资格进入该市场。另外,退出这一市场原则上也不存在任何障碍

(4)在这个市场上,买者和卖者对市场的情况有充分的了解。买者和卖者都掌握市场的信息和动态

三、自由竞争的好处

在美国的阿拉斯加自然保护区里,人们为了保护鹿,就消灭了狼。鹿没有了天敌,生活很是悠闲,不在四处奔波,便大量繁衍,引起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致使瘟疫在鹿群中蔓延,鹿大量死亡,竟然出现了负增长

后来护养人员及时引进了狼,狼和鹿之间又展开了血腥的生死竞争。在狼的追赶捕食下,鹿群只得紧张地奔跑以逃命。这样一来,除了那些老弱病残者被狼捕食外,其他鹿的体质日益增强,鹿群恢复了生机。

鹿群的故事表明自由竞争是非常必要的,在人类经济生活中,自由竞争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消费者和生产者都不会有什么不利,因为完全竞争的存在,迫使商品生产者竞相在降低成本、压低售价上做文章,可以使消费者按实际可以达到的最低价格来购买,而生产者按此价格出售也可获得正常利润

社会角度来看,完全竞争促使社会资源可以有效地分配到每一个部门,每一种商品的生产上,使之得到充分利用。生产效率低的企业在竞争中逐步被打败,就使得它的资金、劳力、设备等社会资源重新组合到生产效率高的企业中,这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就是因为竞争能够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刺激生产者的积极性,所以,要大力鼓励竞争,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四、难以成立的完全竞争市场

我们知道,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生活前提条件的情况下,其实很难成立。因而,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也必须在具备了严格前提条件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而在现实经济实践中,难以全面具备完全竞争市场的所有前提条件。完全竞争市场只是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市场经济理论过程中的一种理论假设,是他们进行经济分析的一种手段和方法。最重要的是,完全竞争市场中有关完全信息的假设是不现实的。一般情况下,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只能具有不完整的信息。生产者对其在现实市场中的地位、将来发展的动向及影响市场的各种因素的信息等知识,都不可能完整地掌握。消费者,不可能全面掌握特定市场上全部产品的价格、品质等方面的情况。同时,市场信息也不可能畅通无阻且非常准确。

一般来说,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只有农业生产等极少数行业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市场。因为在农业生产中农户的数量多而且每个农户的生产规模一般都不大,同时,每个农户生产的农产品产量及其在整个农产品总产量中所占的比例都极小,因而,每个农户的生产和销售行为都无法影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只能接受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如果有的农户要提高其农产品的出售价格,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不会因此而提高,其最终结果只能是自己的产品卖不出去。如果农户要降低自己农产品的出售价格,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也不会因此而下降,虽然该农户的农产品能以比市场价格更低的价格较快地销售出去。但是,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很大的经济损失。这样,农户降低其农产品价格的行为就显得毫无实际意义了。

如果多逛逛农贸市场,你很快就会发现,作为生活必备食品,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提个袋子或篮子去买鸡蛋,而且,卖鸡蛋的摊位也实在是很多。如果我们假设一下,认为鸡蛋市场上有无数的买者和卖者。每个摊点的鸡蛋都大同小异,只要不是碎的、坏的,一般没有人去较真,硬要比较不同摊位的鸡蛋有什么区别,否则,那就真成了“鸡蛋里挑骨头”了。所以,可以看作所有的鸡蛋完全同质。至于完全竞争市场的其他两个特征,我们可以看到买方和卖方都能自由选择进入还是退出(也就是鸡蛋买卖完全自由),至于鸡蛋市场的信息,并没有多少值得掌握,所以也可以看作人们全部了解相关信息。在这个鸡蛋市场里,各个摊位的价格都一样,而且是由供需决定的均衡价格。通过鸡蛋市场,我们可以更形象地理解完全竞争市场——实际上,大多数农产品市场基本上都和完全竞争市场近似。

垄断竞争:垄断企业之间的差异生存

一、垄断竞争的含义

20世纪80年代,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之间竞争十分激烈。可口可乐为了赢得竞争,对20万13~59岁的消费者进行调查,结果表明,55%的被调查者认为可口可乐不够甜。本来不够甜加点糖就可以了,但可口可乐公司花了两年时间耗资4 000万美元,研制出了一种新的更科学、更合理的配方。1985年5 月1日,董事长戈苏塔发布消息说,可口可乐将中止使用99年历史的老配方,代之而起的是“新可口可乐”;当时记者招待会上约有200家报纸、杂志和电视台的记者,大家对新可口可乐并不看好。

24小时后,消费者的反应果然印证了记者们的猜测。很多电话打到可口可乐公司,也有很多信件寄到可口可乐公司,人们纷纷表示对这一改动的愤怒,认为它大大伤害了消费者对可口可乐的忠诚和感情。旧金山还成立了一个“全国可口可乐饮用者协会”,举行了抗议新可口可乐的活动,还有一些人倒卖老可口可乐以获利,更有人扬言要改喝茶水。

此时百事可乐火上浇油。百事可乐总裁斯蒂文在报上公开发表了一封致可口可乐的信,声称可口可乐公司正从市场上撤回产品,并改变配方,使其更像百事可乐公司的产品。这是百事可乐的胜利,为庆祝这一胜利,百事可乐公司放假一天。

