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读经济密码:沈关忠与司马一民对话财经人物

解读经济密码:沈关忠与司马一民对话财经人物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沈关忠司马一民:沈董事长,祝贺您当选中国饭店业、中国餐饮业十大风云人物!风云人物这个名头太大了,我高兴的是楼外楼的名声现在更响了。说楼外楼是杭州餐饮业的一块金字招牌,绝对不过分。这是对楼外楼改革开放以来的阶段性评价。一个是针对性强。针对不同的岗位,进行不同内容的培训,力求使员工学以致用。

解读经济密码:沈关忠与司马一民对话财经人物

沈关忠(杭州饮食旅店业同业公会会长、楼外楼董事长)

司马一民:沈董事长,祝贺您当选中国饭店业、中国餐饮业十大风云人物!

沈关忠:谢谢!风云人物这个名头太大了,我高兴的是楼外楼的名声现在更响了。

司马一民:楼外楼的名声本来就很响。说楼外楼是杭州餐饮业的一块金字招牌,绝对不过分。

沈关忠:话是这么说。可我作为扛金字招牌的人,压力大啊。

司马一民:楼外楼150周年店庆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文章《楼外楼何以青春常在?》,您是否还记得?

沈关忠:当然记得。这是对楼外楼改革开放以来的阶段性评价。

司马一民:现在这么些年过去了,杭州的餐饮业市场化程度更高了,竞争更充分了,潮起潮落的周期更加明显了,特别是最近餐饮业的波动比较大,可是,楼外楼还是楼外楼,“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我今天想和您谈的是,楼外楼为什么会稳步发展?

沈关忠:我们可不可以先谈谈杭州餐饮业的发展?

司马一民:行啊,您是会长,您说了算。

沈关忠:餐饮业是一个进入门槛非常低的行业,资金投入可大可小,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技术含量,更没有准入限制,谁都可以开店,杭州人又喜欢吃馆子,这几年大家袋里的钱多起来了,主客观条件都具备,杭州的餐饮业没有道理不红火。

司马一民:确实如此。杭州虽然没有喊出“吃在杭州”的口号,但杭州餐饮业的红火,给到过杭州的外地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沈关忠:前些年杭州餐饮业红火,店越开越大,尤其是杭帮菜走出杭州在国内中心城市发展,给不少人造成了错觉,以为搞餐饮很简单,餐饮业成为投资热点,店越开越多,甚至连上万平方米的大店也越开越多。

司马一民:消费的热潮似乎证明了投资餐饮业是不错的选择。

沈关忠:消费有热潮,做这行的当然高兴,有钱赚嘛。可是,非理性成分比较大的消费热潮往往带有消费的盲目性,消费者迟早会回归理性。

司马一民:消费者回归理性肯定直接影响到餐饮市场。

沈关忠:是呀,这一两年来,杭州餐饮业新店特别是主题餐厅开得不少,老店也关得不少,还有一些从前门庭若市的大店现在却变得冷清。

司马一民:杭州餐饮消费的总量还是在上升的,是需求的变化导致了行业格局的变化?

沈关忠:从不同店家的分布情况看,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引出了各种新店;从更深层次看,这种变化的背后,显示出经营特色的重要性。

司马一民:对一个企业来说,创特色太重要了。

沈关忠:前面说过,餐饮业是一个进入门槛非常低的行业,如果你没有特色,那是很难长久生存下去的。量的扩张很容易,你只要投钱就行了,开十家八家分店都可以,如果没有经营特色支撑,是做不了几年的。楼外楼靠什么生存150多年?靠的就是特色!

司马一民:能谈一谈楼外楼的特色是什么吗?

沈关忠:简单地说,楼外楼的特色就是地道的蕴涵西湖文化的杭州传统菜。

司马一民:我记得有这样一句评语,到楼外楼吃饭才吃出文化来。您觉得怎样?

沈关忠:我很高兴有这样的评语,这也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司马一民:楼外楼一直保持这个特色吗?

沈关忠:是的。要一直保持“地道的蕴涵西湖文化的杭州传统菜”这样一个特色,非常不容易。

司马一民:为什么?

沈关忠:现在“诱惑”特别多,今天什么菜流行了,明天又有什么菜流行了……在流行面前如果我们没有“定力”,也跟着“流行”走,恐怕早就没有楼外楼了。

司马一民:一直保持特色,不老套吗?

沈关忠:保持特色不是什么都一成不变,楼外楼也在不断创新,我们的创新就是用积极的态度保持特色。比如传统菜的工厂化生产、真空包装等,就解决了杭州传统菜的保鲜和携带方便的问题,既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还扩大了销售

司马一民:现在杭州餐饮业正在面临着一次整合,您能不能对此说点什么?

沈关忠:一句话——创出特色,还要保持特色。

(2005-8-8)  

宣国明(浙江翔园宾馆总经理)

司马一民:宣总您好!我听住过“翔园”的朋友说,在您那里有“家”的感觉。你认为这样的评价怎样?

宣国明:这是我最期望得到的评价。

司马一民:为什么?

宣国明:星级宾馆的服务是有严格规范的,按规范服务是底线,如果仅仅满足于规范服务,那就不容易让住店客人记住你这个宾馆。

司马一民:怎样才能让住店客人记住呢?

宣国明:要有特色啊。没有特色谁会记住你这个宾馆?不记住你,谁还会再入住你这个宾馆?

司马一民:能谈一谈“翔园”的特色是什么吗?

宣国明:有感情的服务。

司马一民:能不能说得具体一点?

宣国明:比如,今天起风了,客人外出时,我们的服务人员不是机械地说一句“您走好”,而是说“今天有点凉,您可能要多穿一件衣服”。你说,客人听了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司马一民:这是家里人的语气。

宣国明:什么叫宾至如归?宾至如归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应该是具体的行为,让客人有“家”的感觉的服务。这样的服务既可以是一种详细的规范,更需要服务人员随时对服务对象体贴入微。

司马一民:这对员工的要求很高啊。

宣国明:要求不高不行啊。论地段,“翔园”地处上塘高架底下,太偏;论档次,只有三星;论配套,又没有娱乐购物等消费服务。客人凭什么住你这里?凭的是这里有“家”的温馨。我们在非常努力地营造“家”的氛围,因为我们的员工是带着感情在为客人服务的。

司马一民:你用什么办法让你的员工带着感情服务?

宣国明:十二个字:制度引导,专业培训,关心激励。

司马一民:这好像也很普通。

宣国明:听起来是很普通,但做起来可就大有讲究了。

司马一民:怎么个讲究法?

