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供给和需求:市场的左右手

供给和需求:市场的左右手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3章市场运行的左右手——供给和需求供给:面包的供给是工厂的决定对于生产面包的工厂来说,买多少面粉(原料),生产多少面包,全部由自己决定。因此,在自由健康的市场上,供给应当是卖者用于市场交换的数量。当政府采用税收或补贴等政策手段调节某些产品的生产时,就会影响商品在市场上的供给。在某一价格下,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某一货物的总数量称为需求量。

供给和需求:市场的左右手

第3章 市场运行的左右手——供给和需求

供给:面包的供给是工厂的决定

对于生产面包的工厂来说,买多少面粉(原料),生产多少面包,全部由自己决定。就算市场上有再多的人需要面包,也要面包厂愿意做、能做出来才行。就是说,要想消费某种商品,首先就要有这种商品的供给。

一、供给的相关内容

根据供给的概念,它描述的是生产者提供商品的能力。它的构成需要两个条件——生产者的意愿和生产者的实际生产能力。生产者的意愿,指的就是生产者愿意在某一价格水平上生产多少商品或者提供多少服务。生产者的实际生产能力,则是指在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技术下,生产者能够生产多少商品或者提供多少服务。从根本上看,后一项条件对于生产者供给有更大的意义。

当生产者向市场上进行供给时,其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市场上商品的数量增加。但要清楚的是,市场上的供给量不等于生产量,在生产的过程中,将有一部分用于生产者自己消费或储备。因此,在自由健康的市场上,供给应当是卖者用于市场交换的数量。

二、影响供给的因素

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影响生产者供给的因素有很多,以下列出几种。

1.生产成本的高低

对于生产者来说,生产成本就是其为了制造产品所要付出的原料、资本及其他资源。通常情况下,当其他条件都不变时,生产成本的上升,会导致赚取的利润减少,则生产者会减少生产,商品供给量下降;相反,生产成本下降时,厂商就能获得更多利润,从而刺激生产,使商品供给量增加。

2.生产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在进行商品生产的过程中,生产技术和管理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联系,也就直接影响了生产者生产的效率。当两者升高时,就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促使生产者增加商品供给的数量。相反,则会减少商品供给的数量。

3.相关产品的生产情况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里,生产者提供的商品可能会遇到相关的竞争产品。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相关产品销售情况的低迷,生产者为了扩大市场,就会提高供给数量。相反,在相关产品销售情况高涨时,生产者则可能大量减少供给,甚至退出市场。

4.生产者对商品的预期

生产者在生产商品的过程中,对商品未来的发展形势预期,也将极大地影响产品的供给量。当生产者对未来商品的销售预期乐观时,就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未来的产品供给;对未来商品预期悲观时,就会缩减生产规模,减少未来的商品供给量。

5. 政府的相关政策

不可否认,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干预也会对生产者提供商品的数量产生影响。当政府采用税收或补贴等政策手段调节某些产品的生产时,就会影响商品在市场上的供给。

需求: 洛阳纸贵的原因何在

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左思。在左思小时候,他父亲就一直看不起他,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等到左思成年,他父亲还对朋友们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候呢。”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

经过长期努力,他写出了一部《三都赋》,当时人们都认为其水平超过了汉朝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二京赋》。一时间,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

为什么会洛阳纸贵?因为在京都洛阳,人们竞相传抄《三都赋》,以致纸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纸的供给却跟不上需求。

一、需求

根据需求的概念,它描述的是消费者购买商品的能力。它的构成需要两个条件——消费者的意愿和消费者的实际购买能力。消费者的意愿,指的就是消费者愿意在某一价格水平上购买多少商品或者服务。消费者的实际购买能力,则是指在现有的收入水平和经济条件下,消费者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需求必须是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如果消费者对某种商品只有购买的欲望而没有购买的能力,就不能算作需求。

二、影响需求的因素

需求显示了随着价格升降而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某个个体在某段时间内所愿意买的某货物的数量。在某一价格下,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某一货物的总数量称为需求量。在不同价格下,需求量会不同。需求也就是说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若以图像表示,便称为需求曲线。

1.商品本身的价格

汽车需求的数量永远不会超过面包的数量。一般而言,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比,即价格越高,需求越少;反之,价格越低,需求越多。

2.相关商品的价格

当一种商品本身价格不变,而其他相关商品价格发生变化时,这种商品的需求量也会发生变化。

3.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当消费者的收入提高时,会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当消费者的收入降低时,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劣质商品除外。

4.消费者的嗜好

女儿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吃鱼!”

