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绝不做亏钱的买卖——生产与成本
利润最大化:逐利,生产者并非天生勤奋
生产者也称厂商,指能够作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包括个人、合伙和公司性质的经营组织形式。厂商被假定为是合乎理性的经济人,提供产品的目的在于追求最大的利润。
一个有机会开创自己事业的人,他也可以继续为别人工作,领取固定的工资。那么是什么激励他凭借自己的艰苦努力去开创一番事业,并且需要承担企业破产的风险呢?这个激励就是:如果企业经营良好,他就能够获取利润。如果没有潜在利润的刺激,就没有人愿意冒险放弃一份稳定的工作去自立门户。
二、为了利润最大化,生产者会不断扩大生产
厂商从事生产或出售商品不仅要求获取利润,而且要求获取最大利润,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就是产量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
边际收益是最后增加一单位销售量所增加的收益,边际成本是最后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如果最后增加一单位产量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就意味着增加产量可以增加总利润,于是厂商会继续增加产量,以实现最大利润的目标。
实际上,经济学家们早已经给出了这一标准,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边际收益是每多卖出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入,边际成本是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工人工资、原材料和燃料等变动成本。需要指出的是,边际成本往往随着企业的生产发生变化。厂商在生产过程中会时刻监督自己的经营状况,如果从某一刻起,再增加一单位产量时,该单位产量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就说明增加产量可以增加总利润,于是厂商会继续增加产量;反之,如果增加的这一单位产量的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就说明增加产量将发生亏损,这时会减少产量。这样,只有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厂商的总利润才能达到极大值。在经济学里,通常用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对此加以分析。边际收益用MR表示,边际成本用MC表示,所以,当你看到“MR=MC”这一条件成立时,便说明企业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目标,即利润最大化。我们举例加以说明。
假设有一家皮鞋厂,在一个销售期结束后进行盘点。它的总收益便是卖出皮鞋后的全部收入,它的平均收益便是每卖出一双皮鞋所增加的收入,规范地说,就是“出卖每单位产品所得到的收入”。大家不难看出,平均收益其实就是每双皮鞋的价格。假设该鞋厂生产一单位产品,也就是生产一双皮鞋增加的收益为20元(边际收益),而每多生产一双皮鞋的边际成本为15元,那么,企业一定要增加生产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把能赚的钱尽量都赚到。但是,如果一双皮鞋的边际收益为20元,而边际成本却变为25元时,鞋厂每生产一单位产品就会赔5元,那么,企业就一定要减少生产,因为它正在“贴钱卖货”。只有当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都为20元)时,企业既不会增加产量,也不会减少产量,这时就说明企业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三、一个行业利润率越高,涌入的生产者越多
利润率是一个相对指标,一般是利润总额与同期指数进行比较。
通常来讲,利润率增长幅度越大,效益越好。一个行业的利润率越大,就会吸引越来越多的生产者。截至2006年年底,我国已有300多家上市公司涉足房地产开发领域,有的甚至将主业转型为房地产。雅戈尔公司2006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76亿元,其中,房地产收入为19.27亿元,远远超出西装和衬衫业务净利润的总和。红豆集团预计2007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50%~200%,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房地产项目竣工交付面积比上年同期有较大增长。
四、企业利润越好,越需要生产者勤奋地工作
利润与销售过程和管理过程关系紧密,企业要获得最大的利润,管理者就必须勤奋工作,加强管理,提高利润率。
企业作为市场中的微观主体,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所以,在研究企业问题时,考虑最多的就是成本问题。在现实当中,许多企业家并不清楚什么是“MR”和“MC”,并没有刻意追求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相等,也照样赚了不少钱。在市场之中,有一些成功的企业家确实如此。但是,规律就是规律,它的特点就是不管人们是否清楚,它总是在起着作用。那些实现了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有意也好,无意也罢,必然都遵循了这一规律。反过来,如果企业在生产中能够主动、自觉地按“利润最大化”规律办事,分析企业生产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就可以有效避免盲目、走弯路所造成的浪费。