面对这种形势,可口可乐公司董事长戈苏塔不得不宣布:恢复可口可乐本来面目,更名“古典可口可乐”,并在商标上特别注明“原配方”,与此同时,新配方的可口可乐继续生产。消息传开,可口可乐的股票一下子就飙升了。

这个案例说明,老的可口可乐已在部分消费者中形成了垄断地位,哪怕可口可乐公司总裁也不能动摇这种地位。与此同时,案例也说明在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矿泉水以及茶水等饮料之间还是存在竞争的。这种市场就是垄断竞争市场。

垄断竞争是指这样一种市场结构,一个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垄断竞争在现实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市场结构,在日用品行业中尤为常见。

垄断竞争是与自由竞争相对的概念,是指排斥、限制自由竞争的各种行为的总称。它与不正当竞争同属于竞争法的调整范围,但两者又有本质的差别:不正当竞争并不限制、排斥自由竞争,它是在承认并准许其他竞争对手参与自由竞争的前提下,采用了不正当、不合法的手段从事经营活动;而垄断的本质则是从根本上排斥、限制自由竞争的,与自由竞争不存在相容之处。

二、垄断竞争的条件

(1)生产集团中有大量的企业生产有差别的同种产品,这些产品彼此之间都是非常接近的替代品。例如,牛肉面和鸡丝面。这里的产品差别不仅指同一产品在质量、构造、外观、销售服务方面的差别,还包括商标、广告上的差别和以消费者的想象为基础的虚构的差别。例如,虽然两家饭店出售的同一菜肴(以清蒸鱼为例)在实质上没有差别,但是消费者心理上却认为一家饭店的清蒸鱼比另一家的鲜美,此时存在着虚构的差别。

(2)一个生产集团中的企业数量非常多,以至于每个厂商都认为自己的行为影响很小,不会引起竞争对手的注意和反应,因而自己也不会受到竞争对手报复措施的影响。

(3)厂商的生产规模比较小,因此进入和退出一个生产集团比较容易。在现实生活中,垄断竞争的市场组织在零售业和服务业中是很普遍的,如修理、糖果零售业等。

(4)互不依存。市场上的每个竞争者都自以为可以彼此相互独立行动,互不依存。一个人的决策对其他人的影响不大,不易被察觉,可以不考虑其他人的对抗行动。

三、消除垄断

美国司法部起诉微软捆绑销售IE浏览器软件,涉嫌违反美国《反垄断法》,要求将它一分为二。有经济学家认为,微软公司无论从结构上(即市场份额)还是从行为上(即捆绑销售)都具备了垄断企业的性质,使更新更先进的技术没有了发展的空间,消费者付出了更高的价格,造成了社会福利的损失。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学家往往都以美国当年拆分贝尔公司以及近些年香港特区政府允许多家经营电信业务的公司进入市场,都使得电信资费下降和电信事业蓬勃发展为例,说明反垄断的必要性。另一种意见认为,微软是通过正当的市场竞争手段获取的垄断地位,这种垄断有理无错,因为任何一个竞争中的厂商最终无不追求垄断利润,搞捆绑销售只不过是企业营销战略的选择,只要不是政府行为或寻租行为形成的垄断都是可以接受的,将微软分拆无疑会对美国的新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因为它改变了创业者的预期,对创业财富的安全性产生了疑虑。经济自由学派的大师们如弗里德曼张五常都是持第二种观点的。

哈佛大学教授高里·曼昆对分拆微软计划提出了质疑,并且在文章中讲了一个故事:某人发明了第一双鞋,并为此申请了专利,成立了公司。鞋很快卖光了,他成了最富裕的人。但这时他变得贪婪了,把袜子和鞋捆绑销售,还声称这种捆绑销售对消费者有利。于是政府出面说话了,认为他试图把其垄断地位从一个市场扩展到另一个市场。现在关键的问题出现了:政府应该怎么处置他呢?政府可以把他的公司拆成两个公司:一个卖黑鞋,一个卖白鞋,让它们相互竞争,这样消费者会得到好处。但是政府却要把它分拆成这样两个公司:一个生产左鞋,一个生产右鞋,这种分拆使事情变得更糟,因为生产像左鞋和右鞋这样互为补充的产品的垄断公司,双方都会要求得到更多的垄断利润,生产右鞋的公司根本不用考虑左鞋的需求就提高价格,生产左鞋的公司也会紧跟而上,这样消费者买一双鞋就要花比原来还要高的价钱,在故事里,政府的正确做法是取消鞋的发明专利,让别人也来开鞋厂,从而消除垄断。

四、垄断竞争不一定是坏事

寡头垄断一般是垄断趋势和竞争趋势联合起作用。最简单的形式是:卖主不多,各个卖主都供应足够大的市场份额,以致其政策有任何变化都将影响所有竞争者的市场份额并引起反应。

从总体上讲,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垄断竞争是利大于弊的。垄断竞争市场上的商品价格依然要高于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商品价格,而且此时资源的利用也不如完全竞争条件下那样充分。消费者虽然要付出较高的价格,但是他们选择产品的余地加大了;生产者虽然浪费了一定的资源,但是由于竞争的存在,同时,又有垄断的保护,他们还乐意从事技术创新,这对整个社会是有益的。