宣国明:制度是行为的导向,企业有什么样的制度,员工就有什么样的职业行为。“翔园”的管理,除了星级宾馆的规范之外,自己制定了详细的又切实可行的员工行为守则。这些行为守则重在引导员工怎么样去做好服务工作,鼓励员工在行为守则的框架内积极进行服务创新,而不仅仅是规定了多少条“不准”。

司马一民:宾馆的业务培训应当是一项日常工作吧?

宣国明:是的,可日常工作也可以有新的做法啊。“翔园”的业务培训,有两个特点。一个是针对性强。针对不同的岗位,进行不同内容的培训,力求使员工学以致用。另一个是现身说法。请当事人通过典型案例讲解,通俗易懂,便于员工学习、掌握服务技巧,便于实际运用。

司马一民:在关心激励方面又有什么新花样呢?

宣国明:我们认为员工不是打工者,而是职业工作者。及时看到员工的每一点进步,及时褒扬员工的进步,让员工有成就感。在一定程度上,好员工是夸出来的。奖罚公平,并且公开透明。尊重员工,平等对待员工,让员工有表达自己看法和宣泄情绪的机会。“翔园”有一本员工留言簿,任何员工都可以不署名留言,提意见、提建议,谈问题、谈看法,甚至发牢骚都行。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宾馆会公开接受并办理,对问题、看法、牢骚,宾馆会公开解释。这样员工的气顺了,自尊自重,干劲更足了。在这样的氛围中,员工对客人带着感情服务,也就不难做到了。

(2005-10-24)  

陶晓莺(杭州三替集团总经理)

司马一民:陶总您好!先要向您表示祝贺,再要向您表示歉意。

陶晓莺:祝贺什么?道歉什么?您把我说糊涂了。

司马一民:这个月上旬,杭州市表彰中介服务行业标兵、新兴商贸服务示范企业和优秀经营者,您和三替集团三次榜上有名,难得。当然要祝贺了!去年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您来本报作报告,那个时候就说要采访您,可一拖就一年,怎么能不道歉呢。

陶晓莺:没那么严重。

司马一民:刚才看了介绍“三替”的材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陶晓莺:感到意外?

司马一民:对。在我的印象里,“三替”就是杭州家政服务的代名词,我相信有很多人都和我一样。谁知道“三替”的触角这么广,真要刮目相看啊。

陶晓莺:在杭州的家政服务业中,“三替”确实起步较早,所以就给人印象特别深。“三替”现在涉及的服务门类可多了,有家政、维修、搬家、物管、装饰、快运、园林园艺、网上购物、网络技术、职业技术培训、广告传媒等,能够为单位和家庭提供17大类100多项服务。

司马一民:家政服务与装饰、快运、园林园艺、网上购物、网络技术、职业技术培训等跨度很大,而且这些门类之间的跨度很大,“三替”怎么想到跨门类呢,还是一跨再跨?

陶晓莺:很简单啊,客户有需要,我们就做了。

司马一民:提供跨门类服务,等于重新开辟一块市场,您就没有担心风险问题?

陶晓莺:没有风险。“三替”的不少服务项目都是客户帮我们开发的。比如客户说,你们“三替”能不能给我们送花、送绿色植物?我们商量一下觉得行,这项服务就做了。后来送花、送绿色植物的业务多了,我们想,能不能自己办个花卉园艺场?一来自己多了个赚钱的项目,二来经营成本低了也为客户省钱。就这样办起了花卉园艺场。

司马一民:有意思。“三替”的客户同时也是“三替”的新项目开发建议人,又是新项目的客户。这样的客户关系倒真少见。

陶晓莺:因为客户信任“三替”,对“三替”的服务感到满意,希望能够得到“三替”更多的服务,“三替”就适时提供了客户需要的新的服务项目。

司马一民:客户的新需求得到了满足,“三替”也得到了新的发展。如此良性循环,听着都让人羡慕。

陶晓莺:所以,我常对“三替”的员工说,客户的信任是我们发展的本钱,任何时候这个本钱都不能丢。“客户第一”这句话我们不在嘴上说,而是牢牢记在心里,体现在每一次服务中。

司马一民:能不能举个“客户第一”的例子?

陶晓莺:有位客户出国回来,手提箱柄坏了,我们跑了三个厂家,就为找这么一个胶木柄,我们只收了他20块钱。你想想,20块钱连来回的路费都不够啊,可我们修理的价格标在那里,说话要算数。客户很感动。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日积月累,“三替”在杭州老百姓心目中树立了诚信服务的形象。

司马一民:品牌就是这样炼成的。

陶晓莺:有一次突然下大雨,有个路段积水,有个居民打电话来要我们去疏通下水道。其实这是市政设施,他错找了“三替”。他说你是“三替”呀,有困难当然得找你啊!听了这话,我们很激动。这是老百姓,也是最大的客户对“三替”的认可啊!

司马一民:有了老百姓的认可,“三替”的发展前景看好。清洁、搬家、维修等是老百姓基本的生活服务要求,也就是你们说的排忧解难,这一块你们做得很出色。我觉得你们现在可以调整一下发展思路。

陶晓莺:我们愿意听听您的建议。

司马一民:不知道您有没有注意到,杭州“十一五”规划中有一句关键性的话。

陶晓莺:是什么?

司马一民:“十一五”发展要“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为重点”。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是很高的要求,也可以看做是杭州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随之而来会产生很多新的需求,会出现很多新的发展机遇。

陶晓莺:您说得有道理,我们就是要抓住发展的机遇。

司马一民:其实,“三替”已经开始在这样做了,装饰、快运、园林园艺、网上购物等服务项目就是在帮助老百姓提高生活品质。

陶晓莺:“三替”一方面要把原先的优质服务项目继续做好,另一方面要开发更多的服务项目,满足老百姓提高生活品质的需求。

司马一民:相信“三替”一定会做得更好。

陶晓莺:我们会加倍努力做。

(2006-3-18)  

孟敏青(知味观·味宅总经理)

司马一民:您好!早就听说在整条高银街几十家酒楼中,知味观·味宅非常独特。参观了以后觉得很特别,感觉进了一个杭州的大户人家。

孟敏青:这正是我们要给客人的感觉。前些天,一位联合国高级官员到味宅用餐,他说好像到了一个中国古代文化气息很浓厚的大家庭。

司马一民:能说说为什么要给客人这种感觉吗?

孟敏青:味宅只有400多平方米,适合做主题餐厅。知味观是个有近百年历史的餐饮品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优势。知味观在杭州,杭州又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传承地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所以,我们把味宅定位为凸现中国传统文化与杭州地域文化的主题餐厅,努力把这个特色做出来。

司马一民:外行看热闹,我们只是有了感觉。要凸现中国传统文化与杭州地域文化这个主题,你们做了什么?不是商业秘密吧?