边际分析法:经营之神的经营之道
一、边际分析法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碰到需进行边际分析的问题。例如,你是一家小百货店的经理,是什么使你决定要营业24小时,而不是早8点到晚9点营业呢?你可能会这样考虑:24小时营业当然要额外(边际)花费一些成本(如水电费、营业员的工资等),但是也会有一定的额外收益(就是多开11小时门的营业收入),只要额外收的钱比额外成本高便可以干。
在经济学上,这“额外”的部分便称为“边际”,而把由某项业务活动引起的边际收入去和它的边际成本(而不是全部成本)相比较的方法,就叫边际分析法。
二、边际分析法的作用
一种产品当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再继续增加生产就需要增加固定成本。在产量达到设计最大生产能力之前,边际成本变化趋势就从下降转而变成上升了。
边际成本作用就是研究成本变化规律,配合边际收入,计算边际利润。
当边际利润>0时,方案可行。
当边际利润<0时,方案不可行。
在根据边际分析法作出决策时就是要对比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比如增加一名乘客所增加的收入大于所增加的成本,让这名乘客上车就是合适的,这是理性决策。如果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让这名乘客上车就要亏损,是非理性决策。
任何增加一个单位产量的收入都不能低于边际成本,否则必然会出现亏损;只要增加一个单位产量的收入能高于边际成本,即使低于总的平均单位成本,也会增加利润或减少亏损。因此计算边际成本对制定产品决策具有重要的作用。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当产量增至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时,能为企业获得最大利润的产量。
王永庆被誉为台湾的“经营之神”,其经营之道备受推崇。20世纪50年代初,王永庆表示要投资塑胶业。当地一个有名的化学家,公然嘲笑王永庆根本不知道塑胶为何物,开办塑胶厂肯定要倾家荡产!其实,王永庆作出这个大胆的决定并不是心血来潮,铤而走险。他认为,烧碱生产地遍布台湾,每年有70%的氯气可以回收利用来制造PVC塑胶粉粒。这是发展塑胶工业可以降低成本的一个大好条件。
1954年,王永庆创办了台湾岛上第一家塑胶公司。3年后建成投产,立刻就遇到了销售问题。首批产品100吨,在台湾只销出了20吨,明显地供大于求。按照生意场上的常规,供过于求时就应该减少生产。可王永庆却反其道而行之,下令扩大生产!
这一来,连他当初争取到的合伙人,也不敢再跟着他冒险了,纷纷要求退出。王永庆决定背水一战,变卖了自己的全部财产,买下了公司的全部产权。王永庆有自己的想法,他相信自己产品销不出去,并不是真的供过于求,而是因为价格太高——要想降低价格,就只有提高产量以降低成本。
第二年,他又投资成立了自己的塑胶产品加工厂——南亚塑胶工厂,直接将一部分塑胶原料加工成成品,供应市场。事情的发展,证明了王永庆的想法是正确的。随着产品价格的降低,销路自然打开了。台塑公司和南亚公司双双大获其利!从那以后,王永庆塑胶粉的产量持续上升,他的公司成了世界上最大的PVC塑胶粉粒生产企业。
当然,台塑的成功还有其他方面的努力,如内部管理、与政府的良好关系等,但最关键的是台塑通过将自己的产量扩大,从而达到边际成本最低,这是台塑成功的法宝。
规模经济:企业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
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战役。
公元383年8月,前秦皇帝苻坚亲率步兵60万人、骑兵27万人、羽林郎(禁卫军)3万人,共90万人的大军从长安南下。近百万行军队伍“前后千里,旗鼓相望。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苻坚骄狂地宣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这就是成语“投鞭断流”的来历。
东晋在强敌压境,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以丞相谢安为首的主战派决意奋起抵御。经谢安举荐,东晋皇帝任命谢安之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率领经过7年训练、有较强战斗力的北府兵8万人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主力。
双方在淝水展开战斗。结果,前秦军被歼和逃散的共有70多万人。唯有鲜卑慕容垂部的3万人马完整无损。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不仅如此,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权。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亡。
前秦的军队规模不可谓不大,但最终打了败仗。看来,“阵容庞大”不一定能产生必然的正面效果。在经济学中,厂商的生产规模越大,不一定能让生产成本降下来。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规模经济的概念。
一、规模经济
1.定义
规模经济又称规模利益,是指随生产能力的扩大,使单位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
若厂商的产量扩大1倍,而厂商增加的成本低于1倍,则称厂商的生产存在规模经济,仅生产1辆汽车的成本是极其巨大的,而生产第101辆汽车的成本就低得多,而生产第10 000辆汽车的成本就更低了,这是因为规模经济。