妈妈说:“孩子,吃鸡肉行不行?”

女儿:“不行,我就要吃鱼。”

妈妈无奈,只得每天下班之后都从超市里面买一条鱼回来。

三个月过去了,妈妈对女儿说:“明天吃鱼吗?”

女儿:“不,我不想吃了。”

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相反偏好程度减弱,需求量就会减少。

5.消费者对未来商品的价格预期

欧盟国家约有25%的天然气由俄罗斯供应,而俄罗斯输往欧盟的天然气中有逾80%需过境乌克兰。2009年1月,俄罗斯因天然气支付纠纷切断了对乌克兰的天然气出口,导致严寒肆虐的欧洲十八国不同程度地陷入天然气危机,数以万计民众无法取暖而怨声载道,这一现象被媒体称为“俄乌斗气,欧洲受气”。

为免再当受气包,2009年7月2日,在欧盟内部的专家会议结束后,欧盟委员会发表了一份公告。公告表示:“面对乌克兰可能爆发的天然气危机,欧盟委员会提醒各成员国采取有效措施,尽量填充天然气储备。”

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即将上升时,社会会增加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量,因为理性的人会在价格上升以前购买产品;反之,就会减少对该商品的预期需求量。

6.人口规模

为什么北京的超市每天都会出现抢购,而小县城的超市一天只有为数不多的顾客。因为北京的消费者众多,消费者排队争相抢购,而小县城人流有限,消费者少。

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商品市场的“线性”变动

一、需求曲线及其线性变动

1.需求曲线

当水价变动时,人们的用水量也会随之变动。如果水价是每升1美分,每天会用掉55万桶。当水价下降时,原因姑且不论,人们就计划用更多的水。

当我们把这些信息画成图时,事情就变得更有意思了。纵轴表示可能的水价(P),单位是美元/桶。横轴表示人们在不同的价格下计划购买的水量(Q)。把表中的数字标在图中,并连接起来,我们就得到了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D),经济学家称其为需求曲线,如图3-1所示。

图3-1 需求曲线

2.需求量的变动

在几何图形中,需求量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数量组合点沿着同一条既定的需求曲线的运动。如图3-2所示,当商品的价格由P1→P0→P2变动时,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由Q1→Q0→Q2变动,商品的价格-需求数量组合点由a、b、c沿同一条需求曲线移动。

图3-2 需求量变动曲线

3.需求的变动

在几何图形中,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变动。如图3-3所示,原有的需求曲线为P0,在商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如果其他因素的变化使得需求增加,则需求曲线向右平移至P2的位置;如果其他因素的变化使得需求减少,则需求曲线向左平移至P1的位置。

图3-3 需求变动曲线

二、供给曲线及其线性变动

1.供给曲线

供给曲线表明了价格与产量的相结合,即在某种价格水平时整个社会的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所有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取决于它们在提供这些产品时所得到的价格,以及它们在生产这些产品时所必须支付的劳动与其他生产要素的费用。

当水价是2美分的时候,自来水公司只愿意供应20万桶的自来水;当水价是5美分的时候,自来水公司愿意供应110万桶的自来水;当水价是6美分的时候,自来水公司愿意供应120万桶的自来水。

同前所述,我们把这些信息画成图时,纵轴表示可能的水价,单位是美分/桶,横轴表示水厂在不同的价格下愿意供给的水量。把表中的数字标在图中,并连接起来,我们就得到了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经济学家称其为供给曲线,如图3-4所示。

图3-4 供给曲线

2.供给量的变动

在图3-5中,供给量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供给数量组合点沿着同一条既定的供给曲线的运动。当价格变动时,价格-供给数量组合点a、b、c沿同一条供给曲线移动。

图3-5 供给量变动曲线

3.供给的变动

在图3-6中,供给的变动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变动。当价格不变而其他因素变化时,供给曲线平行地移动。供给曲线从S0右移到S1,表示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如生产要素价格提高)从S0左移到S2,表示供给减少。

