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形势下,民营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进行“二次创业”,就必须加快“二次创业”的步伐。
民营企业为什么要进行“二次创业”?杭州的民营企业在全国起步较早,大多数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有的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经济实力,甚至成为国内同行业中的龙头企业。但是,随着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和竞争格局的变化,要仍然像过去那样用累积滚动的方式寻求更大规模的发展就非常艰难。中小型民营企业则在资本实力、发展眼界、科学管理、技术提升、市场拓展等方面受到种种制约,也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快速发展。另外,随着全国不同性质企业的迅速转制,灵活经营机制的快速形成,一批内资强势企业正在迅速崛起,民营企业原来比较明显的机制优势已经不复存在;WTO的保护期即将过去,国际资本进入我国的势头正越来越强,尤其是跨国公司抢滩中国市场的步伐正越来越快。现在所有的企业在市场竞争面前几乎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面对这样的变化,民营企业如果不抓紧进行“二次创业”,把企业做大做强,就有可能出现生存危机。市场竞争,不进则退,不前进就会被淘汰,这是一条客观规律。民营企业一定要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发展意识,解放思想,积极进行“二次创业”,谋求新的发展。
民营企业怎样进行“二次创业”?这当然可以有多种途径,可以进行多方面的探索,但是更要十分注重借鉴那些成功企业的典型经验。“万向”“传化”等企业的“二次创业”,是通过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嫁接”改造,迅速扩大了企业的规模实力,提高了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升了产品的档次,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它们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以民引外、民外合璧是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捷径。
目前,一些民营企业在资产达到千万元以后,出现了富而思稳、富而思守、富而思安的思想,不思进取、不求发展,只想过笃笃定定的小日子。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面对国际资本的大举进入、面对多元化经济成分的迅速崛起,民营企业仅仅靠原地踏步而想守住摊子,这只是一厢情愿,决不可能。另一些民营企业患得患失,既想求发展,又不愿意突破原有的模式,怕产权关系改变以后失权、失利,而没有看到这种改变对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还有一些民营企业没有辩证地看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只看到企业间竞争的一面,没有看到合作发展的一面。只讲竞争,没有想到合作。面对变化了的经济环境,民营企业与资本实力强、技术水平高的跨国公司合资合作,就可能能够迅速做大做强。
因此,民营企业当务之急是要解放思想,树立开放合作的观念,坚决克服怕失权、怕失利、怕冒富的思想,坚决防止富而思稳、富而思守、富而思安、只竞争不合作等倾向,大力弘扬“创业、拼搏、争先”和“大气开放、富而思进”的时代精神,加大对外开放的步子,通过以民引外,实现“二次创业”,在把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对杭州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2003-8-22)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3年来,杭州市对民营经济实施放心、放手、放开、放胆和不限比例、不限速度、不限规模、不限经营方式的政策,民营企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营领域不断拓展,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社会贡献不断增大,产权结构不断优化,企业素质不断提高,杭州市已经提前实现民营经济“三年倍增”目标,实现了从国有经济大市向民营经济大市的转变。民营经济在杭州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杭州市民营经济要进一步加快发展,还存在体制、资源、人才、政策等多方面制约,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改革、不断创新,切实消除这些制约因素,才能不断加快杭州市民营经济的发展。当前,我们正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要求,我们要把推进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作为贯彻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来抓,作为进一步完善我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举措来抓,要以“八个新突破”打造民营经济强市,努力实现民营经济新一轮“三年倍增”目标。
我们要努力在八个方面实现新突破:“非禁即入”,开放领域,实现民营经济发展空间的新突破;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现“以民引外、民外合璧”的新突破;发挥优势,打造特色,实现民营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新突破;扶优扶强,集约集聚,实现培育龙头企业和块状经济的新突破;练好内功,夯实基础,实现民营企业体制、管理、技术、文化创新的新突破;加大培训,积极引进,实现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新突破;形成氛围,搭建舞台,实现个人创业的新突破;公正公平,优化服务,实现改善服务环境和“国民待遇”的新突破。当前,特别要走好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民引外、民外合璧”的关键“三步棋”。
实现民营经济新一轮“三年倍增”目标,有利因素很多,困难也不少,任务很艰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进“五大战略”,消除一切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体制弊端、政策限制,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民营企业要通过“以民引外、民外合璧”,积极谋求新的发展;要通过体制、科技、管理、文化等方面的创新,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