一般来说,随着产量的增加,厂商的生产规模逐渐扩大,最终厂商扩大规模使得生产处于规模经济阶段。
2.规模经济的原因
(1)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厂商可以使用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实际生活中,机器、设备往往是有不可分割性,有些设备只有在较大的生产规模下才能得到使用。
(2)规模扩大有利于专业分工。
(3)随着规模扩大,厂商可以更为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包括一些副产品。
(4)随着规模扩大,厂商生产要素的购买和产品的销售方面就拥有更多的优势,随着厂商产量的增加,这些优势逐渐凸显出来。
二、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
1.定义
(1)总产量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能够得到的最大产量。
(2)平均产量是指总产量或总产出除以一种投入品的数量所得的值。例如,劳动的平均产量定义为总产量除以劳动的投入量。其他投入品的平均产量以此类推。
(3)边际产量是指在其他生产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个单位一种生产要素投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加量。又称为边际产品或边际产出。
2.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
(1)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一种生产要素的增加,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都是先上升而后下降的。这反映了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如图8-1所示。
图8-1 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
(2)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在相交前,平均产量是递增的,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在相交后,平均产量是递减的,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在相交时,平均产量达到最大,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
(3)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当边际产量为负数时,总产量就会相对减少。
三、企业盈亏是否取决于规模
安德鲁·卡内基在缔造他的钢铁帝国——卡内基钢铁公司时,领悟道:“价格的低廉和生产的规模是成正比的,因此,生产规模越大,成本就越低……降低成本、抢占市场、开足马力,只要控制好成本,利润自然就来了。”
所谓规模,一是指生产的批量规模;二是指企业的规模。很多企业,成本降不下来,效率上不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实现适度规模。实现适度规模的原则适用于所有行业,不过各个行业实现的方式并不一样。像钢铁、家电、汽车这些行业,生产之间的联系强,因此适于集中生产,即工厂的规模要大,而且集中在同一地区,才能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另外一些行业如零售商业,采取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集中进货,统一的物流配送,统一的管理制度,保证了成本最低。当企业的运营成本降下来时,消费者才能购买到更便宜的商品。规模能产出比分散生产经营更高的效益。这种效益主要来源于企业规模扩大后,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化,企业设备和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并且使企业更具有挑战性。
规模经济并不是意味着厂商的规模越大越好,对于特定的生产技术,当厂商的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边际产量就会下降,从而造成收益下降。
范围经济:巧妙搭配,不让资源闲置
一、范围经济的含义
提起范围经济,很多人以为就是规模经济,其实这是不正确的。范围经济是指由厂商的范围而非规模带来的经济,即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时,所存在的状况。只要把两种或更多的产品合并在一起生产比分开来生产的成本要低,就会存在范围经济。范围经济一般指企业通过扩大经营范围,增加产品种类,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而引起的单位成本的降低。与规模经济不同,它通常是企业或生产单位从生产或提供某种系列产品(与大量生产同一产品不同)的单位成本中获得节省。而这种节约来自分销、研究与开发和服务中心(像财会、公关)等部门。范围经济一般成为企业采取多样化经营战略的理论依据。范围经济是研究经济组织的生产或经营范围与经济效益关系的一个基本范畴。以下面的火力发电厂为例。
一个火力发电厂在其附近建一砖厂,而生产砖的原材料就是发电过程中产生的煤渣。煤渣对于发电厂完全是废物,原来发电厂还要花专门的资金清理它们,而现在砖厂不仅可以帮助清理掉煤渣,还可以把它们转变为有用的产品,拿到市场上卖钱。发电厂不仅节省了清理煤渣的费用,还通过砖的销售获得额外的收入。总收入的增加使得它相对于同行具有成本优势,即使电的销售价格低于竞争对手,它仍能得到高于对手的利润。