垄断:谁是油价上涨的推手

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是,市场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垄断,某些个别经济人对商品的市场价格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力。按照竞争的强弱程度,不完全竞争市场分为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是与完全竞争市场相反的一种市场,同完全竞争一样在实际中很少见。

一、垄断

垄断,意思是“唯一的卖主”,它指的是经济中一种特殊的情况,即一家厂商控制了某种产品的市场。比如说,一个城市中只有一家自来水公司,而且它又能够阻止其他竞争对手进入它的势力范围,这就叫做完全垄断。

既然整个行业独此一家,别无分号,显然这个垄断企业便可以成为价格的决定者,而不再为价格所左右。可以肯定的是,完全垄断市场上的商品价格将大大高于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商品价格,垄断企业因此可以获得超过正常利润的垄断利润,由于其他企业无法加入该行业进行竞争,所以这种垄断利润将长期存在。

但是,垄断企业是不可能任意地抬高价格的,因为,任何商品都会有一些替代品,如果电费使人负担不起的话,恐怕人们还会用蜡烛来照明。所以,较高的价格必然抑制一部分人的消费,从而需求量降低,不一定能给企业带来最大的利润。

垄断企业成为价格的决定者,也并不意味着垄断企业产品的价格单一。有时候,垄断企业要面对需求状况变动不同的数个消费群体,必须分情况制订出有区别的价格来。对需求价格弹性较大的可采用低价策略,对需求价格弹性较小的可采用高价策略,以便获得较理想的收益。

二、寡头垄断

所谓寡头垄断,是垄断的一种,它是指在一个市场上有少数几家企业供给产品,它们各占较大份额,彼此通过协定或默契制订价格。这些企业被称为寡头,所以这种垄断也就叫寡头垄断。

寡头市场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这样一种市场组织。寡头市场被认为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市场组织,西方国家中不少行业都表现出寡头垄断的特点,例如,美国的汽车业、电气设备业、罐头行业等,都被几家企业所控制。

形成寡头市场的主要原因有:某些产品的生产必须在相当大的生产规模下进行才能达到最好的经济效益;行业中几家企业对生产所需的基本生产资源的供给的控制;政府的扶植和支持,等等。由此可见,寡头市场的成因和垄断市场是很相似的,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差别而已。寡头市场是比较接近垄断市场的一种市场组织。

寡头行业可按不同方式分类。根据产品特征,可分为纯粹寡头行业和差别寡头行业两类。还可按厂商的行为方式分为有勾结行为的(即合作的)和独立行为的(即不合作的)不同类型。

寡头厂商的价格和产量的决定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在寡头市场上,每个寡头的产量都在全行业的总产量中占较大份额,从而每个厂商的产量和价格的变动都会对其他竞争对手以致整个行业的产量和价格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从而每个寡头厂商在采取某项行动之前,必须首先推测或掌握自己这一行动对其他厂商的影响以及其他厂商可能作出的反应,考虑到这些因素之后,才能采取最有利的行动。所以每个寡头厂商的利润都要受到行业中所有厂商决策的相互作用的影响。一般而言,不知道竞争对手的反应方式,就无法建立寡头厂商的模型。或者说,有多少关于竞争对手的反映方式的假定,就有多少寡头厂商的模型,就可以得到多少不同的结果。因此在西方经济学中,没有一种寡头市场模型能对寡头市场上的价格产量决定作出一般的理论总结。

欧佩克就是一种寡头垄断形式。在欧佩克诸成员国中,沙特阿拉伯是其中最大的或最有影响的成员国。它的产量一般占欧佩克总产量的33%,储油量也占欧佩克总储量的40%。通常都是由沙特阿拉伯先制订价格或与其他成员国协商后制订价格,其他成员国则遵照执行,即使石油销路不好时,他们宁可减少产量也不愿降价,以免引起彼此的纷争,造成两败俱伤。这种寡头垄断我们称为价格领袖式寡头垄断。

三、完全垄断

完全垄断市场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市场上只有唯一的一个销售者,企业就是行业。

(2)该厂商所售的商品没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

(3)新厂商不能进入该市场。

(4)厂商可以根据获取利润的需要,实行差别价格。

现实中真正满足这几个条件的市场几乎是没有的,因为人们总能找到各种物品的替代品。

然而,要打破垄断绝非易事。通常,完全垄断市场有三座护卫“碉堡”,其一是垄断企业具有规模经济优势,也就是在生产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垄断企业之所以能打败其他企业,靠的是生产规模大,产量高,从而总平均成本较低的优势;其二是垄断企业控制某种资源。像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就是长期控制了制造该饮料的配方而独霸世界的,南非的德比公司也是因为控制了世界约85%的钻石供应而形成垄断的;其三是垄断企业具有法律庇护。例如,许多国家政府对铁路、邮政、供电、供水等公用事业都实行完全垄断,对某些产品的商标、专利权等也会在一定时期内给予法律保护,从而使之形成完全垄断。