孟敏青:不是秘密。一方面我们做好传统菜,开发创新菜;另一方面我们从三个层面着手营造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氛围。

司马一民:请您详细谈谈。

孟敏青:一是整体环境。外面的石库门,里面的仿明清建筑装修,古色古香;楼上楼下,曲折迂回,虽然场地不大,但并非一览无余。有点像中国园林的曲径通幽、以小见大。

司马一民:是有这种感觉。二呢?

孟敏青:二是细节。举两个例子:所有的装饰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酒具是定制的仿杭州官窑碎瓷。

司马一民:第三招?

孟敏青:三是服务。我们的服务员不光礼数周到,而且能向客人介绍杭州的历史文化,比如根据杭州传统名菜讲个历史小故事。

司马一民:这样做倒确实能营造传统文化和杭州地域文化的氛围。可是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既怀古,又有很强的现代意识,怎样把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

孟敏青:我理解的现代意识是讲究膳食平衡、讲究营养搭配、讲究安全健康,味宅的菜肴在秉承传统烹调方式的基础上,不忘记体现现代意识,使消费者的用餐成为身心愉快的一次活动。

司马一民:客人接受的程度怎么样?

孟敏青:味宅开了3年,头一年各种各样的客人都有,慢慢的,来的客人层面比较集中了,文化人、公司高管、外贸客户、外国高端客人等等是主力消费群。文化名人余秋雨陈凯歌等,还有欧美外交官员都对味宅留下深刻印象,有的只要到杭州,就指定到味宅来。

司马一民:向您请教一个问题,您名片上印着“中国宴会大师”,这是什么意思?

孟敏青:这是中国饭店协会给我的职称。

司马一民:你做这一行几年?

孟敏青:16年。

司马一民:16年就是大师了?

孟敏青:1996年我参加全国青年技能比赛,有100个行业,我拿到了中餐宴会设计冠军,全国餐饮行业只有我一个人,中国饭店协会就直接命名我为“中国宴会大师”。

司马一民:宴会大师都干些什么呢?

孟敏青:宴会大师是一场宴会的总设计师。从用餐的环境,到所有用餐的器具,再到上菜的程序、服务的流程,甚至包括服务人员穿什么衣服、地毯的铺设、背景音乐的选择等等,全部都要考虑到。一场宴会的设计图至少有十几张。

司马一民:这些本事你从哪儿学来的?

孟敏青:我的老师是中国烹饪大师胡忠英。

司马一民:真不愧是名师出高徒。

(2007-3-8)  

沈幼强(杭州五洋宾馆总经理)

司马一民:沈总,您好!我听说五洋宾馆把今年确定为企业文化建设年,是这样的吗?

沈幼强:五洋宾馆今年10岁了。一个企业走过10年历程,不算短,有必要回头看看,有必要做一次阶段性总结。虽然10年来五洋宾馆取得了很多荣誉,由三星上升为四星,拓展了服务领域,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也做了不少回报社会的事情,但是,我们认为真正能够延续下去促进企业发展的东西,还是在长期的企业发展中由所有员工共同创造的企业文化。

司马一民:从经营上升到文化,你们是怎么考虑的?

沈幼强:简单地靠制度、靠层层监管、靠机构对人的控制,这样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企业的发展了。企业文化是一种柔性的、无形的东西,不具有强制性,但从长期而言,它却有水滴石穿的作用。只有当企业文化深入人心,使宾馆的每一个员工自发做出正确的、有目标的行为,同时,这些个体行为互动所形成的群体行为产生良好效应,才能够不断地为宾馆创造价值,宾馆才会有永续的生命力。所以,我们有必要把企业文化进行概括提炼,形成清晰的理念,引领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引领企业发展。

司马一民:五洋的企业文化有何特点?

沈幼强:它的特点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和谐。

司马一民:您能举例说说吗?

沈幼强:好啊。我们以为宾客、为员工提供“家外之家”的态度来经营企业,所以我们一直致力于宾馆经营者与员工、宾馆与宾客、宾馆个体与社会整体的多赢。这就是五洋的企业文化中的经营管理理念。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客人,只有当员工满意了,才能达到“一切为了客人,为了一切客人,为了客人的一切”的目标。

司马一民:怎样做才造就满意的员工?

沈幼强:用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提合适的要求,拿合适的报酬。在用人上,我们坚持“以岗定人”和“用合适的人”的原则。根据工作需要,提出相应的用人要求,并根据“合适的才是最好的”要求用人,让合适的人到合适的岗位做事,让他发挥出个人最大的潜能,获得合理的报酬。你有多大能耐就让你上多大的舞台。五洋的用人理念,使员工心情舒畅。

司马一民:员工心情舒畅当然是做好工作的主要因素,但服务水平也是重要的因素,在提高员工服务水平方面五洋有什么举措?

沈幼强:各种技术培训当然年年都要搞的,我们还提倡这样一种行为准则,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首先是要做正确的事情。做事情要有个基本判断,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若做的事不正确,那就会造成不良后果。其次要正确地做事情。这是态度和方法问题,即使是正确的事情,若方法不对头,也不一定能做好。

司马一民:怎样判断做的事情是否对?是否好?(www.xing528.com)

沈幼强:除了有详细的管理规章外,我们还提出了五洋的服务准则——“三个凡是”“四个化”。

司马一民:请解释一下。

沈幼强:所谓“三个凡是”就是,凡是宾客看到的,都必须是整洁美观的;凡是提供给宾客使用的都必须是安全有效的;凡是宾馆的员工,见到宾客都必须是热情礼貌的。“四个化”就是,服务过程程序化,服务行为规范化,服务管理制度化,服务结果标准化。

司马一民:怎样才能达到服务准则?

沈幼强:树立合作理念。相聚是开始,团结才有进步,合作才会成功。宾馆如同一架大机器,只有各部门和所有员工协作、协调,才可能正常运转。我们经常告诉员工,多说“我们”,少说“你”“你们”;每个员工都应当牢记自己只是团队中的一分子,只有完全把自己融入到团队之中,才能成功;自己有责任为了整个团队的利益而相互合作,相互支持;通过合作,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团队的成功也是你的成功,产生1+1>2的效应。

司马一民:五洋对员工的要求是否比别的宾馆高?

沈幼强:我的职业,更是我的事业。这可能是五洋与别的宾馆不同的职业理念。我们要求员工选择了五洋的职业,就要认同五洋的价值观和理念,热爱五洋、忠诚于五洋,并把它作为个人努力奋斗的事业来全身心地投入,而不是仅仅把它当做谋生的手段。努力在同样的工作岗位中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价值。

司马一民:这样的要求确实够高的。

沈幼强:这是生存的需要,更是发展的需要。五洋的生存理念是争取比别人进步一点点。竞争对手不是被我们打败的,是他们没有做到每天进步一点点,以至于在竞争中不断被拉开距离;成功者不是比我们更聪明,而是因为他们每天比我们进步一点点。经营企业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今天的成就来自于昨天的努力,明天的成绩要靠今天的积累。只有不断自我完善,不断积累进取,做到每天进步一点点,企业才能发展壮大。

司马一民:这些都来自于五洋的核心价值吧?