范围经济也并非一定要在一个企业的范围内存在,企业与企业间同样可以形成范围经济。
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砖厂不是发电厂所建,而是由另一个企业所建,就形成了企业间的范围经济。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电厂可能把煤渣以很低的价格卖给砖厂,它仍然可以节省清理费用,还能获得销售煤渣的收入。但是我们从砖厂看,因为它的原材料是别的厂商的废料,肯定是成本极低。所以相对于其他的砖厂,它就享受到成本节约的好处,成本的降低使得它可以降低价格获得竞争优势。
二、范围经济的优势
概括来讲,范围经济主要有以下一些优势。
1.成本优势(www.xing528.com)
范围经济可以因扩大生产规模而降低生产成本,主要表现为分摊固定成本、降低变动成本。分摊固定成本主要表现为分摊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降低变动成本主要表现在降低采购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方面。
2.产品差异化优势
范围经济可以通过产品的多样化取得差异化优势,包括产品的质量、功能、外观、品种、规格及提供的服务等,这种多样性能使消费者认同该产品并区别于其他企业提供的类似产品。
3.营销优势
范围经济所带来的成本优势及产品差异化优势可为企业带来营销优势。市场营销的关键在于正确定位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望,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市场营销强调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从营销理论来说,就是从产品、价格、地点、促销、公共舆论、政治或权力等方面体现企业的竞争能力。而范围经济形成的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体现了企业在产品、品质和价格方面的竞争能力。同时又能在内部建立的营销平台上,利用原有的渠道销售多种产品,还能更好地利用企业已经形成的品牌优势,为新产品开拓市场,使消费者更容易接受,同时也对跟进者形成巨大的进入障碍。
4.技术创新优势
范围经济有利于技术的引进与革新。首先,对范围经济的理解和受益,使企业管理层对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更加重视;其次,范围经济利益的驱动可以导致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持续的创新活动将使企业在应用新材料、采用新工艺、培养创新团队、加强市场调研等方面获得突破,最终将形成企业强大的核心竞争优势。
5.抵御风险的优势
范围经济在成本、差异化、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等方面获得竞争优势,实际上是增加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范围经济还强化了企业的“新陈代谢”和互补性。
沉没成本:不可挽回的损失不计较
一、沉没成本
斯蒂格利茨教授曾说:“普通人(非经济学家)常常不计算‘机会成本’,而经济学家则往往忽略‘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举例来说,当你受诱惑花30元买了张《英雄》的电影票,已经付了票款且假设不能退票。此时你付的30元钱已经不能收回,就算你不看电影钱也收不回来,电影票的钱就是你的沉没成本。
企业的机器、厂房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丧失其价值,无形之中就会贬值。这源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机器和厂房都有一定的使用年限,超过了这个时间就得报废;二是新的技术和生产手段会大量涌现,机器和厂房会在无形中贬值。
二、如何避免沉没成本
不管怎样,在实现同样战略目的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沉没成本的支出无疑是所有企业都希望的。正如2000年前后,网络公司竞争白热化,比谁“烧钱”最快、最多,这可以说是大多数投资者所不愿意看到的。
1.尽量避免决策失误导致的沉没成本
这要求企业有一套科学的投资决策体系,要求决策者从技术、财务、市场前景和产业发展方向等方面对项目作出准确判断。当然,市场及技术发展瞬息万变,投资决策失误在所难免。在投资失误已经出现的情况下,如何避免将错就错对企业来说才是真正的考验。英特尔公司2000年12月决定取消整个Timna芯片生产线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Timna是英特尔公司专为低端PC设计的整合型芯片。当初在上这个项目的时候,公司认为今后计算机减少成本将通过高度集成(整合型)的设计来实现。可后来,PC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PC制造商通过其他系统成本降低方法,已经达到了目标。英特尔公司看清了这点后,果断决定让项目下线,从而避免更大的支出。
2.通过合资或双边契约减少沉没成本
很多时候,沉没成本并不是由企业自身造成的,而是由合作方或供应链的上、下游中断合作引起的。由于一项用于某一特定交易的耐用性投资往往具有专用性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交易突然终止,则所投入的资产将完全或很大部分会报废,从而产生相当一部分“沉没成本”。因此,通过合资或双边契约确保交易的连续性便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契约性或组织性的保障可以大大降低交易费用。