通常认为,完全垄断对经济是不利的。因为它会使资源无法自由流通,引起资源浪费,而且消费者也由于商品定价过高而得不到优惠。“孤家寡人”的存在也不利于创造性的发挥,有可能阻碍技术进步。可是话又说回来,这些垄断企业具有雄厚的资金和人力,正是开发高科技新产品必不可少的条件。另外,由政府垄断的某些公用事业,虽免不了因官僚主义而效率低下,但却并不以追求垄断利润为目的,对全社会还是有好处的。

托拉斯:从生产商到销售商的高端垄断联合

一、托拉斯的含义

托拉斯直译为商业信托(Business Trust,原意为托管财产所有权),是垄断组织的高级形式之一,由许多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或产品有密切关系的企业合并组成,旨在垄断销售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和投资范围,加强竞争力量,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参加的企业在生产上、商业上和法律上都丧失独立性。托拉斯的董事会统一经营全部的生产、销售和财务活动,领导权掌握在最大的资本家手中,原企业主成为股东,按其股份分得红利。参加的资本家为分配利润和争夺领导权进行剧烈的竞争。

二、托拉斯的垄断组织形式

托拉斯的垄断组织形式可分为两种:

(1)以金融控制为基础的托拉斯。参加的企业形式上保持独立性,实际上从属于掌管托拉斯股票控制额的总公司,这种总公司是一种持股公司,通过持有其他公司的股票控制额对它们进行金融控制。

(2)以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完全合并为基础的托拉斯。这种托拉斯所从属的总公司是一种业务公司,直接经营产销业务。在总公司下按产品类别或工序、工艺设立若干分公司来管理。

三、托拉斯的影响

资本主义托拉斯,一方面可以保障投资者的优厚利润,提高投资者兴趣,刺激投资,促进业务扩充,有利于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会减少竞争,阻碍企业技术进步和新兴企业的发展,影响中小企业的生存,增加消费者的负担。

现在许多国家都先后出台了《反垄断法》,并且在各国该法案中都对这一垄断形式进行了限制,禁止了过于庞大的托拉斯垄断。作为经济行为的托拉斯目前并未完全禁止,一些被认定为并未过度庞大的托拉斯的存在还属于法律允许范围之内。关于判断其是否过度庞大,各国各个时期的判别标准也不尽相同。

由于一些托拉斯形态在一些国家目前已被宣布为违法,因此一般上对于托拉斯的介绍,基本上都使用了企业垄断市场的形态之一的说法。另外,由于一些国家在法规上对于各种托拉斯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限制,对于一些以成立托拉斯为目的的企业合并行为,在成立时并不会公开发表其成立托拉斯的目的。目前对于一些同行业企业合并,以及同行业企业收购等行为,很多国家也在探讨其是否属于变相的托拉斯而触犯反垄断法。

卡特尔:同类企业瓜分市场的阴谋

一、卡特尔

卡特尔为法语“Cartel”的音译,原意为协定或同盟。卡特尔能使一个竞争性市场变成一个垄断市场,属于寡头市场的一个特例。卡特尔以扩大整体利益作为主要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卡特尔内部将订立一系列的协议,来确定整个卡特尔的产量、产品价格,指定各企业的销售额及销售区域等。

卡特尔常常是国际性的。例如,欧佩克就是产油国政府间的一个国际协定,它在十多年间成功地将世界石油价格提高到远远高于本来会有的水平。

二、卡特尔的类型

(1)价格卡特尔。这是最常见和最基本的卡特尔形式。卡特尔维持某一特定价格:垄断高价、在不景气时的稳定价格或者降价以排挤非卡特尔企业的价格。

(2)数量卡特尔。卡特尔对生产量和销售量进行控制,以降低市场供给,最终使价格上升。

(3)销售条件卡特尔。对销售条件如回扣、支付条件、售后服务等在协定中进行规定的卡特尔。

(4)技术卡特尔。典型形式是专利联营,即企业成员相互提供专利、相互自由使用专利,但不允许非企业成员使用这些专利的卡特尔。

(5)辛迪加。一种特殊的统一销售卡特尔,指企业成员共同出资设立销售公司,实行统一销售,或者卡特尔将所有企业成员的产品都买下,然后统一销售。比如,德贝尔钻石卡特尔。

三、卡特尔的形成条件

要在某个市场上形成卡特尔,至少需要以下三个条件:(www.xing528.com)

(1)卡特尔必须具有提高行业价格的能力。只有在预计卡特尔会提高价格并将其维持在高水平的情况下,企业才会有加入的积极性。这种能力的大小,与卡特尔面临的需求价格弹性有关,弹性越小,卡特尔提价的能力越强。

(2)卡特尔成员被政府惩罚的预期较低。只有当成员预期不会被政府抓住并遭到严厉惩罚时,卡特尔才会形成,因为巨额预期罚金将使得卡特尔的预期价值下降。

(3)设定和执行卡特尔协定的组织成本必须较低。使组织成本保持在低水平的因素有:

①涉及的厂商数目较少。

②行业高度集中。

③所有的厂商生产几乎完全相同的产品。

④行业协会的存在。

上述因素①、②降低了卡特尔的谈判和协调成本,同时,高度集中使少数几家厂商就能控制整个市场,从而才能使价格保持较高水平。因素④行业协会的作用主要是为市场上主要厂商的会面、协调、谈判提供更多的合法机会。为什么需要有因素③即产品同质呢?如果卡特尔成员产品之间差异较大,那么为了反映这种差异,价格必然会有所差异,这样使成员之间为达成统一价格增加了障碍;而且即使达成协定,成员厂商的欺骗行为也不易察觉,因为成员厂商可以把自己的降价归因于自己的产品与其他产品的差异上,或者提高产品差别,虽仍保持价格不变,但实际上吸引了更多顾客是一种变相降价;反之,如果产品几乎同质,厂商之间就很容易形成一个单一价格,而且成员的欺骗行为也较容易察觉。