(2004-2-13)
“新36条”的出台以及国家有关部委和各地正在拟订中的实施细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将会有更加良好的政策环境。中国民营企业将在更加开放、更加公平的政策指导、鼓励、保护下,更加放开手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政策导向的,因此,即使把这看做是民营经济发展的新契机也毫不过分。
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政策,市场环境也起到了相当的作用。尤其是当政策环境确定了之后,市场环境就成为政策能否产生预期效应的关键。目前,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正面临着这样一种局面。有研究认为,目前经济形势非常复杂,国际因素与国内因素相互叠加,短期矛盾与长期矛盾相互交织,有多种因素影响民营经济发展,既是巨大挑战也是重要机遇。换句话说,这些因素既有可能造就民营经济的新发展,也有可能制约民营经济的发展。择其要试作分析如下。
第一,世界经济格局调整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为尽快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各国正在以各种办法进行应对。主要发达国家开始转变消费模式,高储蓄低消费成为调整方向;有些国家准备改变服务业过度超前发展的状况,将“再工业化”纳入今后经济发展规划;有些国家陆续推出提高关税、贸易禁令、出口补贴、非关税贸易壁垒等措施,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贸易摩擦日益增多。
这样的局面至少在目前能够预期的将来是不可能改变的,除非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基本消除了。因此,致力于外贸出口的民营企业,只能丢掉幻想,寻找出路。大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改做国内市场;另一个是改变做国际市场的方式。要么在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附加价值上下功夫;要么搞资本运作,利用国外的市场、资源、技术、人才谋发展。
第二,全球气候变化与绿色低碳经济发展趋势。近年来,围绕能源消耗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变化,世界各国政府都在积极寻求对策,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业已成为未来趋势。我国也正在积极推进低碳经济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一是掌握关键技术,二是需要大规模研发投入。当前,民营企业在传统产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再要考虑发展清洁能源和低碳经济,谈何容易!对于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目前还是要立足于搞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对于那些规模大、实力强的民营企业来说,不应当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要着眼于长远发展,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力。
第三,扩大国内需求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看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际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同样,对民营企业的冲击,表面上看是偶发的冲击,实际上是对长期以来主要以外延型、粗放型为主的生产经营模式的冲击。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走到头了,这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上的重要一课。吃苦头也有好处,使我们比较清楚地看到了自身的毛病,使我们对今后经济发展的思想认识比较一致,也使我们知道了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重要性。转型升级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深入人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已经很明确,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前两个转变是宏观的,后一个转变侧重于企业。民营企业如何转型升级?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选择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方向,要有扎实的举措。
第四,国家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与发展新兴战略产业。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国务院制定并实施了钢铁、汽车、船舶等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我国在对原有产业进行加速调整的同时,也在大力推动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
民营企业确实可以从国家产业政策调整中捕捉到很多发展机遇,但切忌头脑发热,要根据企业的实力谨慎出牌。大企业可以考虑资本运作,小企业则应寻求产业配套,科技强的可参与发展新兴战略产业,千万别一哄而上,造成新的恶性竞争。
(2010-9-23)
在杭州市投资兴建的1800余家合资企业中,有95%以上的企业是外企与市内民企“联姻”的。这说明,在各地新一轮招商引资的角逐中,蓬勃兴起的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杭州市引资的新载体。
说起“以民引外”,企业界的人都会举出杭州市强势民企与跨国公司联姻的例子:万向集团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配套合作,西子联合与美国奥的斯的合作,传化花王与日本花王公司的战略合作以及富通集团与日本昭和电线电缆公司的合资等等。这些“以民引外”的联姻,创下了民外合璧的成功典范。这种高水平的“以民引外”经验,值得众多的民营企业借鉴。