现代企业经营中,技术合作、策略或战略联盟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其内在原因,其实就包含了分散技术开发和市场拓展风险、减少沉没成本方面的考虑。
三、沉没成本的门槛效应
对一个行业或产业来说,其沉没成本的高低往往构成了进出壁垒的关键,并最终决定市场结构。贝恩咨询公司早在1956年就指出,若一个产业的固定成本或沉没成本很高,就会形成进入门槛。
那些具有明显规模经济和庞大硬件投入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如能源、通信、交通、房地产、集成电路、医药等产业,其超额回报可谓诱人,但其惊人的初始投入和高退出成本则往往使许多市场“准进入者”却步,因为这首先是一场“谁输得起”的比拼。
由于这些高沉没成本的产业往往同时具备低边际成本的特性,“输得起”的一方最终会成为市场的赢家。许多资本实力雄厚的企业正是利用沉没成本来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小企业通常只能选择沉没成本较低的竞争性行业求得发展。
边际产量递减:为什么员工增加了,产量却在减少
一、边际产量递减的含义
当一种投入如劳动被更多地追加于既定数量的土地、机器和其他投入要素上时,每单位劳动所能发挥作用的对象越来越有限。土地会越来越拥挤,机器会被过度地使用,从而劳动的边际产量会下降,企业增加了投入,但收入却在递减。
一个面包坊有两个烤炉,作为可变生产要素的工人从1个增加到两个时,面包的边际产量和总产量都会增加。如果增加到3个工人,其中1个工人打杂,尽管这个工人增加的产量不如第二个工人(边际产量递减),但总产量仍增加了。如果增加第四个工人,面包坊内拥挤,工人之间发生矛盾,总产量反而减少了。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又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最早是在18世纪由法国重农学派经济学家杜尔阁提出的。19世纪初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斯特、李嘉图、马尔萨斯等人也提出了这个规律。
二、两季稻与三季稻
一些地方曾经把传统的两季稻改为三季稻。结果总产量反而减少了。
两季稻是农民长期生产经验的总结,它行之有效,说明在传统农业技术下,土地已经得到了充分利用。改为三季稻之后,土地过度利用引起肥力下降,设备、肥料、水利资源等由两次使用改为三次使用,每次使用的数量不足。这样,三季稻时的总产量就低于两季稻了。四川省把三季稻改为两季稻之后,全省粮食产量反而增加了。江苏省邢江县1980年的试验结果表明,两季稻每亩总产量达2 014斤,而三季稻只有1 510斤。更不用说两季稻还节省了生产成本。群众总结的经验是“三三见九,不如二五一十”。这就是对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形象说明。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是因为违背了边际产量递减规律。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在各部门都存在,所以要防止瞎指挥现象。
生产成本及分类:生产者要考虑哪些成本 “代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成本是衡量生产消耗的补偿尺度,企业必须以产品销售收入抵补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支出,才能确定盈利,因此在企业中生产成本的控制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生产成本能反映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的效果。企业原材料消耗水平,设备利用好坏,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产品技术水平是否先进等,都会通过生产成本反映出来。
生产成本是指生产单位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即企业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成本。
一、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中的材料、人工、费用三项。
生产成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部分组成。直接材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对象,通过加工使之成为半成品或成品,它们的使用价值随之变成了另一种使用价值;直接人工是指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资源,可用工资额和福利费等计算;制造费用则是指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厂房、机器、车辆及设备等设施及机物料和辅料,它们的耗用一部分是通过折旧方式计入成本;另一部分是通过维修、定额费用、机物料耗用和辅料耗用等方式计入成本。
二、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
不变成本又称固定成本,是指总成本中(短期内)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那些项目,如固定资产折旧、车间经费、企业管理费等,这些项目在产量增大或降低时都不会随之变化,故称不变成本或固定成本,对应的要素称为不变要素。