图3-6 供给变动曲线

三、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反映了什么

需求曲线返映:它向右下方倾斜,它的斜率为负值,它们都表示商品的需求量和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供给曲线反映:它向右上方倾斜,它的斜率为正值,它们都表示商品的供给量和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动的规律。

总供给曲线的位置是不断变动的,这种变动说明了在既定价格水平之下,需求曲线描写了买方的行为;供给曲线描写了卖方的行为。

均衡价格:供需之间妥协的结果

一、价格的形成过程

买者和卖者扮演的就是两个博弈者的角色。他们通过讨价还价,来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可能有人会问了,商家把价格定那么高,不就是为了赚更多的钱吗?为什么还愿意和消费者还价?他当初为什么不定个实价?

买者:你这件衣服多少钱?

卖者:500元。

买者:太贵了,我最多能给250元。

卖者:250多不好听啊,干脆我以进价卖给你!450!

买者:还是太贵了,300元怎么样?

卖者:300元太便宜了,要不咱们都让让,400元就成交。

买者:350元给不给?不给我就走人。

卖者:等会儿等会儿,350元就350元吧。这次绝对是亏本卖给你了!

当人们在购买东西砍价时,绝大多数商家都还是会和你讨价还价的。这是因为在双方的博弈中,卖衣服的商家处于为商品定价的优势地位,他通常愿意为自己的商品定个最高的价格。相反,消费者因为不知道进货价格而处于劣势。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对商家逐利本性的怀疑,就会促使其不断地用砍价来测试商家的心理底线,进而摸清最贴近商品真实价值的价格。

我们不妨做个假设,来分析这一过程。

前提是双方都是经济学中的理性人,都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即卖方倾向于给出远远高于成本的价格,买方倾向于付出尽量少的金钱。

1.卖方给出实价,双方都不讨价还价

显然,这种行为对买方是极为有利的,但从商家这一方来说,就不符合前提假设——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关键特征就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商家这样的行为将导致生意没有继续运营的成本,时间久了,商家自然亏本,退出市场。

2.卖方给出远远高于成本的价格,双方不讨价还价

这种情况下,卖方处于优势,但是对于买方来说,他感觉到商品质量和价格不符,不讨价还价,也不符合假设的前提。没有人明知吃亏还会继续购买下去。若卖方一直不降价,长此以往,买方也会因为价格太高,自己的利益无法得到满足而不再购买商品。

3.卖方给出远远高于成本的价格,但双方讨价还价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卖方能够满足自己定高价的倾向,买方也能满足自己压低价格的倾向。两者都感受到了彼此利益能够达到最大化的可能。就像前面买衣服的人,他认为自己将衣服压价到350元,感觉到很划算;而卖衣服的人,就算嘴上说自己做了赔本的生意,实际上还是会赚到一些。

分析的结论就是,在同样是理性人的基础上,双方都愿意选择讨价还价。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处于平等地位,所以,彼此能够充分地在交易中对价格进行协商,表达自己的看法,即讨价还价。市场环境为讨价还价提供了社会基础,刺激了人们讨价还价的行为。乔治敦大学教授克里德·威尔康斯说:“市场经济就是讨价还价的经济。”所以,不论是国家间的国际贸易,还是街边的小商小贩,交易的双方都会讨价还价。

二、均衡状态

一般均衡理论的创始人是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瓦尔拉斯的均衡理论中有一个拍卖喊价人(又称瓦尔拉斯拍卖者)通过对商品的竞卖,得到商品的均衡价格。在这一点上,供给量与需求量恰好相等。既不存在短缺的现象,也不存在供给过剩的现象,因此也就不存在使价格进一步变化的压力

从这种意义上说,均衡是指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价格是由该商品的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的,供给、需求、价格不再变动的状态就是市场的均衡状态。

三、均衡数量和均衡价格

1.均衡数量

均衡数量是指某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称为均衡数量。

2.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是在市场上供求双方的竞争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均衡价格的形成就是价格决定的过程。需要强调的是,均衡价格的形成完全是在市场上供求双方的竞争过程中自发形成的,有外力干预的价格不是均衡价格。