四、卡特尔的不稳定性

(1)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一旦卡特尔把价格维持到较高水平,那么就会吸引新企业进入这个市场,而新企业进入后,可以通过降价扩大市场份额,此时卡特尔要想继续维持原来的高价就很不容易了。

(2)卡特尔内部成员所具有的欺骗动机。这是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假设其他企业的生产数量和价格都不变,那么一个企业成员偷偷地增加产量将会获得额外的巨大好处,这会激励企业成员偷偷增加产量,如果每个企业成员都偷偷增加产量,显然市场总供给大量增加,市场价格必然下降,卡特尔限产提价的努力将瓦解。如果卡特尔不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最终将导致卡特尔的解体。事实上,经济学家研究得出,世界上卡特尔的平均存续期间约为6.6年,最短的两年就瓦解了。

(3)由于企业成员之间的经济实力对比会因经济发展而变化,卡特尔的垄断联合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经常需要重新签订协议,甚至会因企业成员在争取销售市场和扩大产销限额的竞争中违反协议而瓦解。

此外,随着各国政府《反垄断法》的实施,卡特尔也可能因为违反了政府法律而被迫解体,也正因为如此,许多卡特尔都是国际性卡特尔,以规避国内的《反垄断法》。

差别定价:同机不同价的歧视

一、差别定价的含义

三位乘客乘飞机从北京回大连,在飞机上闲聊,结果发现他们的机票价格各不相同。第一位乘客通过旅行社订机票去大连旅游,票价340元;第二位乘客提前1个月预订机票,票价580元;第三位乘客去大连有急事,临时买的机票,票价740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交换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进行,实行等价交换,体现公平原则,怎么这里会出现同物不同价呢?

这里涉及一个商业用语——差别定价,差别定价是企业以两种或两种以上反映不同成本费用的比例差异的价格来销售一种产品或服务,即价格的不同并不是基于成本的不同,而是企业为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要求而构建的价格结构。

二、差别定价的原因

航空公司较好地运用了差别定价的原理,实现了利润最大化。第一位乘客对机票的需求弹性最大,因为是去旅游,什么时候去怎么去比较灵活,所以去旅行社订机票很便宜。由于旅行社和航空公司有长期合作的关系,且购票数量大而稳定,所以会享受到很低的价格。第二位乘客弹性需求居中。提前订票会给航空公司留出时间做合理的飞行安排,所以航空公司给出比较合适的折扣。第三位乘客需求弹性最小,因为有急事,只有乘飞机最快,这类乘客无论机票有没有折扣都要走,所以不会给第三位乘客优惠。

三、差别定价的方法

价格歧视的前提是市场分割。如果生产者不能分割市场,就只能实行一个价格。如果生产者能够分割市场,区别顾客,而且要分割的不同市场具有明显不同的支付能力。这样企业就可以对不同的群体实行不同的商品价格,尽最大的可能实现企业较高的商业利润。

1.顾客细分定价

企业把同一种商品或服务按照不同的价格卖给不同的顾客。例如,公园、旅游景点、博物馆将顾客分为学生、年长者和一般顾客,对学生和年长者收取较低的费用;铁路公司对学生、军人售票的价格往往低于一般乘客;自来水公司根据需要把用水分为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并收取不同的费用;电力公司将电分为居民用电、商业用电、工业用电,对不同的用电收取不同的电费。

2.产品形式差别定价

企业按产品的不同型号、不同式样,制订不同的价格,但不同型号或式样的产品其价格之间的差额和成本之间的差额是不成比例的。比如,33寸彩电比29寸彩电的价格高出一大截,可其成本差额远没有这么大;一条裙子70元,成本50元,可是在裙子上绣一组花,追加成本5元,但价格却可定到100元。

3.形象差别定价

有些企业根据形象差别对同一产品制订不同的价格。这时,企业可以对同一产品采取不同的包装或商标,塑造不同的形象,以此来消除或缩小消费者认识到不同细分市场上的商品实质上是同一商品的信息来源。例如,香水商可将香水加入一只普通瓶中,赋予某一品牌和形象,售价为200元;而同时用更华丽的瓶子装同样的香水,赋予不同的名称、品牌和形象,定价为2 000元。企业也可用不同的销售渠道、销售环境来实施这种差别定价。例如,某商品在廉价商店低价销售,但同样的商品在豪华的精品店可高价销售,辅以针对个人的服务和良好的售货环境。

4.地点差别定价

企业对处于不同位置或不同地点的产品和服务制定不同的价格,即使每个地点的产品或服务的成本是相同的。例如,奥运期间,同一个奥运场馆,不同座位的成本费用相同,却按不同的座位收取不同的票价。