目前,杭州市非国有企业在数量上占全市的90%,杭州个体私营经济对全市GDP的贡献率已达42%,个体私营和股份制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接近80%。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新一轮快速增长中,包括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在内的非国有经济投资的愿望明显强于国有经济,有望成为全社会投资的主要拉动力量。而“以民引外”是进一步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的关键。民营企业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先行者,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成长,产权明晰,体制创新,机制灵活,产业基础较好,销售网络完善。同时,民营企业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中国的市场需求,了解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跨国公司选择与机制灵活的民营企业合作,是进入中国市场较为便捷的通道。我们现在赶紧要做的是,面临新形势,如何着力提高“以民引外”的水平。
我以为,“以民引外”,现在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强化产业政策的引导。具体能否明确这样三点:首先是采取措施鼓励发展高新技术项目,其次是积极吸引外资进入第三产业,第三是坚决谢绝高能耗高污染项目。
(2004-8-12)
日前参加一个会议,听民营企业家谈市场、谈经营、谈发展,轮到我发言,我大谈了一通“民营经济24条”,这是杭州最新的政策,使不少民营企业家感到新鲜。这个“民营经济24条”正式的名称是《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本月15日在全市民营经济大会上发布的。为了表述的简便,我称之为“民营经济24条”。
为什么要大讲“民营经济24条”?在民营企业家中,“重埋头拉车,轻抬头看路”的现象,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政策信息不灵,阻碍了一些民营企业家的思维,甚至阻碍了一些民营企业的发展。发展民营经济,企业当然是主力军,但主力军进军市场,有“炮火”支持与没有“炮火”支持大不一样。这里说的“炮火”就是政策,尤其是当地的政策,往往“炮火”密集,对企业发展的推进作用非常大。不错,市场的主体是企业,可政府在相当程度上主导着市场。政府用什么来主导市场?用政策。所以,搞企业不研究政策是万万不行的。有人说“政策里面有黄金”,这个比喻很有道理,尤其是当政策的“含金量”非常丰富的时候,那就更得细细地研究,把“黄金”挖出来,为企业所用,对企业的发展,少说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民营经济24条”的“含金量”究竟在哪里呢?我看至少有三个“含金量”极为丰富的聚集点。
第一,拓展了发展空间。“非禁即入”,非常明确。除了法律有规定之外,在我们这个城市,民营资本投向哪儿都行,只要你自个儿感兴趣,当然还得有钱。不仅如此,连市场准入的条件,如前置审批、注册资金、经营范围、出资方式等等,都大大放宽了。不过,投资者也得看准了,做不好,赔了可是你自己的事。
第二,点明了发展重点。大力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四个重点领域发展:市政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社会事业,文化产业。这些领域以前要么是政府包揽的,要么是国有资本垄断的,现在不但都对民营资本开放,而且给予非常具体的支持,非常有必要逐字逐句研究。
第三,提供了资金支持。资金是困扰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许多民营企业有了好的项目,往往因为苦于没有资金而只得放弃。现在,为解决民营企业资金困难,推出了实实在在的举措,比如扩大“融资项目推介”和“银企合作签约”平台的融资规模和覆盖面,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积极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推动民营企业到境内外上市等。
上面说的只是“含金量”极为丰富的三个聚集点,在“民营经济24条”的其他条文中还有很多的“黄金”,民营企业家们尽可以放开手脚去挖“金矿”。
政策如东风,“万叶千花一手栽”,愿“民营经济24条”催生出杭州民营经济万紫千红的百花园。
(2006-3-29)
今年是杭州市实现民营经济“三年倍增”目标的“收官”之年,有必要盘点已有的收成,明确要完成的目标,找准要冲刺的突破口,以便调整“兵力部署”,突出重点,大干快上。(www.xing528.com)
在民营经济主要统计监测指标中,“民营企业获省级及以上著名商标”和“民营企业获省级及以上名牌产品”去年已提前实现“三年倍增”的目标。“全部民营商品销售总额”“财政收入总额中民营经济收入”和“规模以上民营工业销售产值”,这三个统计监测指标今年若分别增长3%、14%和22%,就能实现“三年倍增”目标,达到这样的增长额,看起来困难并不大。今年实现“三年倍增”难度较大的目标有两个,“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要增长38%,“规模以上民营工业新产品产值”要增长40%,尤其是后一个指标,完成的难度很大。
“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从政策层面上看,民营企业的项目性投资已经没有障碍了,我市上个月出台的“民营经济24条”,已经就进一步放宽产业准入门槛,鼓励民营企业投资,作出了明确而又具体的规定。现在是“非禁即入”,就看民营企业有没有本事选准市场前景好的项目。此外,从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看,技术改造投资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大。政府虽然有鼓励企业技术改造投资的政策,但关键是要企业有这方面的紧迫感,主动用足用好政策。不要着急于眼前的分红,要多想想企业的明天,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引进先进设备,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规模以上民营工业新产品产值”——这就直接与民营企业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相关了。不少企业感叹,产品难销,促销的费用上升,利润的空间越来越小。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市场上同质化的产品太多,而市场的容量又有限,供大于求。所以,民营企业要花大力气开发新产品,要在进行广泛的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开发适销对路,尤其是引领市场的新产品,抢占市场先机。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除了加大新产品开发投入,好像没有其他办法。大部分民营企业用于研发的费用低于企业销售收入的1%,有的甚至更低。新产品不至于从天上掉下来吧?