在市场上,需求和供给对市场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是相反的。由于均衡是暂时的、相对的,而不均衡是经常的,所以供不应求或者供过于求经常会发生。

当一个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商品的供给量将超过需求量,这样就会存在商品的过剩:在现行价格时,卖者不能卖出他们想卖的所有商品,这种情况被称为超额供给。

例如,当水果市场上存在超额供给时,水果商就会发现,他们的冷藏室中装满了他们想卖而卖不出去的水果,他们对这种超额供给的反应是降低其价格。同样,如果在水果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此时,商品需求量将超过供给量,这样就会存在商品短缺:需求者不能按现行价格买到他们想买的一切,这种情况被称为超额需求。当水果市场出现超额需求时,买者不得不排长队等候购买可提供的几个水果的机会,由于太多的买者抢购太少的商品,卖者可以作出的反应是提高自己的价格而不是失去销售量。随着价格上升,市场又一次向均衡变动。价格要一直变动到市场达到均衡时为止。

许多买者与卖者的活动自发地把市场价格推向均衡价格。一旦市场达到其均衡价格,所有买者和卖者都得到满足,也就不存在价格上升或下降的压力。

四、弗里德曼对于均衡的分析(www.xing528.com)

弗里德曼在分析均衡问题时,假定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商品的供给和需求的变动处于自发状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现在以商品甲为例,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消费者对商品甲有不同的需求量,而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生产者有不同的愿意提供商品甲的数量。

若在某一价格下,生产者愿意提供的产品数量多于消费者所要求的需求量,结果就会出现过剩,这些剩余的产品没人买;而在另一价格上,如消费者的需求量多于市场上生产者能提供的商品量,结果就会出现商品的短缺。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甚至浪费。

然而,在同一市场里,为了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能够获得满意,商品甲的供给和需求将在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动下,自动地被推向供需均衡。直到商品甲在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在一定时期、在某个价格上,数量刚好达到平衡时,就形成了均衡价格。在这一情况下,供给和需求刚好都能满足,市场不存在剩余和短缺,此时,价格也不会再变动。用弗里德曼的话说就是:“均衡状态是这样一种状态,它一经确立,就将被维持下去。”

这时市场上最稳定的价格形成了,需求者和供给者都会以这个价格来提供或消费商品,供给和需求最终共同决定了这个商品在市场上的价格。不过这种均衡状态会在需求和供给再次出现变动时被打破,然后均衡价格也将重新稳定。

供给和需求的变动:为什么钻石贵过水

经济学上有个著名的理论:有用的水,不值钱;无用的钻,天上价。这就是由供给与需求引起的。

一、价值悖论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水和钻石的价格难题,那就是:水应当比钻石更值钱吗?著名的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研究不同物品的相对价格如何决定的问题时,就提出过这个问题:根据常识,一个物品的价格决定于它给消费者的效用。但是,水为消费者所必需,水的有无,生死攸关,效用极大,但水的价格很低。而钻石是非必需品,效用有限,价格却非常高。这是为什么?

虽然在200年前,这个难题困扰着亚当·斯密,但是现代经济学家已经解释了这个难题,提出了几个答案。最简单的答案就是:供给与需求决定价格。

水,源源不断,随地可掬,供给量大,所以不值钱;钻石,稀罕物,供给量小,所以值钱。当然也有例外,水在沙漠里,比油珍贵。

二、需求的变动

微观经济学中,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都是指需求数量的变动,它们的区别在于引起这两种变动的因素是不相同的,而且,这两种变动在几何图形中的表示也是不同的。

1.需求量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如表3-1所示)。

表3-1 某商品的需求量

从表3-1可以清楚地看到商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例如,当商品价格为1元时,商品的需求量为700单位;当价格上升为2元时,需求量下降为600单位;当价格进一步上升为3元时,需求量下降为更少的500单位,以此类推。需求实际上是用数字表格的形式来表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的。

2.需求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这里其他因素变动是指消费者收入水平的变动、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消费者的偏好变动等。

三、供给的变动

1.供给量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都是指供给数量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则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如表3-2所示)。