5.时间差别定价

价格随着季节、日期甚至钟点的变化而变化。一些公用事业公司,对于用户按一天的不同时间、周末和平常日子的不同标准来收费。长途电信公司制定的晚上、清晨的电话费用可能只有白天的一半;航空公司或旅游公司在淡季的价格便宜,而旺季一到价格立即上涨。这样可以促使消费需求均匀化,避免企业资源的闲置或超负荷运转。

价格战争:厂商“厮杀”,消费者吃亏

一、价格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价格战是指生产者为了达到倾销商品、占领市场的目的,而采用降价销售的策略。

2009年,格力主推的“清凉之夏”变频空调进行了较大的价格调动,1匹机型售价2 599元,1.5匹机型售价3 599元,比年初价格下降1 000元以上。美的也猛推变频空调,其银河M180机型标价从原来的3 599元下降到不足3 000元。海尔空调1匹和1.5匹的挂机以及2匹柜机的优惠幅度也高达30%~40%,其中1款海尔大1.5匹3级能效省电空调售价仅为2 699元。

由于这次降价,2009年2月中旬,格力、海尔、美的、三菱4家大的空调厂商陆续同国美签订了采购订单总金额将高达100亿元的采购合同。仅海尔1家便与国美签下了16亿元的采购订单,向后者提供50万台畅销特价机型。同时,4大厂商的产品也成功地挤垮了其他空调厂商,成为市场上极具销售规模的“四大金刚”。

除了空调大战,人们还会看到打得热火朝天的冰箱大战、彩电大战、微波炉大战等,似乎每种产品都能闹出一点“战火”。就算各种商品质量相似,但厂商还可以比拼价格!于是,在任何一个领域,我们都能用“价格战”来描述中国公司之间的竞争。甚至有人说,“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价格的竞争手段,许多中国企业还能依靠什么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发达、生产规模扩大,市面上逐渐出现了产品过剩的局面,也就是“商品丰富,货源充沛”。这一消息,对消费者来说,等于在挑选产品时有了更多的机会;对于经营者来说,则是在提醒他们不得不在产品的品种、服务、价格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很快,市面上硝烟四起,各式各样的无声“战争”爆发,其中尤以价格战最为残酷,最为直接有效,最能彻底摧毁对手。于是,降价、打价格战,成为很多品牌产品占据市场的最佳选择。

二、价格垄断

每当看到一种家电产品的价格大战,百姓都会“没事儿偷着乐”。在这里,我们可以解释厂家价格大战的结局也是一个“纳什均衡”,而且价格战的结果是谁都没钱赚。因为博弈双方的利润正好是零。竞争的结果是稳定的,即是一个“纳什均衡”。这个结果可能对消费者是有利的,但对一些厂商而言是灾难性的。所以,价格战对一些厂商而言意味着自杀。

等一个或者几个商家合力占领了市场,“战争”的烽火不再,我们会面临什么?根据美国的多年经验,消费者将会迎来一个或几个独裁者的时代——在这种时代下,占领市场的那几个商家将慢慢提高价格,狠宰消费者。

也就是说,现在,格力、海尔、美的、三菱大打价格战,可是将来一旦这市场“大一统”,不再打价格战了,我们的日子也未必会好过。

没有价格战,商品物价高,不好;有了价格战,一路打下去,形成了垄断也不好。道理都被说尽了,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正是看到这点,各国才颁布了《反垄断法》,让市场上的竞争者仍大量存在,甚至扶植部分中小企业,让价格战就这样没有结束地打下去,使消费者真正受益。

三、价格联盟

价格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以合同、协议或其他方式,共同商定商品或服务价格,以限制市场竞争,谋取超额利润所实施的垄断联合。价格联盟的明显特征是:它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营者自愿采取的联合行动;是处于同一经营层次或环节上的竞争者之间的联合行动;联合行动是通过合同、协议或其他方式进行的;协议的内容是固定价格或限定价格;其共同目的是通过限制竞争以获取高额利润。

“价格联盟”一词对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早在几年前,国内九大彩电企业结盟深圳,以同行议价形式共同提高彩电零售价格,并迫使彩管供应商降价。以钢铁、彩电为发端,其后又有空调联盟、民航机票价格联盟、电脑价格联盟,近一些的还有券商们的佣金价格联盟等,一时间甚嚣尘上。然而,这些价格同盟都无一例外地摆脱不了短命而亡的宿命。

由于行业协会制定的是行业自律价格,即使没有强制效力,行业协会也不可能对“违反”自律价格的商家进行处罚,因此这个自律价格其实只是一个空架子,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在利益面前,这种基于行业压力及商家道德的“盟誓”究竟有着多少约束力可想而知。

价格联盟被称为“卡特尔”,任何价格卡特尔一经形成必然走向它的反面。联盟一经形成,价格便富有极大的弹性,只要其中的某一个成员降低价格,必将从中获利。为追逐利益,联盟成员之间的价格争斗不可避免,这就必然导致卡特尔机制的瓦解。

即使价格联盟在短期内取得一定成效,缓解了联盟企业的燃眉之急,但其潜在和长期的危害却不可忽视。首先,制约了企业竞争,自由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离开了竞争,市场就成为死水一潭。由于不同企业经营成本不同,却执行相同的价格,形成大家平均瓜分市场份额的局面,无形中保护了落后,鼓励不思进取,严重挫伤了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其次,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伤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并且不利于培养消费者成熟的消费理念。俗话说,没有成熟的消费者就不会有成熟的市场,因此,最终结果还是会连累整个行业的长期发展。