沈幼强:我们把五洋的核心价值总结为12个字:谦恭——热情友好、尊重别人、体贴周到;诚信——无论对顾客、员工还是合作伙伴,都以诚相待、都信守承诺;感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宾客、感恩员工、感恩社会;负责——敢于承担,忠于职守,敬业自律;合作——二人为仁,三人为合,在合作中共赢;创新——立足现实,与时俱进,不断进步。

司马一民:品牌就是这样树立起来的。

沈幼强:品牌的背后是品德、品质、品位,品牌的认可权在宾客、在宾客的心。我们要以高效、贴心、完美的服务去赢得宾客的心。

司马一民:对下一个10年有什么新希望?

沈幼强:希望每个员工都能快乐地工作,在为宾客提供超值服务,创造新价值的同时,体现并提升自身的价值;使五洋宾馆成为宾客满意的、同行尊重的、持续发展的知名企业;为杭州旅游业的发展多出些力。

(2008-3-18)  

戴天荣(祐康集团董事长)

司马一民:戴董事长您好!2009年5月,正当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加剧,不少企业收缩战线“过冬”之时,祐康却逆势扩张,您能给我们介绍介绍吗?

戴天荣:祐康集团通过山东产权交易中心公开挂牌受让的方式,以1.3亿元的价格正式并购山东盈泰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山东盈泰),获得其100%的产权。盈泰集团是集肉鸡、肉兔饲养、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大型畜牧集团企业,曾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具有年养殖、加工肉鸡、肉兔8000万只,生产熟肉制品4万吨,饲料28万吨,孵化苗鸡6000万只的生产能力,一度位居全国同行业第6位。

司马一民:为什么要并购盈泰?

戴天荣:并购盈泰,既符合国家的产业导向,也是对祐康既定发展战略的互补。作为一家以冷冻产业链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企业和多元化食品投资集团,祐康经营范围涵盖食品制造、食品商贸、食品物流、食品投资等多个领域,是浙江省冷食行业的龙头企业。此次扩张,是基于公司战略角度慎重思量之后的决策。

司马一民:能说得具体一点吗?

戴天荣:祐康的这一动作经过了专业的行业分析与深入的市场调查。一方面,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提升的趋势日渐明显,这无疑为肉食加工行业提供了值得期待的利润空间;此外,食品安全危机使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大大拉升,而前端产品与食品安全紧密挂钩,这也决定了农业及肉食加工行业的良好前景。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动物蛋白类产品的需求逐渐加大,而肉鸡饲养在健康环保、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更有利于资源和环境安全的需求。因此,未来肉鸡行业发展存在广阔的成长空间。祐康十分看好盈泰的主营业务存在的广阔发展空间。

通过并购,不仅为祐康现有的食品制造板块增加新的细分产业,同时也可以与祐康相关产业有效协同,比如与祐康原有的冰淇淋、速冻业务共享资源;为物流板块的发展找到新的、更大的支点等,这无疑契合了祐康“产业协同、资源整合”的发展战略。

盈泰自身丰富的行业经验和稳定的经营基础也吸引了祐康。盈泰本身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具备较为完整的以肉鸡种禽、养殖、饲料、宰杀、加工、出口、内销为一体的产业基础和规模,拥有相对成熟的管理体系和熟练工人,这些优越的基本素质也成为了祐康“相中”盈泰的重要原因。

这一结合,是祐康延伸自身食品产业链和拓展其食品商贸、制造、物流、投资发展道路的需要,它将使盈泰集团与祐康现有产业有效协同,对拓宽祐康产业版图具有积极的战略意义。

司马一民:我们都知道,企业并购不是两个企业的简单结合,只有追求双方的真正“融合”,才能实现“从形似到神似”的转变才能使“联姻”的目标最优实现。祐康是怎么运作的?

戴天荣:祐康介入盈泰后,围绕“产业协同、资源整合”发展战略,导入以法人治理结构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稳妥规范地推进盈泰改制进程,同时导入“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资本化”的管理理念和财务、信息化、法务等管控体系,通过董事会介入公司管理。目前,祐康经营、财务、人力资源、法务等核心岗位已代表祐康参与并监督盈泰的运作。

通过导入祐康相对成熟的法人治理结构、内控体系、预算管理体系以及股权激励机制,优化盈泰现有管理团队,提升内部管理,突出市场开拓和管理力度。同时稳妥地进入食品产业链的某一个全新的细分行业,用机制和体制的优势,借势发展,从而与祐康现有食品核心业务整合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边际效益。

司马一民:祐康并购盈泰以后的经营状况怎么样?

戴天荣:祐康并购盈泰半年以后就交出了一份优秀的成绩单:与世界动物营养方面的领导者——农标普瑞纳国际公司达成合作协议;截至11月底,已实现对日出口4070吨,出口量同比增长18.76%;创汇2090万美元,出口金额同比增长28.7%。

(2010-2-4)  

董顺翔(杭州知味观味庄餐饮公司总经理)

司马一民:董总您好!虽然味庄开业只有6年,但在传承老字号特色的同时,不断创新菜品和服务,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成为美食天堂杭州的新地标,荣获了“消费者满意示范单位”“2006国际餐饮名店”,连续三年获得“中国50家最佳餐厅”“2008中国最经典五家餐厅”“杭州市劳模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非常不容易。

董顺翔:谢谢,味庄刚起步,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方的支持,才有一点点成绩。我常对管理层说,要懂得感恩,要回报社会。

司马一民:味庄用什么方式回报社会?

董顺翔:积极参与社会文化建设。

司马一民:能不能具体说说?