表3-2 某商品的供给量

表3-2清楚地表示了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例如,当价格为6元时,商品的供给量为800单位;当价格下降为4元时,商品的供给量减少为400单位;当价格进一步下降为2元时,商品的供给量减少为零。

2.供给的变动

供给的变动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这里其他因素变动是指生产成本的变动、生产技术水平的变动、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等。

价格弹性:价格对市场的敏感度有多大

一、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

1.需求价格弹性

1979年,我国农副产品调价,猪肉上调20%左右。在当时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下,猪肉的需求富有弹性,猪肉涨价后人们的部分购买力转向其他代用品,导致猪肉的需求量迅速下降。国家不得不将一些三四级猪肉降价出售,加上库存积压,财政损失20多亿元;再加上农副产品提价后给职工的副食补助20多亿元,整个财政支出增加40多亿元。

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低、买者收入高,该商品替代品的价格高或该商品互补品的价格高时,买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通常更多。为了衡量需求对其决定因素变动的反应程度,经济学家用了弹性的概念。

需求规律表明,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使需求量增加,需求价格弹性衡量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如果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大,可以说这种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反之,需求是缺乏弹性的。

需求价格弹性 = 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当弹性大于1,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小于1,需求是缺乏弹性的;等于1,需求是单位弹性;等于0,需求完全没有弹性。

2.供给价格弹性

供给价格弹性是衡量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如果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很大,可以说这种物品的供给是富有弹性的;反之,供给是缺乏弹性的。

供给价格弹性取决于卖者改变他们生产的物品产量的伸缩性。例如,海滩土地供给缺乏弹性是因为几乎不可能生产出土;相反,书、汽车这类制成品供给富有弹性。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由于能源供应长期以来都比较紧张,所以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政府就实施了一系列严格的能源控制计划。但是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们认为,如果加州真的能源紧张,那么价格就会上涨,这一方面会使人们减少使用能源,另一方面会使能源供应商增加供应,这样能源紧张局面就会扭转。在这些经济学家的推动下,里根政府放弃了对加州的能源管制,使能源使用量猛增,价格上涨,仅电价就翻了十几倍,可加州的能源供求关系不仅没有因市场调节而趋于缓和,反而愈发紧张。2000年夏天,加州终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供电危机,最终,加州政府重新启用了严格的能源管制措施。

为什么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理论不灵了?原来能源生产专用性强,固定资产占用大,生产周期长,所以能源供给缺乏弹性。尽管能源价格的上涨会使供给增加,但增加幅度十分有限。与此同时,能源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人们对其需求并不会因为价格上涨就会有大的减少,即其需求缺乏弹性。这样就会造成能源供应进一步紧张,推动价格进一步提升。价格的上涨又使得很多用户无法及时交纳电费,因此,能源公司不仅得不到高额利润,反而濒临破产,不得不求助于政府帮助和保护。

二、需求弹性的影响因素

1.商品的可替代性

一般来说,一种商品的可替代品越多,相近程度越高,则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往往就越大;相反,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就越小。

例如,在水果市场,相近的替代品较多,这样,某水果的需求弹性就比较大。又如,对于食盐来说,没有很好的替代品,所以,食盐价格的变化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几乎为零,它的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极其小的。

商品相近的替代品越多,需求的价格弹性也就越大。例如,某种特定商标的豆沙甜馅面包的需求要比一般的甜馅面包的需求更有弹性,甜馅面包的需求又比一般面包的需求更有弹性,而面包的需求价格弹性比一般的面粉制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又要大得多。

2.商品用途的广泛性

一般来说,一种商品的用途越是广泛,它的需求价格弹性就可能越大;相反,用途越是狭窄,它的需求价格弹性就可能越小。这是因为,如果一种商品具有多种用途,当它的价格较高时,消费者只购买较少的数量用在最重要的用途上。当它的价格逐步下降时,消费者的购买量就会逐渐增加,将商品越来越多地用于其他的各种用途上。

3.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

一般来说,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非必需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大。

例如,当看病的价格上升时,尽管人们会比平常看病的次数少一些,但不会大幅度地改变他们看病的次数。同理,小麦、大米这些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并不会因为价格的变动而有太大的改变。与此相反,当游艇价格上升时,游艇需求量会大幅度减少,原因是大多数人把看病作为必需品,而把游艇作为奢侈品。