好了,实现民营经济“三年倍增”目标遇到的难题都摆出来了。回过头来想一想,与10多年前民营企业艰苦创业相比,现在这些难题真算不上什么,更何况现在的政策环境这么好。只要民营企业把这些难题真的当做难题去“啃”,没有解决不了的。
(2006-4-5)
用“群贤毕至”来形容“2006浙商大会”,是非常恰当的。全球浙商精英聚会杭城,论创新、谈合作、谋发展,意气风发,慷慨激昂。这样的盛会,各路媒体当然不会放过。连某浙商有“粉丝”都上报了,可见新闻报道之密集,社会关注度之高。
对于浙商群体的“商道”,官方、学者、民间评价甚高,用不着我再多说什么溢美之辞,我感兴趣的是这次浙商大会设置的国内首个“社会责任奖”。在500万浙商中,10人获得“2006浙商社会责任大奖”,14人获得“2006浙商社会责任奖”。“社会责任奖”的评选并不完全是根据企业的纳税多少以及捐款多少来衡量,而是根据劳资关系、环境保护、社会公益活动以及纳税、就业等多项数据的权重关系来综合评定企业的社会责任。其中劳资关系、环境保护以及社会公益活动所占权重突出。在环境保护上则实行一票否决制。
在名目繁多的商业评比中,从来都是以阿拉伯数字大小论英雄,这回不一样了,要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来相比较。这说明了啥?经商的常说“在商言商”,这当然不错。但是,经商的仅仅“在商言商”就够了吗?“商道”再高明的企业家也不可能在真空里经商,他必定要依托于社会。所以,营造感恩于社会、回报社会的氛围,对企业家们谈谈社会责任感,请企业家们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非常有必要。
说到企业和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我想起了很多年前采访杭州一位国有企业厂长的经历。那位厂长临危受命领导一家亏损了3年的企业,经他努力拼命1年,扭亏为盈,职工收入上升,限于体制原因,他个人所得甚少。我问他何以如此拼命?他说,既然做厂长,就要上对得起领导,下对得起职工,总要让职工有钱买米买菜、有钱给孩子缴学费,这些都是我的责任啊!我又想起了前些天与杭州一位企业家关于经营成本的讨论。他认为企业过于追求低成本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比如尽可能压低员工工资、尽可能采用价格低廉的原材辅料、尽可能不改善生产条件、尽可能减少在环保方面的投入等。这样做虽然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钱也赚得多了,但损害的是员工和社会的利益。企业成本不是越低越好,而应该是合理的才好,该花的钱决不能省。
我们已有许多法律法规在规范企业和企业家的行为,可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完善中,存在法律法规的空白点是难免的,这就需要企业和企业家用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用道德来提醒自己履行社会责任,包括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企业和企业家的道德水平越高,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就越强,就会心甘情愿地履行社会责任、为社会多做奉献。
2006浙商大会设“社会责任奖”,是对企业和企业家提高道德水平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引导。当越来越多的浙商都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时,我们的社会肯定会变得越来越和谐。
(2006-6-7)
企业没钱要发愁,有钱也发愁。你说怪不怪?没钱,许多想干的事,比如开发新品、建设新项目、开拓新市场等,都干不了。当然要愁啦。这容易理解。有钱还愁啥?2006浙商大会传出来的信息说,不少浙商手头有大把大把的钱,就是不知道钱往哪儿投才能赚得更多。
据央行有关人士估算,浙江省民营资本已接近1万亿元。真无法想象,如果其中的十分之一投向某些领域,会使这些领域发生怎样的巨变?不免让人联想起近年“炒房团”“炒煤团”刮起的旋风,资本兴风作浪对产业健康发展和经济运行造成的伤害,大家有目共睹,至今仍然心有余悸。于是,有人说,要把民营资本引向自主创新,说服浙商把钱花在推进企业制度、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上,说服浙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这当然是十分良好的愿望。然而,如果投资楼市、效仿他人能更快更多地获利,谁还愿意去自主创新呢?资本的嗅觉总是非常灵敏的,资本的流向总是追逐着高回报,做哪一行赚的钱更多,资本就会向哪一行集聚。在资本的角逐中,没有谁会“发扬风格”,倒是更愿意冒风险,眼前就有一例——造轿车。尽管造轿车投入很大,行业产能过剩,竞争非常激烈,倒掉的企业也不少,可本省的民营资本仍一而再、再而三地“进场参赛”。为什么?因为投资者看到的是投资这个产业的丰厚回报。现在为什么不见大宗资本进入家电制造行业?也是因为投资者看到了家电生产的微利。