董顺翔:有这样几个方面。一个是承办大型社会活动。味庄6年来承办了很多大型社会活动。也许有人认为企业承办大型社会活动有点不务正业,我们认为不能光算经济账,企业是社会的一分子,企业应当力所能及地参与社会活动,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展示企业的良好形象。

司马一民:这个想法好。

董顺翔:2006年6月,由杭州市旅游委员会和诸暨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西湖·西施故里荷花会”在味庄举行,企业的名厨们提前一个月为此次盛会准备了形形色色的精美食品。荷花宴的主菜与点心大多以荷花的藕、荷叶、花瓣、莲子等为原型或者原料,游客们在荷花簇拥的西湖边赏荷花、听荷乐、品荷菜,有别样的风情,吸引了来自中国台湾、香港地区以及东南亚国家的众多游客。

2008年10月杭州市政府在联合国总部举办“联合国中国(杭州)美食节”,我们积极参与,让各国外交官领略了中国美食文化。

2010年4月,杭州市旅游委员会、杭州日报、杭州日报网联动全国知名网络社区,甄选百名网络达人和京沪杭主流媒体记者,组织大型采访团,体验品质杭州示范点,味庄作为此次活动的体验点热情接待了全体活动成员。品尝美食与美酒、观赏美景,通过味庄这个窗口,网络达人和京沪主流媒体记者了解了杭州这个美食天堂。

2010年4月,味庄参加了杭州市政府、杭州市品牌办联合市有关部门、单位以及杭州都市圈有关节点县(市)共同推出2010杭州生活品质展评会“最具品质体验点”的评选,经过为期一个多月的公开征集、市民评选、专家评审,从3000多个候选点中经过环环严格筛选,共计30余万人次的投票,味庄最终成为80个最具品质体验点之一,并进入活动前十强,120名杭州市民进入味庄进行了品味美食、参观厨房餐厅、感受味庄企业文化的体验之旅,味庄被评为“杭州十大金城标体验点”。

司马一民:活动还真不少啊。

董顺翔:我们还致力于参与公益活动。参与公益活动是企业的责任。企业发展靠社会扶持、靠消费者支持。企业成长了,就要回报社会。如何回报社会?我认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是回报社会的好途径。2005年9月,味庄独家承办了市总工会组织的与外来务工人员同庆中秋的活动,共接待20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在酒店免费用餐。2006年味庄赞助“中国大学生电影节”活动。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味庄组织全员捐款。平时帮助困难人群捐款、捐物,还有组织员工无偿献血,等等。我对员工们说,开店赚钱是天经地义,但是开店不仅仅为了赚钱,企业与社会需要相互关爱,就像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关爱一样,大家参与这些社会公益活动,就是向社会奉献我们的爱,使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虽然我们的力量有限,但是我们出力了,就是尽心了。

司马一民:这也是在员工中营造一种爱和善的氛围。

董顺翔:另外,还举办了服务世博会主题活动。上海世博会是今年中国的一件大事,杭州离上海这么近,中外世博会客人顺道游杭州的人肯定不会少,服务好世博会的客人是我们的责任。味庄举办了一系列主题活动,用我们的方式服务世博会。一是宣传世博低碳、健康的主题。在新春期间,我们和杭州电视台等联合推出为期一个月的“健康美味好搭档”活动,通过企业与消费者及电视台的三方互动,倡导环保、绿色、健康之饮食理念。二是承办迎世博明星厨师大赛。5月味庄与中粮集团《美食与美酒》时尚杂志联合成功举办“迎世博中粮福临门明星厨师大赛”杭州味庄分站赛,30位江南餐饮界的中坚力量、厨师新星、餐饮偶像参加以健康食材为指导理念的顶级厨艺大赛,甄选出其中15名技艺精湛的顶尖大师参加世博期间在上海世博园举办的“中粮福临门明星厨师大赛”总决赛。三是承办迎世博美食与美酒主题会。5月,味庄联合保乐利加酒业、利客满酒业、澳大利亚凯斯特酒庄、都市快报品质新生活、杭州电视台等,举办“迎世博美食与美酒主题会”,品鉴新菜、新酒。

(2010-11-4)  

胡忠英(中华十大名厨)

在杭州日报刊登的杭州市政府公告栏里,50位2010年享受杭州市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名单中看到胡忠英的名字,也许有人会感到意外。通常在人们的印象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人大多是专家教授、大多与科研成果有关。与大多数榜上有名者相比,胡忠英先生是学徒工出身,中专学历也是后来进修的,如今,他作为浙江省烹饪行业的领军人物,和专家教授们同台亮相,这一方面又一次印证了行行出状元的真理,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时代进步对知识价值多元的尊重。

胡忠英,“杭州酒家”总经理,他是国际烹饪艺术大师、中式烹调高级技师、国家一级评委、国家级裁判员、国家商务部表彰的中华名厨、中国菜创新研究院院长、浙江宁波大学旅游学院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

据我了解,胡忠英先生并非从小立志要当厨师的,40多年前他被分配去当烧饭师傅的时候,也曾经彷徨过,当时的社会没有给他选择的机会,好不容易盼来了就业机会,只能是叫你干啥就干啥。好在胡忠英先生心态好,深受干一行爱一行的教育,认真拜师学艺,10多年里打下了扎实的烹饪基本功。而后从二级、一级,继而特级,成为一名真正的高级厨师,将三十六个杭州名菜做得地地道道,更有食品雕刻、冷盘造型精美得令人不忍下箸。浙菜的制作精细,清淡爽脆,他已掌握得炉火纯青。1988年在全国烹饪大赛上,他一人捧回来金、银、铜一共4块奖牌,成为杭州餐饮业的代表人物。

如果由此而惯性向前,胡忠英先生的职业生涯与其他高级厨师没有啥区别。但是,胡忠英先生是个喜欢挑战自我的人。在此后的20多年里,他多方请教、自学揣摩,涉猎书画、金石、中医药等众多领域,开阔眼界,吸收百科养料。看似“不务正业”,却是“功夫在诗外”。终于,厚积薄发,在传承中迈出了创新的步伐。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创立了兼容中餐各大菜系的“迷宗菜”,引领菜系融合、菜品创新的潮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餐饮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厨师烧的菜,不但要好看好吃,还要营养、健康兼环保。过去厨师们面对的主要是本地顾客,现在要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食客了,要满足这些食客的消费要求,需要摒弃门派界限,博采众长,创造出和谐融合的新口味。胡忠英先生对中式烹调的理论和实践有深入的研究,经过数十年的实践积累,他发现中国的八大菜系虽各有所长,但彼此间缺乏交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现代物质文明的极大提高,使人们不满足于传统菜系和熟悉的烹饪方法,而且烹饪原料已经打破了季节产地的限制。于是他把各个帮系的菜肴用新的方法重新制作,这种手法就是相互参照,相互印证,把各方优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迷宗菜”并将它运用到实践中去,研制出了“蟹汁鳜鱼”“金牌扣肉”“文思豆腐”“鸽蛋鱼圆”等一大批深受广大顾客喜爱的菜肴。他还成功主持操办了“满汉全席”“仿宋寿宴”“乾隆御宴”等三次国际盛宴,国际友人对此给予很高的评价。胡忠英先生的“迷宗菜”,师承各帮,博取众家之长,无派无宗,故曰迷宗,是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迷宗菜”,在杭帮菜系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导致杭帮菜出现改革创新的新高潮,对杭帮菜走出杭州,走向全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传播中华美食文化,胡忠英先生一直身体力行。他多次赴东南亚和欧洲交流表演,传播中华美食文化。在由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和杭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联合国中国(杭州)美食节上,他和杭州烹饪大师们各显神通,充分展现了中国烹饪艺术的奇妙和中华美食文化的魅力。他参加编著了《杭州菜谱》《天堂美食—杭州菜精华》《首届中国烹饪大师名师精品集》《中华菜谱》《百姓菜谱》等书。他悉心教授烹饪技艺,精心培养的徒弟,不少已成为全国烹饪大师,是杭州餐饮行业的中坚力量。