4.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

消费者在某种商品上的消费支出在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可能越大;反之,则越小。例如,火柴、盐、铅笔、肥皂等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就是比较小的。因为,消费者每月在这些商品上的支出是很小的,消费者往往不太重视这类商品价格的变化。

5.商品往往随着时间变长而需求更富有弹性

当汽油价格上升时,在最初的几个月中汽油的需求量只略有减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由购买更省油的汽车,转向公共交通,或迁移到离工作地方近的地点。在几年之内,汽油的需求量会大幅度减少。

三、供给弹性的影响因素

1.时间因素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当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厂商对产量的调整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很短的时间内,厂商若要根据商品的涨价及时地增加产量,或者根据商品的降价及时地缩减产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相应地,供给弹性是比较小的。但是,在长期内,生产规模的扩大与缩小,甚至转产,都是可以实现的,供给量可以对价格变动作出较充分的反应,供给的价格弹性也就比较大了。

2.生产成本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就生产成本来说,如果产量增加只引起边际成本轻微的提高,则意味着供给的价格弹性可能是比较大的。相反,如果产量增加引起边际成本较大的提高,则意味着供给的价格弹性可能是比较小的。

3.产品的生产周期

在一定的时期内,对于生产周期较短的产品,厂商可以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较及时地调整产量,供给的价格弹性相应就比较大。相反,生产周期较长的产品的供给价格弹性就往往较小。

四、不同物品的价格弹性系数

某粮店开张,但顾客并没有老板预想得多。当老板看到满街的商店降价促销的吆喝声不绝于耳,打折出售的招牌随处可见,而吸引顾客盈门的场面时,老板心想“薄利多销”是很有道理的。

于是,老板将贴在外面的价目表改了一下,在原来的“1.8元1斤”上用红笔画去了“1.8”改成了“1.7”,即“1.7元1斤”。价格便宜了1角,但是并没有多吸引多少顾客。老板想,可能是因为降价的幅度不大,于是将“1.7”改为了“1.5”,变成了“1.5元1斤”,这是非常便宜的价格了。但老板发现,吸引的顾客还是不多。等到晚上算账的时候,销售收入几乎没有增加。

这使粮店老板十分纳闷:为什么销售收入没有增加?

的确如此,我们看到很多商品打折销售的同时,却很少看到粮食打折销售。这是为什么?因为,粮食消费是我们的刚性需求,不会因为价格上升而减少对其消费。

有弹性需求行业的买主并不愿意接受商品价格的上涨。他们的需求大小取决于价格。没有弹性需求行业的买主不在乎价格上涨。他们的购买数量和频率不会由于价格因素而下降。

香烟是需求价格弹性较小的商品,对于吸烟上瘾的人来说,价格上涨不会减少消费,对不吸烟的人来说,香烟的价格再低他也不会去消费。吸烟对本人、对社会都是不利的,因此,为限制香烟的消费,政府对香烟征收重税,但是烟厂的利润依然相当可观,因为消费者对香烟有依赖,生产者因此可以将其税负转嫁给消费者,结果香烟的税主要由消费者来承担。

家用电器是需求价格弹性较大的商品,价格上涨会减少消费,价格下跌会增加消费。在当前买方市场的情况下,各个家电企业竞争非常激烈,如果税负转嫁给消费者,就会使价格上涨,价格上涨会减少消费,不利于提高市场占有率,因此家电产品的税负主要由生产者负担。

蛛网理论:丰产并不代表着丰收

一、蛛网理论

蛛网理论指出,当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引导生产时,经济中就会出现一种周期性波动。例如,某种产品在第1期供小于求时,价格上升,第2期必定生产增加,价格下降;由于第2期价格下降,生产减少,又引起价格上升;再引起第3期生产增加,价格又下降。把各个时期的价格与产量波动画出一个图,这个图就类似于一张蜘蛛网,故有“蛛网理论”之称。