可变成本又称变动成本,是指在总成本中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的成本项目,主要是原材料、燃料、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价值,当一定期间的产量增大时,原材料、燃料、动力的消耗会按比例相应增多,所发生的成本也会按比例增大,故称为可变成本。
三、平均成本
平均成本是指平均每单位产品所分摊的成本。假设总成本为TC,总产量为Q,则平均成本AC=TC/Q。
要谋求成本的有效降低,必须分析影响成本各种因素中最本质的东西,也就是要做到“单位成本”,即平均成本的分析。降低平均成本,一直是每个企业所追求的主要目标。
(1)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一直在下降。这种行业的生产技术特点是在开始时需要大量投资,以后产量增加时,每单位产品增加的成本并不多,最初的投资分摊在越来越多的产品上,从而平均成本越来越少。
(2)无论产量如何变动,平均成本基本不变。这种行业一般在经济中都是一些无足轻重的行业,它的市场需求量不大,产量也不大,所用的生产要素并非经济中较为紧缺的要素,不与其他行业争夺生产要素,因此即使产量增加,要素价格不会上升,成本也不会增加。而且初始的投资也不大,例如钢笔等小物品。
(3)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先下降。当产量增加到一定数量时,平均成本达到最低。如果产量再增加,平均成本就增加了。也就是说,平均成本先随产量增加而递减,后随产量增加而增加。
成本最小化:控制成本才最具竞争力
一、成本最小化原则
在市场经济中,利润最大化与成本最小化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一个企业要达到利润最大化,就必须对投入要素进行最优组合以使成本最小。因此,我们要想取得最大利润,就要遵循成本最小化原则。
成本,其实是会计学中的一个概念,在经济学的分析中也广泛应用。成本是指为了得到一定的预期结果所付出的代价。成本有不同的分类,包括生产成本、管理成本、交易成本等。
企业是市场中的微观主体,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所以,成本最小化是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战略之一,成本控制是所有企业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管理课题。
企业无论采取何种改革、激励措施都代替不了强化成本管理、降低成本这一工作,它是企业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有效的成本控制管理是每个企业都必须重视的问题,抓住它就可以带动全局。
二、如何控制成本
1.重视技术进步
企业需要的不是单纯的技术而是对经济有帮助作用的技术,从技术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出发,重视技术进步,对降低成本有着重要作用。一方面,技术上的新成果只有在经济上需要且有采用条件时,才能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另一方面,技术的进步也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如新产品开发、质量的提高等,因而能够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又通过技术进步对经营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达到经济和技术的统一。
2.将无效消耗控制到最低点
从获得产品而发生消耗的关系来看,在企业的全部消耗上,有一部分是有效消耗,它是获得社会产品(即合格品)的必要消耗;另一部分是无效消耗,是获得产品不应发生的消耗,如废品消耗、管理不善造成的浪费等。
对于获得一定产品而发生的有效消耗,在一定生产条件下是固定的,是相对不变的;对于获得一定产品而发生的无效消耗,是相对变化的,是普遍存在的。后者是控制的对象,要通过一系列措施对这一消耗进行控制,使其降到最低点。
3.严格支出管理
对于支出管理来说,由于企业可以通过再循环的方式来提高对任何成本支出的控制,分析支出以及制定出最合理的运作流程并制定采购战略则显得尤为重要。除了人员的薪水支出以及投资性支出外,我们要对所有的支出情况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找到最适合的方式、途径,包括买什么、从谁那里买、什么时候买等。比如说,是统一采购还是单品采购,或是联合采购。确定了采购方式之后,就要寻找合格的供应商,并进行商务谈判等。接下来就是合同的执行和货款的支付,最后是制定对供应商进行长期有效管理的流程和制度。
三、成本的阶段控制
企业的成本控制工作,一般是按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步骤展开。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大阶段:
(1)内涵成本控制阶段。这是初步成本控制阶段,主要包括原材料、生产成本等控制,其主要目的是打好生产基础。
(2)外延成本控制阶段。随着企业外部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企业增支减利因素不断增加,单纯靠内涵控制已不能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这一阶段主要是系统控制,对销售成本、生产成本、行政成本等各个方面进行控制。
总之,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降低产品成本、实行低成本战略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尽量降低成本应该成为企业始终追求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