“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这是时代给我们创造的机会,愿更多的行业有更多像胡忠英先生这样的人茁壮成长。

(2011-1-31)  

颜阿龙(杭州金龙集团董事长)

司马一民:颜董事长您好!今天想和您谈谈传统商业的转型发展。

颜阿龙:这个我是深有体会。

司马一民:转型发展,往大里说,我们国家要转变发展方式;往小里说,企业也要转变发展方式。国家转变发展方式靠的是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的调整。企业转变发展方式,除了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之外,还面临着市场选择。

颜阿龙:道理很简单,办企业的都知道,可是做起来很不容易。

司马一民:没得选择是一种无奈,有时候可以选择也是一种艰难。这个时候往往更加考验投资者的智慧、眼光、决断。

颜阿龙:“金龙”有一个位于杭州庆春路上靠近建国路的地块,要上什么项目,犯难了好一阵子。先是打算建商场,周边商贾汇集、居民聚居,建商场似乎顺理成章。后来又想建高星级酒店,繁华的商业区域内没有高档酒店,建高星级酒店可以弥补市场需求的不足,也很有道理。在经过了多方论证之后,我们放弃了上述设想,确定建高品质智能化写字楼——金龙财富中心大楼。如今这个总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共22层的大楼已经结顶,开始招商。

司马一民:“金龙”为什么要建财富中心大楼?建商场、建酒店不是一样能赚钱么?

颜阿龙:建财富中心大楼有三个理由。一是建高品质智能化写字楼投资效益高于建商场和建酒店,要让黄金地段发挥黄金效益;二是庆春路已经成为杭州的金融街,下城区正在大力推进楼宇经济发展,积极参与打造一流的CBD,是“金龙”的发展机遇;三是杭州西湖申遗成功后国际化步伐将加快,金龙财富中心大楼有机会、有能力汇集国内外著名银行、证券、保险、投资、咨询、总部等机构。

司马一民:把企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结合起来,这样的战略思维符合实际。能够简单介绍一下金龙财富中心大楼的建设情况吗?

颜阿龙:我们要建的是一座高品质的商务大楼。高品质体现在大楼南面设有绿化广场,裙楼北侧有两个大面积退台式空中花园,与广场景观上下连接、南北呼应,形成环绕立体的绿色景象;3-7层中空挑高中庭设计,可以使得屋顶的自然光线照到大楼的内部空间;空调加新风系统;拥有470多个车位,能够满足停车需要;既有员工食堂,又有个性化的餐厅和商务宴请名店,还配套咖啡厅,休闲会所、生活馆、娱乐场所等。

而智能化则体现在楼宇自动化、办公自动化、通讯自动化、消防自动化、保安自动化五大系统;采用了最先进的控制系统和国际知名品牌设备对空调、照明、电梯等进行全自动精密监控;在消防和保安方面采用了控制中心报警系统、安全防范系统、车库自动管理系统等;引入移动、联通、电信、小网通(华数)四家数据运营商,可以为客户提供信息发布、多媒体会议、WIFI网络;对所有客户能耗可以计量,科学、合理地收取费用等。

司马一民:金龙财富中心大楼的建设是金龙集团的一次自我挑战,是金龙集团转型发展战略的突破口,从传统商业转型到楼宇经济,这个跨越很大,希望金龙集团能实现转型发展的目标,有新的更大的发展。

(2011-8-30)  

戴宁(中国饭店协会副会长、全国餐饮专家委员会主任、杭州饮食服务集团总经理)

尽管已经在电话里沟通了几次,但还是想与戴宁面对面探讨中国餐饮业的未来发展。可惜一直凑不拢时间,这位中国饭店协会副会长、全国餐饮专家委员会主任、杭州饮食服务集团总经理正在筹建中国杭帮菜博物馆,忙得很。在杭州名菜拍摄现场,我们见缝插针谈了一次。

戴宁说,杭州以西湖闻名于世,西湖以文化凸显于天下万湖,故而西湖“申遗”成功,可见文化的力量。谈到西湖文化,少不得要谈到其中的美食文化。杭州的许多名菜都与西湖相关、都与文化相关,比如“东坡肉”“宋嫂鱼羹”,除了美食,都有人文的东西在里头。

戴宁说,中国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2000多年前,孔子就对烹饪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高要求。历代文人在笔记中不经意的谈美食,其实大都是文化意义上的阐述,毕竟他们不是厨师,但是却给后世留下了想象和创造的巨大空间。在文化的引导下,中国的烹饪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丰富,在丰富中发展。产业发展丰富了美食文化,美食文化促进了产业发展,相辅相成。回溯中国的餐饮史,就是在这样的螺旋中走到了现在。

戴宁说,民以食为天,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理解和内涵。在短缺经济时期,民以食为天体现的是温饱要求,先吃饱肚皮再说。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民以食为天体现的是“吃好”要求,满足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改革开放30年,中国餐饮业伴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前进而大发展大繁荣,杭帮菜就是中国餐饮业的缩影。未来30年,中国餐饮业将如何发展?当然,跟着需求走这个趋势是不会变的,但是,今后民以食为天的内涵还是会发生变化的,因为人们的观念在变,注重科学、理性消费、张扬个性价值观将越来越对消费起主导作用。现在,民以食为天更多体现的是“吃得放心”的要求,讲求膳食科学,追求健康。今后民以食为天更多体现的将是需求的多样性、个性化。

戴宁说,中国餐饮业今后的发展应该着力于“四个推进”:一是推进大集团建设。无论是从确保食品安全,还是从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还是从提升中国餐饮业竞争力,都需要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由大企业大集团的连锁经营,主导中国的餐饮市场,推广一定程度的标准化生产,引领中国餐饮业的健康发展。二是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促进餐饮企业守法经营,促进餐饮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都需要有先进的理念引导,加强餐饮企业的文化建设非常有必要。三是推进餐饮业与农业对接。餐饮业的原料绝大部分来自于农业,农产品的品质决定了餐饮品质。要确保农产品的品质,就要促进农业产业化。可以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依托,推进餐饮业与农业的深度合作,既可以确保农产品品质,又可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四是推进人才培养。培养人才要十分注重德艺双馨。学艺先学做人,职业道德、文化休养的培养在先,传承技艺更要踏踏实实。

(2011-11-7)  

单东(浙江省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浙江财经学院经济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

司马一民:您好,单教授,您认为民企外向型经济转型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民营外向型企业应该怎么转变为内需型企业?