所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想通过说服来改变资本的流向,恐怕不大可能。面对资本的逐利性,劝说的语言再动听,还是苍白无力。“文章合为时而著”,如何让本省的民营资本写出与“时令”相适应的“文章”?如何让本省的民营资本进入符合我省“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流向?我们可以制定产业政策,通过调整投资回报的高低来引导资本的流向。比如,增加“炒房”“炒煤”的成本,增加低水平生产的成本,增加效仿他人产品的成本,把依赖要素累积、粗放经营等低成本扩张手段而能更快获益的门槛大幅度提高。投资没有了丰厚的回报,资本潮自然就会退下来。同时,大力改善自主创新的环境,降低浙商推进制度、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的成本,降低浙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成本,提高浙商发展现代服务业、新农村建设的收益,就会引导浙商把钱投向这些领域。
(2006-6-14)
这几年,杭州民营经济的发展迈开了大步。手头有刚拿到的资料,杭州超过“双五亿”(资产和营业收入都超过五亿元)的民营企业集团有80家。前些日子,全国工商联公布的2005年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排序中(500强),杭州“军团”又获第一,至今已连续四年位居全国第一,并且杭州名列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的数量已占全国的11.8%。“十分天下有其一”,这样的阵势,杭州的民营经济大市称号,可说是当仁不让。
杭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离不开民营经济这个强劲的动力。今年上半年我市民营经济继续呈现出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有较快增长。民营经济总量持续增长,效益稳步提高;注重结构调整,提升创新能力;投资增势强劲,发展后劲增强;财政贡献突出,创造就业机会。到了这个份上,民营经济大市向民营经济强市转变,既是新的发展目标,也是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这是个战略性的转变。杭州前不久出台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24条”,营造了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新的政策环境,但是政策的效应归根到底是要通过民营企业的作为才能产生的。所以说,如何借“24条”的力,加快转变的速度,在转变中提升产业层次,值得民营企业特别关注、特别思考、特别谋划。
从发展思路和方向看,实现民营经济大市向民营经济强市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关键。目前,杭州民营企业,尤其是大集团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一些传统服务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投资相对比较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今后的发展前景要明显好于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民营企业,尤其是大集团,在谋划“二次创业”的时候,要站得更高一些,眼界更开阔一些,看得更远一些,拓宽投资领域,寻求在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正所谓“北山种了种南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杭州既有政策优势,又有技术优势,还有产业集群的优势。杭州的高新技术产业无论是产业的整体水平,还是产品的市场影响力,都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发展的空间非常大。民营企业完全可以通过综合利用各种资源,通过提升产业层次,开垦出一片新天地。至于现代服务业就更不用说了,杭州正在打造“东方休闲之都”,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发展的机会太多了,民营企业正好可以大显身手。
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是民营企业新一轮发展的方向,是杭州实现民营经济大市向民营经济强市转变的关键。这一步走好了,杭州实现民营经济“三年倍增”的目标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2006-8-25)
2004年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民营经济发展“三年倍增”目标如今已经实现。三年来,杭州的民营经济发展硕果累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统计数据显示,在商贸、工业和投资领域,杭州市民营经济所占比重均超过了50%,发展势头强劲,成为民营经济的强势领域;三年来民营经济对当年财政的贡献度平均达到38.6%,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民营企业创新和品牌意识逐步增强,大批新产品占领市场使新产品产值不断上升;一批产品被评为省级及以上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可圈可点之处很多。接下来要考虑的是,在“十一五”时期,杭州的民营经济如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从政策层面看,有国家和杭州的“十一五”规划为指导,有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要求,应当说民营经济产业发展的各种路径已经非常清晰,民营企业只需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作出选择。我这里就了解到的微观层面的情况,对民营企业的具体运作谈几点想法,供民营企业参考。