在拉封丹的寓言《鼠盟》里,有一只自称“既不怕公猫也不怕母猫,既不怕牙咬也不怕爪挠”的鼠爷,在它的带领下,老鼠们签订协议,组成了对抗老猫联盟,去救一只小耗子。结果,面对老猫,“首鼠两端不敢再大吵大闹,个个望风而逃,躲进洞里把小命保,谁要不知趣,当心老雄猫。”鼠盟就这样瓦解了,协议变成了一纸空文。

寓言故事中使鼠盟难以形成的原因是猫的强大无比;使价格同盟难以实现的原因是市场供求力量强大无比,不可抗拒。在市场经济中,决定价格的最基本因素是供求关系。供小于求,价格上升;供大于求,价格下降,这是什么力量也抗拒不了的。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垄断竞争、寡头、垄断)里,企业只能通过控制供给来影响价格,想把自己硬性决定的价格强加给市场是行不通的。在汽车、民航这类寡头市场里,每个企业所考虑的只能是自己的短期利益,而不是整个行业的长期利益,因此,当整个行业供大于求时,不要寄希望于每个企业减少产量来维持一定的价格。

国内企业各种各样的“联盟”声不绝于耳,并且屡战屡败,而后又屡败屡战,很多企业乐此不疲。企业搞联盟是想在市场的海洋中寻求一个救生圈,而结果则不然,每次联盟均告失败的事实说明:这种被不少企业看作制胜“法宝”的价格联盟是靠不住的。

我国如今的经济时代好像成了“联盟时代”,在种种共同利益的驱动下,一些企业动不动就扛起“联盟”大旗,或是抬价压价,或是限产保价,或是联合起来一致对外。仔细分析,这些企业联盟形式大致逃脱不了两种模式:一是企业之间自愿建立的松散联盟;二是主管部门主导、企业参加的联盟。

早在18世纪初,亚当·斯密就说过这样一句话:同业中的人即使为了娱乐和消遣也很少聚在一起,但他们的对话通常不是对付公众的阴谋,便是抬高价格的计划。事实也一再证明,这种非寡头垄断同盟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

其实,企业之间的竞争还可进行一些非价格的竞争,如企业在提高产品质量、增加技术含量上下工夫,向品牌、技术竞争过渡;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劣势企业主动从行业中退出;再就是从国际市场上寻找出路。因此,中国的企业家们应该尽快地从联盟的阴影中走出来,以一种更加成熟的心态去谋求发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立足之地,完全不必去组织什么价格联盟,不如革新技术,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兼并:企业扩张的快捷方式

一、兼并的含义

企业兼并在当今社会已经屡见不鲜。当优势企业兼并了劣势企业,后者的资源便可以向前者集中,这样一来就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优化产业结构,进而显著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企业兼并有利于其调整产业结构,在宏观上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兼并一直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课题。不过,在此需要指出,人们提起兼并的时候,往往会把这样几个词混淆:“兼并”“合并”与“收购”。

它们的共同点在于:这三种行为都是企业产权的有偿转让,即都是企业的买卖,都是企业为了谋求发展而采取的外部扩张措施。但具体来说,合并是指两家以上的公司归并为一个公司。兼并是指把其他企业并入本企业里,被兼并的企业将失去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收购在操作程序上与合并相比要相对简单,只要收购到目标公司一定比例的股权,进行董事会、监事会改组就可以达到目的。因此,一般情况下,可以这样认为:收购是兼并中的一种形式,即控股式兼并,而兼并又包含在广义的合并概念中,它是合并中的一种形式,即吸收合并。

二、企业兼并的主要形式

(1)购买兼并,即兼并方通过对被兼并方所有债权债务的清理和清产核资,协商作价,支付产权转让费,取得被兼并方的产权。

(2)接收兼并,这种兼并方式是以兼并方承担被兼并方的所有债权、债务、人员安排以及退休人员的工资等为代价,全面接收被兼并企业,取得对被兼并方资产的产权。

(3)控股兼并,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在共同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某一企业以其在股份比例上的优势,吸收其他企业的股份份额形成事实上的控制关系,从而达到兼并的目的。

(4)行政合并,即通过国家行政干预将经营不善、亏损严重的企业,划归给本系统内或行政地域管辖内最有经营优势的企业,不过这种兼并形式不具备严格法律意义上的企业兼并。

(5)企业兼并,是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进展,对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有效配置社会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都经历过多次企业兼并的浪潮。以美国为例,在历史上就曾发生过五次大规模企业兼并。其中发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一次兼并浪潮便充分发挥了优化资源配置,在微观和宏观“双管齐下”的巨大威力,不仅使得企业走上了腾飞之路,更是基本塑造了美国现代工业的结构雏形。