这种蛛网型波动在农业中表现最为明显。其实我们对这种现象已经见惯不怪,比如我国出现过的粮食产品价格上升,引起产量增加,这时供大于求,接着价格下跌,产量又减少的这样的波动。例如,1979年我国大幅度提高粮价,粮食产量逐年上升,到1984年总产量突破4 000亿千克;1985年由于粮食实际价格水平比前两年降低,粮食生产迅速滑坡,连续4年徘徊不前;1989年,国家又一次大幅度提高粮价,粮食生产又获丰收,到1993年总产量突破4 500亿千克;1994年粮食生产滑坡,粮食产量减少。当年比上年粮食减产240亿千克,价格上涨50%;1995年后,粮食连续4年大丰收,粮价一路下跌,1999年粮食生产开始滑坡;2003年粮价又开始上涨。粮食出现这几次大的周期性波动,与蛛网理论分析得出的粮价变动特性是相符的。2007年的大白菜供大于求正是由于2006年大白菜价格较高造成的,因为农民往往根据上年的价格来决定当年的生产。

一些经济学家用蛛网理论解释生猪和玉米的价格与产量的关系及其波动,提出了著名的“生猪-玉米循环”模型。

这个模型指出:因为玉米是生猪的主要饲料,生猪的价格会影响到玉米的价格。当玉米价格发生变动后,又会影响下一年玉米产量,玉米产量变动后,又会影响玉米价格,玉米价格的变动,进而影响生猪的价格,生猪的价格变动又影响生猪的产量,如此等等,直至趋向一个长期的均衡,即玉米和生猪的价格和产量相对稳定下来。

二、理论假设

蛛网理论是一种动态均衡分析。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如果供给量和价格的均衡被打破,经过竞争,均衡状态会自动恢复。蛛网理论却证明,按照古典经济学静态下完全竞争的假设,均衡一旦被打破,经济系统并不一定自动恢复均衡。这种根据的假设是:

(1)完全竞争,每个生产者都认为当前的市场价格会继续下去,自己改变生产计划不会影响市场。

(2)价格由供给量决定,供给量由上期的市场价格决定。

(3)生产的商品不是耐用商品。这些假设表明,蛛网理论主要用于分析农产品。

如图3-7所示,P、Q、D、S分别是价格、产量、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根据上述模型,第1时期的价格P1由供给量Q1来决定。生产者按这个价格来决定他们在第2时期的产量Q2。Q2又决定了第2时期的价格P2。第3时期的产量Q3,由第2时期的价格P2来决定,以此类推。由于需求弹性、供给弹性不同,价格和供给量的变化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当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即价格变动对供给量的影响小于对需求量的影响)时,价格和产量的波动将逐渐减弱,经济状态趋于均衡。

(2)当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即价格变动对供给量的影响大于对需求量的影响)时,波动逐步加剧,越来越远离均衡点,无法恢复均衡。

(3)当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时,波动将一直循环下去,既不会远离均衡点,也不会恢复均衡。

从蛛网模型波动中,我们得到了这样一个启示:不能让农民单独面向市场。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力量作出较正确的市场预测,也不能在某种程度上控制市场或承担得起市场风险。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农民就像是一叶掌握不了自己命运的扁舟,单独去闯市场恐怕是凶多吉少。

图3-7 蛛网模型

三、中介组织出现的原因

蛛网理论出现的现实背景是西方农民的一些经历。那么,他们是如何从“蛛网”中走出去的呢?

在美国,种植柑橘的农民就曾有过以下的痛苦经历。因柑橘的生产具有周期性,且需要一定的保存费用,所以,每当柑橘歉收时,农民会高兴;柑橘丰收时,农民却烦恼。由于他们掌握不了这种生产的变化,因此被类似山峰一样的价格波动折磨得头昏脑胀。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他们终日冥思苦想,寻找出路。最后,有人想出了一个高招,建立了一个农民与市场之间的中介组织,即新奇士协会。新奇士协会与以前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不同,它是由农民自己组建的销售组织。

果农将柑橘卖给协会,由协会去面对市场。新奇士协会控制了供给,在市场上也就有了发言权。当供大于求时,协会可以控制供给与价格,来减少农民损失。同时,它也为农民提供了许多有用的信息及实用的技术。