第一,所有制结构。投资主体单一,当然有利于提高投资决策的效率,但也容易造成投资决策的武断,增大投资风险,不利于架构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因此,投资主体多元化(倒也不一定是人人有股份),包括混合所有制,因资本力量之间的相对制衡,而有利于增强投资决策的理性,降低投资风险,推进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这是比较合理的所有制结构。建议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稳定的情况下,适当调整所有制结构;尤其在投资新项目的时候,尽可能将投资主体多元化。
第二,法人治理结构。要改变“我的企业我说了算”的管理方式,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用制度管人管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对民营企业所有者来说,这样做是自我革命,改变多年形成的管理方式也许很别扭,但这是必须的。不走这一步,或者没有走好这一步,企业难以实行科学高效的管理,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第三,以人为本。尊重员工、关爱员工,现在许多民营企业都有了这方面的意识和行动,主要是在生活方面的,这当然非常好,但还不够,还应当在更高的层面上尊重员工、关爱员工。具体来说,一是平等待人,二是提升和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平等待人就是要让员工对企业事务有发表看法的权利,通过沟通来解决员工存在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提升和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就是让员工有职业尊严、有职业自豪感。要建立员工成长平台,让专业技术人才和普通员工都有职业发展的机会,体现他们不断上升的自我价值。
第四,社会责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首要的是做守法公民,民营企业也是如此。什么是守法公民?生产好的产品是第一位的。生产的产品至少要符合国家标准,这是底线。在这个基础上,立足于绿色、安全,在成本能控制的情况下尽可能提高产品的品质,有能力的话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提高企业的道德水平。当然还必须依法纳税,遵守国家的一切法律法规。
(2007-3-23)
浙江的近百民营企业家和经济学家聚会杭城参加一年一度的《民营经济发展论坛》,这回论坛的主题是“民营企业如何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论坛众说纷纭,有慷慨陈词、有娓娓论理,民营企业家们从以前更多地谋划本企业的发展,转向在谋划本企业发展的同时,关注社会的进步。这至少在思想认识上是一次飞跃。企业存在于社会之中,没有社会哪来企业?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企业发展了,想回报社会,并且把回报社会看做是企业的责任。这样的想法和行动都值得赞赏,应当褒扬鼓励,发扬光大。
我认为,不管什么所有制性质的企业,都要承担起社会责任。我把企业的社会责任分为两类:一类是承担于企业外部的,比如,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等等;还有一类是承担于企业内部的,比如制造产品、为员工提供福利等等。对于前者,现在关注度比较高,企业家屡屡有宏论见诸于媒体,我不想再多说什么了;对于后者,我倒想啰嗦几句。
为社会生产好的产品、为员工提供好的福利、不损害环境,是企业首先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为什么说首先?这是因为企业应当把自己必须办的事情办好,由内而外地承担社会责任。
企业怎样做才算把自己必须办的事情办好?
守法是生存底线——比如,生产经营要守法,制造产品所用的原材料要符合国家标准,生产过程、检测水平要符合国际标准,产品的内外包装、储存运输条件要符合国家标准等;对待员工要守法,主动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为员工办理各种劳动保险,按时足额给员工发放工资,员工的工作场所要达到国家规定的劳动保护条件;对待社会要守法,生产过程要符合国家环境保护的要求,照章纳税等。说到底,就是企业的所有活动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企业做到了不触犯法律,才算超过了承担社会责任的“及格线”,离“良好”和“优秀”还远着呢。
有德是自我追求——企业与人一样,也有品德高低之分。品德高尚的企业,应当在守法的基础上,各方面尽可能做得好一些。比如,尽可能采用品质好一点的原材料,尽可能节约能源资源,尽可能减少污染物排放,尽可能给员工提供好的生产环境、创造好的生活条件等。“绝知此事要躬行”,到了这个份上,企业再来谈论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听起来才可信。
(2007-4-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