当今世界航空制造业排行第一的美国波音公司有过多次兼并其他企业的案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兼并美国麦道公司。在1996年,“麦道”在航空制造业排行世界第三,仅次于“波音”和欧洲的“空中客车”。该年“波音”以130亿美元的巨资兼并“麦道”,使得世界航空制造业由原来“波音”“麦道”和“空中客车”三家共同垄断的局面,变为“波音”和“空中客车”两家之间的超级竞争。新的波音公司在资源、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实力急剧膨胀,其资产总额达500多亿美元,员工总数达20万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用和军用飞机制造企业。这对于“空中客车”来说构成了极为严重的威胁,以至于两家公司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在经过艰苦的协商、谈判后,波音公司最终被迫放弃了已经和美国几十家航空公司签订的垄断性供货合同,以换取欧洲人对这一超级兼并的认可。但是不管怎样,前无古人的空中“巨无霸”由此诞生,并对世界航空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由于兼并涉及两家以上企业的合组,其操作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成功的企业兼并要符合这样几个基本原则:合法、合理、可操作性强、产业导向正确以及产品具有竞争能力。同时,企业兼并还要处理好“沟通”环节,包括企业之间技术的沟通,以及人与人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兼并发挥它的优势,否则将会适得其反,在未能达到兼并目的的同时反受其害。有统计表明,全球一半以上的企业兼并行为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表面上看,企业规模是扩大了,但却没有创造出经济效益,更有甚者,因为兼并使得企业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产业经营是做“加法”,企业兼并是做“乘法”。很多企业家看到了“乘法”的高速增长,却忽视其隐藏的巨大风险,现实中有太多在产业界长袖善舞的企业家最后在资本运营中折戟沉沙。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计算机上同时有着两种浏览器:一种是微软的Explore,另一种则是美国网景公司的Netscape。微软凭借强有力的竞争措施逐渐在浏览器市场上占据了优势地位,网景处于相对的弱势地位。

1998年,美国在线(AOL)以4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Netscape。当时,Netscape 在微软所提供的免费浏览器面前已经显得非常渺小,但美国在线却对其前景颇为看好。在他们看来,美国在线的雄厚财力和技术优势,可以使得Netscape 重新焕发活力,成为与微软竞争的对手。然而,无情的事实证明这是一项失败的兼并。首先,该次合并在一开始就受到很多人的质疑,这些人认为两个公司在程序设计上,技术差异太大,难以兼容;其次,美国在线急于求成,于2000年直接跳过 Netscape5,推出基于一项新技术 Mozilla0.6 原始码的 Netscape6。但是,由于 Mozilla0.6 并不稳定,结果 Netscape6进一步失去了自己原有的用户。这两大失误使得美国在线不得不于2008年3月1日起,停止开发网景浏览器,作为一款曾经改变互联网、有着辉煌历史的浏览器,Netscape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跨国并购

如今在全球一体化的经济背景下,跨国生产经营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经营战略和资源配置模式。生产经营的跨国化是生产领域中最显著的国际现象,也是国际经济关系向紧密方向发展得更深刻的表现。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组织生产过程,民族、国家的市场障碍不断被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所冲破。

2010年3月28日晚9时,吉利正式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达成协议,以18亿美元收购福特旗下的沃尔沃轿车,获得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以及相关资产(包括知识产权)。专家指出,正处于往高端汽车转型时期的吉利抓住金融危机的机遇,成功收购沃尔沃,这是中国民营汽车企业走向国际化道路上取得成功的标志性事件,而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成为了人们眼中最幸福的中国人。

吉利收购沃尔沃是国内汽车企业首次完全收购一家具有近百年历史的全球性著名汽车品牌,并首次实现了一家中国企业对一家外国企业的全股权收购、全品牌收购和全体系收购。

吉利收购沃尔沃并非一蹴而就。早在2002年,李书福就动了收购沃尔沃的念头,对其研究已有8年之多,首次正式跟福特进行沟通距今也将近3年。在李书福看来,吉利对沃尔沃及汽车行业的理解,以及对于福特的理解等,都是福特选择吉利作为沃尔沃新东家非常重要的元素。

“并不是有钱就能买到全球三大名车之一的沃尔沃,反过来讲,也并不是说钱不多就买不到。”李书福认为,中国在采购与研发方面所蕴含的成本优势,必将增强未来沃尔沃轿车的全球竞争力。

对这起并购事件,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李明光处长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国内整车制造企业去收购境外整车制造企业,吉利虽然不是第一例(2004年上汽收购韩国双龙),但影响却很大。在李明光看来,中国巨大的市场份额也是吸引沃尔沃的主要因素之一。

“尽管吉利的技术实力不如沃尔沃,但是我们有巨大的国内市场作为支撑,对重振沃尔沃品牌有好处。”李明光说。他认为,这起并购案对中国制造业的振兴会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中国的民营企业已经具有开展跨国经营的视野和能力,我们不能忽视民营企业在‘走出去’当中的地位和作用。”

跨国并购是更多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包括管理、技术、信息和市场等。跨国并购在最终产品上减少了国际贸易,同时又在中间产品上通过市场内部化而增加了国际贸易。

在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部署下,产品及其零部件的生产选址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国家的差别正在日益淡化。在跨国公司的全球拓展中,产业分布越来越多地成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结果,而越来越少地继续作为本国产业政策的体现。在从本国经济条件上形成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产品的交换是基本的和首要的形式。要素的国际流动是比商品的国际流动更高级的形式,它可以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和更优化的资源配置,这就是跨国并购的经济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