除此之外,协会还做了许多农民自己无法做到的事情。比如,注册柑橘的“新奇士”商标;组织产品出口;对产品进行储藏、加工、宣传及调节供给等。

这些做法稳定了供给,平衡了市场力量,从而使柑橘的价格有了保障。如此一来,农民种植柑橘的积极性自然得到提高。同时,良好的销售业绩也保障了农民的收入和利益。

由此可见,要想让农民走出这种蛛网理论的局限,并不能光靠其自身力量,在农民和市场之间建立一个有效的中介组织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通过它将农民和市场联系起来,让农民从价格波动的困境中走出来。

价值规律:价格围绕价值的上下波动

一、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

值得注意的是,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但并不是商品经济中唯一的经济规律。价值规律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同其他任何规律一样,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虽然时升时降,但商品价格的变动总是以其价值为轴心的。另外,从较长时期和全社会来看,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偏离有正有负,可彼此抵消。因此总体上商品的价格与价值还是相等的。

价格是一种从属于价值并由价值决定的货币价值形式。价值的变动是价格变动的内在的、支配性的因素,是价格形成的基础。但是,由于商品的价格既是由商品本身的价值决定的,也是由货币本身的价值决定的,因而商品价格的变动不一定会反映商品价值的变动,例如,在商品价值不变时,货币价值的变动就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动;同样,商品价值的变动也并不一定就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动,例如,在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按同一方向发生相同比例变动时,商品价值的变动并不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动。

因此,商品的价格虽然是表现价值的,但是,仍然存在着商品价格和商品价值不相一致的情况。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直接围绕它的价值上下波动;在发达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利润的平均化,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品价格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告诉我们,商品价值是价格的本质,价格只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就是体现在商品里的社会必要劳动,即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简单来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长,则价值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短,则价值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般是指社会生产这种商品的平均时间,如生产一把铁锹的社会平均劳动量是两小时,这两小时就是生产铁锹的必要劳动时间,这两小时的劳动量就是生产铁锹的价值。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单位商品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也就是说,商品的价值不断贬值,商品会越来越便宜。

对于价格而言,商品价格由两大因素组成:生产成本和利润。商品的生产成本,包括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原料、能源、设备折旧以及劳动力费用等;商品的利润则是劳动者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值得指出的是,生产成本应当是生产商品的社会平均成本或行业平均成本,利润应当是平均利润。按照社会平均成本加上平均利润制定的价格,便是商品的市场价格。

价值规律表明,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也就是说,价格高于或低于商品价值都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实际上,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一致是偶然的,不一致却是经常发生的。这是因为,商品的价格虽然以价值为基础,但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其发生变动。但是,价格不能过分偏离商品的基本价值。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实行市场调节价。因此,一些生产经营者认为自己可以随意确定自己商品的价格,实际上,他们的定价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和相关法律。

郑州一家名叫保罗国际的理发店,创造了一项惊人的纪录,两个顾客理发,收费12 000元,平均一个人就是6 000元。消费者在购买一些产品和服务时,其天价让人们瞠目结舌。而理发作为一种有偿服务,其所定的价格可以有多高?价格制定的依据在哪里?为什么郑州的天价理发事件会引起人们的诧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理发”作为一项有偿性服务,其定价必须遵循价值规律的基本原则,即价格不能过分偏离价值。“1.2万元”的天价理发无疑偏离了“理发”这项服务的基本价值,这明显是商家的欺诈行为。由此,“天价理发”已经不是单纯的商品价格定价过高,而是涉嫌犯罪了。

二、价值规律有哪些作用

1. 调节作用

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这是因为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的原则,而等价交换又是通过价格和供求双向制约实现的。所以,当供不应求时,就会使价格上涨,从而使生产扩大;供过于求时,就会使价格下跌,从而使生产缩减。这里价值规律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指挥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流向。当一种商品供大于求时,价值规律就指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生产这种商品的部门流出;相反,则指挥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流入生产这种商品的部门。当然,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也会造成社会劳动的巨大浪费,因而需要国家宏观调控。

2. 刺激作用

由于价值规律要求商品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来交换,谁首先改进技术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谁就获利较多。因而,同部门同行业中必然要有竞争,这种情况会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经营管理,降低消耗,以降低个别劳动时间。

3. 筛子作用

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这是第二个作用的结果。在商品经济中存在竞争,由于竞争,促使商品生产者想方设法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也会促使优胜劣汰。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