单东:民企外向型经济转型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扩大国内需求在拉动经济增长上的作用,建立内生增长型经济,二是转变出口结构,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分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门向世界敞开,进出口总额不断增长,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随之增高。1978年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仅8.8%,而到了2000年,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经达到了39.58%。入世之后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进出口总额急剧攀升,2007年这个数字增长到66.27%,但2008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世界经济衰退,我国开始将注意力放在内需的增长上面,对外贸易依存度开始回落,2009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降为45.01%。

中国外向型经济转型是当前形势的客观要求。现在全球经济动荡不定,美国一、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分别增长0.4%、1.3%,大幅低于去年四季度3.1%的水平,不少生产、需求指标出现走弱态势,明显低于市场预期。欧元区深陷债务危机,继希腊之后,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也出现了较大的债务风险。其中西班牙失业率高达20%以上,英国也出现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罢工运动。美国经济低迷、欧洲债务危机蔓延,加上人民币升值,使我国外贸出口增速下滑。相比而言,中国经济一直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国内市场,尤其是消费市场不断扩大,2008年中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进入非常重要的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将出现加速发展,产业结构、消费类型也将发生重大转变。随着国内居民收入的提高和中产阶层的扩大,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富活力的新兴市场,扩大内需代替出口成为未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手段。

中国外向型经济转型也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虽然中国有很大的贸易顺差,但是我们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70%以上是加工贸易,跨国企业把制造基地设在中国,利用中国便宜的劳动力和资源,将产品销往全球各地。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的低端制造是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污染环境、浪费资源,是不可持续的。“十二五”期间,我们要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创新带动经济增长,就必须告别以低端制造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转移。

所以民营外向型企业转型要以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紧紧抓住两个关键点,也就是微笑曲线的两端。一是提高研发与设计的能力。民营外向型企业要告别单纯按照人家的设计去生产制造的发展方式,要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学习、思考和探索,最终达到创新。尤其要在国内的细分市场上找准企业的定位,深入分析国内消费者的需求,通过创意和创新带动产品的差异化,提升产品的知识含量和竞争能力。

二是提高企业的营销能力和服务能力。良好的营销和服务是企业成功转型的前提。随着我国消费市场的发展,消费者对生产商的要求不仅仅是优质的产品,更要求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很多企业已经开始从制造商向服务商转型,重视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产品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民营外向型企业在转型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国内消费者的心理特征,增加核心产品以外的附加价值,这样才能使企业建立起品牌效应,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同时,外向型企业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建立合作联盟等方式,积极开拓销售渠道,创新营销模式,打开国内市场。

司马一民:民企外向型经济转型有哪些模式?

单东:民企外向型经济转型从转型模式上看,包括政府引导型和企业自发型,前者通过政府政策的调整,如出口退税的减少、限制高污染行业的发展等,引导外向型企业实行结构调整;后者是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瓶颈,在市场竞争中意识到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积极调整企业发展战略,提高企业的设计、研发和市场营销能力,开拓国内市场。当前,我们必须两种模式相结合,以企业的自发转型为主,以政府引导为辅。

现在政府有时候直接干预市场资源的分配,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国有企业就成了受益者,民营中小企业处于不利的地位。这很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民企在外向型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努力杜绝政府直接干预市场的现象。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产生转型的动力,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分配,政府作为“守夜人”和“服务生”,做好搭平台和提供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的工作。

司马一民:外向型民企在转型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单东:一要降低国内的交易成本,建立公平的市场环境。为什么很多企业宁愿低价给国外企业做加工,赚点辛苦钱,也不愿意独立开发国内市场?为什么中国生产的很多产品,在国外卖竟然比在国内的相同产品便宜?这就是交易费用决定的,中国的市场是不完善的市场,不公平竞争使企业的交易成本大幅度上升。比如有些地方实行地方保护,以行政手段干预市场,使外来企业无法进入;又如高速公路乱收费,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物流成本。不公平的市场环境、高额的交易费用使企业无法开展国内贸易。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首先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是完善市场机制的前提。只有减少政府对市场的行政性干预,减少政府和国有企业的特权,才能建立起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同时,必须建立起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法治体系和公开透明的信用体系,这是市场经济两个最重要的保障体系,没有法律保障和信用机制的社会,是无法建立起契约精神和市场观念的。

二要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内需,增加居民收入是关键。近几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但是居民收入却赶不上经济增长的幅度。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由上世纪80年代的60%下降到目前的40%左右。而今年1至10月,全国公共财政收入90851.68亿元,同比增加19951.86亿元,增长了28.1%,远远高于居民收入增加水平。增加居民收入,首先要改变分配不合理的状况,减少中低收入者和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中小企业接纳了社会90%以上的就业人口,却承担了过高的税费负担,十分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活跃和市场的发展。应该通过减税和补贴,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积极创造就业机会,才能增加居民收入水平。同时,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体系,使民众敢于消费,乐于消费。

三要建立转型服务体系。很多出口型企业做惯了来料加工和简单制造,缺乏研发、设计和开拓市场的能力,这就需要建立起引导出口型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服务体系。

政府必须加强部门联动合作,以企业转型为导向,从市场信息、技术指导、创新指导、转型经验咨询等各个方面,为出口型转型升级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如通过税费减免、组建技术联盟、打造示范工程、鼓励企业联合转型、构建市场信息体系等手段,为出口型企业转型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司马一民:有很多外向型民企在转型中失败了,您觉得是哪些原因,应该怎么避免?

单东:在转型的过程中,必然有企业会面临失败。

一是由于长期以来,许多外向型企业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不注重创新和技术提高,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当国际市场环境变化、国内劳动力价格上涨时,企业没有做好转型的准备而被迫走上转型的道路,因此面临失败。

二是缺乏外部的支持体系。企业一方面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市场环境,另一方面要承担转型过程中技术、设计研发和开拓市场所带来的巨大成本,在缺乏政策支持体系的情况下,单凭企业的力量很难完成这个痛苦的过程。

所以我们一方面必须呼吁企业认识到转型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希望政府能为出口型企业转型提高宽松的政策环境。

(2011-12-9)  

韩建鸥(杭州金海岸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司马一民:我前几天刚去了沈阳,特别去看了刘老根大舞台的演出,演出节目的名称虽是二人转但感觉起来更像是一台综艺的节目,既有二人转,又有歌舞,还有杂技等,整个节目很轻松,我觉得很适合大众消费人群。

韩建鸥:刘老根大舞台已经是个品牌文化产品了,现在一般外地人去沈阳肯定要去刘老根大舞台,它的目标客人是商务人士和旅游者,当地老百姓去看的比较少。而我们金海岸的目标客人是当地老百姓。

司马一民:演出我看得不多,但是那次看刘老根大舞台印象很深,觉得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让观众笑。你们金海岸的特点是什么?你们如何介绍金海岸的演出?

韩建鸥:从市场来说,要让百姓看得起我们的演出,所以我们把门票的价格定在了40、60、80、100元这四档。从内容上说,我们要做的文化产品是要让百姓看得懂,并且是老百姓喜欢看的文化产品。

司马一民:那你们金海岸文化产品的目标顾客就是当地的老百姓,对吗?

韩建鸥:是的。我们走的是贴近老百姓的路线,来看我们演出的观众大多是本地市民,往往又是回头客,也有少量的商务客。我们是驻场演出,在苏州、上海、义乌、杭州等地都有我们金海岸的演剧院,目前我们一共有16个剧场,每天都有演出,连过年那几天也不落下。我们每15天换一次节目,每次节目有两个小时。

司马一民: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观众能看到哪些表演?

韩建鸥:那可多了,我们走的也是综艺节目的路线,每场演出都有歌舞、小品、音乐剧、杂技、魔术等,在表演形式上就和春晚差不多,十分丰富。几乎可以看到各种门类的表演,不光是中国的,还有外国的,比较时尚的表演形式我们这里都有,不同的观众喜欢不一样的表演,我们这里可以说兼顾了观众的各种口味。

司马一民:要把这台节目串起来不容易,我能不能这样理解,你们把电视台做的综艺节目搬到了舞台上?

韩建鸥:对,而且更加利用声、光、电等科技手段将舞台装扮得更加精美、生动。

司马一民:那真的是一种大众文化消费。

韩建鸥:我们的艺术产品坚持精彩多变,与老百姓当下的生活结合在一起,社会上有的新鲜的事物,在我们的小品上马上就能反映出来了。

司马一民:你现在16家演剧院每年的观众有多少,主要集中在那个年龄段?

韩建鸥:去年一年有370多万观众。我们做过调查,主要集中在20岁到40多岁的年轻人。像我们杭州的东坡剧院几乎每天都是爆满的,周六、周日都是要加场的。

司马一民:吸引了这么多的观众,真不容易。我从你们的节目单来看,的确比较吸引年轻人。这么丰富多彩的演出节目,背后一定有一个强大的艺术创作团队吧。

韩建鸥:是的。首先在艺术作品创作上,我们有个艺术创作中心,其中有歌舞、戏曲、音乐、文字等创作室和服装、道具八室二厂。其次是演员,我们找艺校的学生,通过培训达到演出水平,再和他们签约,我们还通过网络招收演员,这样就可以更大范围地吸纳人才。从我们这里也走出了不少优秀的表演者,像现在社会上很热门的达人秀、星光大道等的参与者,有很多是我们这里的演员。我们也是通过自己的平台,给了不少热爱表演的人更多的机会。

司马一民:除了你自己演剧院的人以外有没有些签约的、外聘的优秀演职人员?

韩建鸥:有的。除了部分演员是固定班底,我们的外聘人员还有不少。我们每场就有7到8个嘉宾走场,另外我们还聘用顶尖艺术人员为我们做指导。像中央台担任15年春晚的总导演邹友开是我们的艺术总监也是我们的股东,像杨丽萍是我们的舞蹈总监,孙楠是我们的音乐总监。他们往往一个季度过来指导一下。

司马一民:这个思路蛮好,你们更好地把社会资源整合起来,要是把那些顶尖艺术人才完全纳入,成本太高。

司马一民:你们是怎么开始发展文化产业连锁的?

韩建鸥:我年轻的时候就比较喜欢钢琴、小提琴。当时社会上有很多歌舞厅,门票要180、280,觉得价格比较高,我们当时刚开始的时候40元门票还送一杯茶,节目形式也和现在的差不多,也是歌舞、小品之类的,生意很好。每天晚上来看演出的人太多,走廊里也挤满了人。于是就一家接一家开起来了。当时开了5-6家,就发觉要标准化起来,统一管理,否则节目质量不一样。于是我们就改制了,变成了股份制,建立了各类创作中心及制作部门,还规范了财务制度,最重要的是文化产品的品质有标准了,这样比较规范。就这样慢慢发展起来了。

司马一民:连锁经营都是复制式的,就像肯德基连锁,它全国各地的店里提供的产品、服务基本都是一样的,它之所以能够推广开去也就是复制性强、成本低,那你们金海岸16个演剧院也是这样的吗?

韩建鸥:我们不完全一样,我们的一部分演出节目是统一创作制作的,通过总部研发成熟后,再作品复制,在各个剧院演出,另一部分是各个剧院的演员班底节目,这部分占了大约50%。演员也同样是两拨人,一拨是班底演员,是隶属公司的演员,另一部分是嘉宾演员,是在流动的。这样的演出模式是中国独创的,外国投资客也对我们很感兴趣,像美国红杉基金也被吸引到我们这里来投资。

司马一民:我觉得这种模式非常好,节约成本,统一产品质量。这几年国家提倡发展文化产业,你们也是遇到了很好的机遇。二、三线城市富裕起来了,文化需求也加大了,你们定位很准,很有战略眼光。

韩建鸥:我们走的是“草根”消费,消费者的面很广,也深受老百姓的喜欢,我觉得文化做成产品就要和市场接轨。每年我们带着自己的团队去世界各地考察,像欧洲的一些国家文化产业做得很强,他们走的就是贴近老百姓的路。前段时间我们考察太阳马戏团,这是个很有名的文化团体,在拉斯维加斯排名前十位的表演节目里有6台都是他们的。2008年奥运会上先进的舞美技术就是他们那里过来的。这个马戏团最早是由一群加拿大魁北克省的街头流浪艺人组成的,他们也是草根,但是草根最容易壮大,最能够贴近市场。

司马一民:你们贴近市场的同时也坚持自己的创作原则。虽然你们不是教育行业但是做文化产业也有教化责任,寓教于乐。听说金海岸的艺术作品也到国外去了?

韩建鸥:是的,2008年、2009年我们去了欧洲的荷兰、德国、比利时做商业演出,巡演了33场,列入当地的演出季,进入大剧院演出,很受当地的华人还有外国人的喜爱。巡演的那些作品都是自己创作的,作品名字也很大气,叫“中国印象”。

司马一民:你们商业演出的同时也是在传播中国的文化。你们最近有什么计划?

韩建鸥:我做的是文化产品的商业运作,现在我们还准备将企业上市,想把企业做得更大。目前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四个省市已经都有我们金海岸的演出基地了。去年文化部奖励给我们1000万元,我们一个民营企业在这么多的地方,开这么多的剧院并且这么受老百姓的喜爱,是很不容易的。我们还打算每年继续开5 到6个剧院,5年之内争取达到50家。

司马一民: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希望你们能做出更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2012-7-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